s 閱讀頁

第二節 李栗穀的實學思想與熟仁的表達

  朝鮮實學哲學家栗穀,姓李名珥(1536-1584),字叔獻,號栗穀,稱為栗穀先生,為朝鮮16世紀儒家朱子學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來已久的朝鮮實學思潮,從朝鮮李王朝的英正時代開拔出來的經世致用之實學潮流,其理論建樹無疑淵源於儒家。而其中栗穀的理論貢獻是返本開源的。

  指意在李栗穀為代表的朝鮮“實學”,按朝鮮實學思潮理解,是指朝鮮李王朝後期的英正時代(1705-1800)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將學問方向從朱子學性理論、禮論之煩瑣、空談之爭論中拔出,而指向現實社會生活,開辟、導向經世致用、利用厚生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新學風。而生活在16世紀的李栗穀為這種實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實質性的、方向性的規定。如洪大容指出:“東人著述中,以(李栗穀)《聖學輯要》為經世致用之學。”其中,栗穀嫻熟地運用了儒家“熟仁”為其治道觀念尋根蹤跡,又賦予了實學方向。

  1、栗穀治道的核心論辨還是集中在德位關係。儒家有德位之辨的傳統。以德居位,是儒家最基本的思路。栗穀沿著這一思路,進行了實學立場的政治道德證明。其論證特色是:作為秉承孔學的儒者,也作為朱子學的儒者,栗穀深刻領會出孔子的德位之辨,也高拔於程朱的德位之思。其實,儒家理解“德與位”的真實意圖,就是儒家關切的是一個對“位”的準確把握,即在伸張一種以德居位的敬位意識。栗穀尤其看重的是君臣之道,即君與臣,各有德上的要求、位上的考驗。栗穀十分讚同程子反對“位未稱德則君舉之”的德位觀,主張:“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才會有“為政功效”,隻有以德居位,執政者才能體悟到如朱子所言“其不以位為樂也”之境地。現在我們要追問一下,栗穀是如何以實學立場走向一個新的德位旨趣呢?這裏,有對儒家《周易》的強力發揮。

  其一,法先王思路。所謂“法先王”,指的是官員要效法先帝們的從政德性。所以法先王思路使得栗穀十分注重先王們識賢用賢的尚德風格。栗穀也從德位上去思量君臣之道,突出在“就位”、“任職”、“德業”上的“用賢”之辨。但是栗穀仍注目於實學思路、注目於經世澤民的實踐要求。栗穀引《周易》頤卦的彖辭“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推論君王為政之道在用賢上的德位要求:“然後使賢者,就位,能者,任職,或委付郡縣或師表士儒,其德業尤貫,漸進以帥臣,職司之任,為輔弼,為公卿,無施之不稱也。”君稱職、臣盡職,以保養之道權衡。如《周易序卦》所說:“頤者,養也”。《周易頤辭》曰:“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意思是說,頤,保養合乎正道就吉利,保養之道要依靠自我努力,又要注重在養德、養民上,這就叫“自養”。《周易頤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所謂“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恰蘊涵德與位相稱,更是對君位職責的設定。栗穀以《周易》思想,從實學精神導向君臣之道中的德位相稱,而回歸在“澤及萬民”,是有其理論特色的。

  其二,君位之辨。栗穀以民為實學之本來界定君位之德,以確立其心目中的理想君子。栗穀看到了《周易》這裏的精蘊。栗穀引《周易》並轉述程子觀點,實際是表達他自己的看法。栗穀在《為政》言:“易》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誌。(履卦象辭)程子曰:上下之分,明然後民誌有定,民誌定,然後可以言治,民誌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誌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誌於尊榮,農工商賈日誌於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無定誌也,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誌也。”《履卦》大象意思說,君子辨清天地之道,厘清上下之位,才能位稱其德,進而求之,安定民心,為民立誌,履行君子之職責。在這層意義裏,栗穀展示其實學意圖,以“農工商賈”這些國計民生之實學條目,來界定君位“履”行職責之德,這是對君位之辨的《周易履卦》詮釋。

  其三,以德居位,是儒家一以貫之的“道統”。栗穀從法先王思路轉向君位之辨的確認,就是要證明先王們是如何地以德居位,是儒家的“道統”,栗穀發現《周易》早有如是觀。栗穀在《聖學輯要》專著《道統》一文,詳細品味這裏的思想。有關儒家“道統”,源於唐朝韓愈:“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栗穀把這個“道統”延伸擴大了:“上古聖神,繼天立極,道統攸始,書契以前,茫乎罔稽,八卦肇畫,人文始宣,故謹依謨訓,兼考史籍,略述於此,始於伏羲,終於朱子,以著修己治人之實跡,先觀功效,後稽實跡,則可以不昧於所從矣。”這裏栗穀講出二點很重要,一是擴充儒家“道統”係列,韓愈把“道統”限定在堯舜至孟子,而栗穀擴至到朱熹;二是考辨“道統”的實學底蘊,即“道統”中的人物有“修己治人之實跡”栗穀如此評論,乃基於德位之辨的考量,栗穀從《周易》裏講清這個道理:道統,自伏羲至於周公,以聖人之德,居君師之位,修己治人,各極其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折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垂衣裳而天下治。“發揮”道統“的這段話取之於《周易係辭下》,盡管字句上有些許改變,栗穀要想證明的還是強調先王們處”君師之位“有”聖人之德修己治人“竭盡天下為民勞作,以德居位,在先王們的身上充分體現出來了。後人們要繼承這一傳統,尤其是君臣。栗穀引《周易臨卦六五爻辭》:知臨,大君之宜,吉。”發揮:五,居尊位而下應於二,剛中之臣,五是君位,二是臣位,五二為相應之爻,是能倚任於二“所以君臣德位相稱,便有相應互動,就有先王之治。所以栗穀對於此段的評語是:此聖帝明王所以鼓舞天下似乎卑下而實是大舜之所服行也”就是努力彰顯先王的德性和德行,之所以成為“道統”的,就是他們的以德居位。君臣們要向他們看齊!更重要的是,這是熟仁的大好結局。

