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對孔、孟“熟仁”觀念的創新發微

  儒家論熟,核心是“熟仁”。《孟子告子上》的這段“熟仁”經典,船山作了一個比較創新的解釋:“荑稗,艸之似轂者,其實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轂之美也。但五轂不熟,則反不如荑稗之熟;猶為仁而不熟,則反不如他道之有成。是以為仁必貴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種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為他道之有成也。尹氏曰:‘日新而不已則熟。’”船山解讀出孟子話語裏的熟仁之特定意蘊,即在美、熟之間的“求仁”。美、熟之間,是美在熟中,有熟則有美;光有美而無熟,則是“徒恃其種之美”,這叫“難熟”,是不利於“求仁”的。求仁要日新不已,仁就會從熟中來。故船山引尹氏“日新而不已則熟”來闡發孟子“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的熟仁命題,訓其義得:“孟子曰:學者入德之事,求仁而已矣。”孟子講“入德之事”在“求仁”,是鎖定於君子之學,這是對成人之道的真實性把握。然而更為重要和別致的是,孟子提煉出的熟仁命題,是經過美、熟之間的醞釀形成的。對此,船山接過孟子的思路,在美、熟之間展開德性鍛煉的檢討。船山得出的哲學性質的基本看法是:由美向熟的“求仁”,正是一種德性的生成鍛煉。

  為了加深理解船山在熟仁觀念中的創新意蘊,這裏有必要來梳理一下他對孔子關於熟仁的三段名語的解釋,其中有很值得回味的儒家真義。

  1、船山釋《論語裏仁》那段。船山解釋《裏仁》的“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船山看來,君子名實相符,有“必於是”仁的成君之道,這就如孔子期望的:“無終食之間違仁”,在於“苟誌於仁矣,無惡矣。”船山體察出孔子“無惡”感悟之中潛藏著的熟仁辨識:“其無惡可必矣。由是而熟焉,則純乎善而不見天下之有惡。”船山從善惡之別裏訓得“由是而熟”的“定力”根據:“夫子曰: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者,仁而已矣。仁者,此心之存焉者也。顧其或存或去之幾,必審之於早;而一存不複去之效,必待之於熟。審之早者,為取為舍之分也;待之熟者,為存為養之功也。取舍之分,因於欲惡之情,則求仁之大辨,於此有定力焉。”“求仁之大辨”,此番“定力”功夫鎖定在“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無論處於何種顛沛流離的困境和艱險,是君子總是須夷片刻不丟失仁。這就是一種“定力”,是走向“漸至於熟”的仁熟境地。“用力”也無非於此。船山肯定:“用力者勉之於一日,而後相因以漸至於熟”。所謂“漸至於熟”,也屬於衡量君子存養功夫的內涵:“君子之必如是也,然後存之養之,密而無間,以熟其仁,則性焉安焉於天理之中,欲惡之幾,必無妄動,取舍之辨,不得遲回,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乃於斯焉成矣。故學者勿輕言存養也。”“勿輕言存養”,關鍵在盡早發現“熟其仁”中的“幾”因素。所謂“幾”,微妙動始。按《周易係辭下》:“幾者動之微”,“幾”象征勢之所趨的動因或契機。識得“欲惡之幾”,恰是君子成善的內在“存養”,此“幾”也恰為心之存仁而涵養之熟,展開來看,就是“存之養之,密而無間,以熟其仁”的功夫,對於這番熟仁之存養,船山指出:“君子始終於仁之全功,其可忽諸?”意思是說:識得“以熟其仁”之“幾”,是絕不可疏忽和遺忘的。尤其對成君之道而言,更是如此。

  2、船山釋《論語子張》那段。船山解釋《子張》的“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船山看來,這些所謂的“定力”、“用力”、“識幾”、“存養”、“細密”,實際就是“熟仁”的功夫,表明在其中仁是一以貫之的存在著。所引的這段話,也是子夏對孔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發掘。按子夏所言,徹始徹終的“仁在其中”,是博學、篤誌、切問、近思的習熟鍛煉。譬如,一種“好學”的習熟工夫,貫穿於熟仁之中。船山強調“好學者日新而不失”,其實就是對“仁”的“日新而不失”,也就是對仁的習熟鍛煉。子夏做過這種說明:“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對此,船山卻領悟到其中蘊涵的熟仁之習:“其能月無忘也,非便習之已熟也,乃必能之誌不懈於經月,不自謂已能而見無餘味也。非好學而如是乎?”熟仁而好學,恰是一種習仁而至熟的實踐鍛煉。

  3、船山釋《論語為政》那段。船山解釋《為政》的“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船山意識到,在孔子那裏,“博學”、“篤實”、“切問”、“近思”的此番熟仁之習,就是“見得個仁底道理”。孔子親曆熟仁有道,他從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學、問、思,至七十歲,才有“不逾矩”之熟來,就是從不熟到熟、從生熟到爛熟的過程。孔子的“誌於學”、“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其內核是貫於“仁”的,整個進程就是習仁之熟的漸化。船山似乎要刻意揭示出孔子自六十能“見得理熟”、七十能“爛熟”的心之根據:“至於六十……因反而循之,熟而嚐之,至於七十,則理之在萬物者,吾可以任吾心而任之矣。”這是心之而熟,又是貫穿於十五誌於學至七十不逾矩,並且船山著意於成熟品性的鍛煉,“誌於學”,既是人心的磨練,又是始終的成仁成性(德性)的熟仁過程。於此船山挑明:“十五之所誌,早有一從心之矩在吾規量之中,此吾之始之也,有若是者。三十以後之所進,不舍所誌之學,而不敢期從心之獲,以漸成之,吾之中之也,有若是者。七十之從心不逾,盡協乎吾誌之所求,博通於所學之大,知與行自信諸心,天與物不在乎外,吾之終有若是者。則誠(仁)哉,性之不可恃,而學乃以盡其性也。吾之學如是,凡與我共學者,其亦尚如是乎!”在船山看來,人心盡性成熟,有個“誌於學”於其中,如孔子自三十至七十,始終不丟失於“誌於學”,因為在“誌於學”的開始中,已內在積澱對於仁的往後追求的向度,更進一步看,成性成仁而成熟,是蘊涵在“誌於學”的努力裏;或者換種角度說,應當挖掘孔子“誌於學”中開辟出的往後發展的熟仁一切。在陽明的心學裏,這一點似乎發掘得很道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