  2、熟仁之於為政。栗穀對於“熟仁”,頗有感慨,為政之道有“熟”:“為政之效,至於仁被天下,澤流後世,聖人之能事,蔑以加矣,可謂高遠而難於幾及矣,雖然本之躬行,循序漸進,則如行者不退,必至於赴家,食者不輟,必至於飽腹,初非捕風捉影,不可求效之比也,第患人主,真以為高遠而莫之為耳,聖王之政,布在方冊,如規矩在手,可製方圓,初雖齟齬,後漸純熟矣。”為君之道有“熟”:“君子而進進不已,則豈不至於聖域乎,始自可欲之善,終至於參天地讚化育者,隻在積知累行,以熟其仁而已。”

  出於儒家的關切,栗穀一再引證儒者的熟仁觀,有孔子的、有孟子的、有程朱的、有張載的,但更有自己體悟感觸的,《聖學輯要》多有申辨: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存養已熟,根基已自深厚。學者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惟其實用其功,積習純熟而已。蓋用心未熟,客慮多。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存養熟後,泰然行將去,便有進。久之純熟,自當見效。有誌於聖學者,宜熟複之。積而熟,時習之功。涵養純熟之效,從真實積累功用中來,不是一旦牽強著力做得。仁之熟者,日益熟,則向之所謂大者。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在熟之已矣。這些表述,歸根結底,是在傳達儒家的成人之道。集中到德位之辨,同理就是:有德乃為君子居位的根據,這德,卻是仁的內容,熟仁,是需要培育和鍛煉出來,有“熟仁”之底據,君子才有位上的端正。這是成就君子之德的考驗。栗穀從《周易》的環境裏又展開了這樣的思量。其中最著名的是栗穀相較與孔子“熟仁”觀詮釋了《周易乾卦象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熟仁,乃自強不息的過程。栗穀看得深刻又精準。

  栗穀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象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乾卦九三爻辭)”自強不息、終日乾乾,是敬位在熟仁上的善始善終,一刻不離仁。對此,栗穀指意孔子在《裏仁》中的那段熟仁名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指出,君子無一時一刻背離仁,哪怕是在最艱難困苦、顛沛流離的時候,這就是“熟仁”;不熟仁,則不成為君子,栗穀引孟子說得如是:“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伊氏曰日新而不已則熟。”如五穀,華而不實,雖美,不熟,還不如“荑稗”(長在野草叢裏的稗子,是稻田害草,但果實可食。);君子之道,乃考驗於熟仁的自強不息,惟熟仁則有美德生成而至熟。對此,栗穀在《周易》的軌跡裏對熟仁的方法有重要的發揮,有三點值得指明:第一,熟仁在於自強不息,需要由內向外的德性擴展。栗穀引《周易坤卦文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發揮程朱之說,這叫“存養熟後”,敬以直內,是毫無私心雜念;義以方外,是方方正正去做事,這是徹徹底底的自家工夫,就是熟仁的工夫,它是體(內)與用(外)的統一,栗穀肯定朱熹說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八個字,一生用之不窮”,並以體用一致上注解謂:“敬體,義用,雖分內外,其實敬該夫義,直內之敬,敬以存心也,方外之義,敬以應事也。朱子敬齋箴,發明視切。”乃如朱熹點明為“涵養純熟”之功效。

  第二,“涵養純熟”之功效,栗穀概之為“誠篤”。誠篤就是自強不息。栗穀接住胡宏評價《周易》“自強不息”一句,即“古之聖賢,未嚐不以懈惰荒寧為懼,勤厲不息自強”指出:“君子之學,誠篤而已,任重道遠,不進則退,若非誠篤,何能有成?”熟仁當也是誠篤的過程,栗穀對此意味深長:“篤誌以帥氣,涵養以存誠”,“學者,須是恒主於敬,頃刻不忘(仁)”,“如是用功,日夕乾乾,不求速成,不生懈意,如未得力,或有悶鬱無聊之時,則亦須抖擻精神,洗濯,心地,使無一念,以來清和氣象,久久純熟。”

  第三,“久久純熟”之誠篤,實乃修己之功效,但它是從知行上說的。所以栗穀又概之為“積知累行”上的“以熟其仁”,熟仁,就是知行上的“一時並進”。熟仁有通,通於什麽?通於天下之誌,這是為君之道呀!栗穀引《周易》感慨:“惟君子為能通天下誌(同人卦彖辭)”栗穀對此段從知行角度有按:“用功之至,必有效驗,故次之以功效,以盡知行兼備表裏如一入乎聖域之狀。”熟仁之於“通”,就是達到這種“聖域之狀”的境界。在栗穀看來,這是知行並進的結果。栗穀強調:“知行,雖分先後,其實一時並進,故或由知而達於行,或由行而達於知,言由裏達表之效。”這就是“涵養純熟”,這就是“誠篤”,“學者,知行必須並進”,這是通達的涵養,又是純熟的習練,“惟其實用其功,積習純熟而已。”德性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而來的。這就是做人做官做事的“自強不息”。

  熟仁,說到底,旨趣在德性的生長與鍛煉,但是以德居位,德是最首要和基本的條件,在栗穀的實學關切中,一切有關於經世致用和國計民生的,都成為德上的要求、位上的考驗,從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路徑裏,熟仁使這條路徑達到了一致性,也使德與位有了統一的方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