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熟仁”,自孔、孟以來的創意

  朱熹極力肯定:“工夫自熟中出”。自孔子、孟子以來的熟仁思想,經過朱熹的開拔和提煉,“熟仁”的意義延伸獲得了極大的空間,這裏可以找到朱熹“熟仁”極富創意的洞察和論述。

  1、讀書中的“熟”論。

  這裏有朱熹論熟最集意而發的精蘊。朱熹作的《讀書法》,整篇幾乎貫穿一個“熟”字,除了文中已經引用過的“熟”語錄外,這裏強調在讀書上的“熟”論,“書須熟讀”,頗有品味:

  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少看熟讀,反覆體驗,不必想像計獲。隻此三事,守之有常。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讀。書宜少看,要極熟。如會讀得二百字,隻讀得一百字,卻於百字中猛施工夫,理會子細,讀誦教熟。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方看得熟,直須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讀書不貴多,隻貴熟爾。看一段,須反覆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熟讀精思,既曉得後,又須疑不止如此,庶幾有進。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是知書隻貴熟讀,別無方法。讀書隻是且恁地虛心就上麵熟讀,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處。今卻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學者隻是要熟,工夫純一而已。讀時熟,看時熟,玩味時熟。須熟讀之,便得其味。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將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著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學者觀熟,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熟。若有疑處,須是參諸家熟看。史且如此看讀書,待知首尾稍熟後,卻下手理會。讀一件書,須心心念念隻在這書上,令徹頭徹尾,讀教精熟。

  讀書要熟,既是標準,又是方法;隻有熟,才能徹底把握書中一切;隻有熟讀書,才有“玩味”、才生“疑處”、才能“精思”。若不熟,則書讀了,也無益。朱熹對“不熟”、“未熟”作了不利後果的描述,也在《讀書法》示以反省:“若看此又看彼,雖從眼邊過得一遍,終是不熟。”“今學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會有益!”“若是讀不熟,都沒這般滋味。”就是這種意思。以上的熟論,雖指於讀書,但也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上的創意。

  2、操守中的“熟”論。

  這裏有朱熹熟仁思想在成人之道裏的新義積澱。朱熹作的《持守》和《訓門人》,都在陳述和闡明熟仁的做人做事之理。《持守》講做人之心、德性、精神等一類操守的堅持和積累,熟在此中意義非凡:隻是頻頻提起,久之自熟。動靜日用,時加體察,持養久之,自然成熟。心存時少,亡時多。存養得熟後,臨事省察不費力。

  久之成熟,可知道“從心所欲,不逾矩”。若熟後,敬便有義,義便有敬。若此意成熟,雖“操”字亦不須用。(言下之意,到達“熟”境地,就自覺了,也勿須提個“操”字來勉強。)

  靜便定,熟便透。《訓門人》共有九篇,是記載朱熹教學經曆的一部言行錄。其中有不少關於“熟”的精辟言論,這裏我們也不妨作二段看,即操守的和熟讀的,並作些轉載和點評:今須先正路頭,明辨為己為人之別,直見得透,卻旋旋下工夫(即熟);則思慮自通,這是自明,踐履自正。積日累月,漸漸熟,漸漸自然。隻專心去玩味義理,便會心精。心精,便會熟。不求自熟(心熟),如此濟得甚事!有些說話,且留在胸次烹治鍛煉,教這道理成熟。隻是熟後便自會從容(心精)。須是日夜懲戒(德性鍛煉)之以至於熟,久當自去。使此心常與理相入,久後自熟,方見得力處。聖人漉得那天理似泥樣熟。這個(指心)亦隻是認教熟,熟了便不如此。隻是不熟,不曾玩味入心。思量一件道理,直是思量得徹底透熟,無一不毫盡!心路隻在這上走,久久自然曉得透熟。朱熹這裏一路走來的“熟”論,是希冀看到的“操守”在熟仁中的生成。朱熹說得具體,如“熟於孝,則知逆惡之不可為。”有人問朱熹“治心、修身之要”是什麽?朱熹以一個“熟”字回答到位:“隻是如今且說個‘熟’字。這‘熟’字如何便得到這地位?到得熟地位,自有忽然不可知處。不是被你硬要得,直是不知不覺得如此。”在治心、修身方麵達到至熟境地,一切才有自覺自願的心地熟來,絕對不是被迫所致、牽強附會。因此“治心、修身之要”,隻是平時操存“熟仁”,“惟是平時常操得存,自然熟了”,將這個去窮理,自是分明做人的道理。

  當然,《訓門人》也有不少關於熟讀工夫的精辟陳述,與《讀書法》相為彰顯,這叫“再三詠一‘熟’字”:

  且將正文熟誦,自然意義生。公看文字,亦且就分明注解依傍看教熟書亦不可不讀,須將經傳本文熟複。但能熟讀精思,久久自有見處。今日問個,明日複將來溫尋,子細熟看。若熟看,待浹洽,則悅矣。都是將三代以前文字熟讀後,故能如此。(曆史觀)觀《詩》之法,且虛心熟讀尋繹之,不要被舊說粘定,看得不活。(創新)今不若且置《小序》於後,熟讀正文。(次序)須是本句透熟,方可推。若本句不透熟,不惟推便錯,於未推時已錯了。(恰倒好處)亦在乎熟耳。如小兒讀書遍數多,自記得,此熟之驗也。(實踐檢驗)若研窮不熟,得些義理,以為是亦是,以為非亦得。須是見得“差之毫厘,繆以千裏”方可。(熟有利於真知獲得)如史書要見事變之血脈,不可不熟。隻是熟,故說;到說時,自不肯休了。而今人所以恁地作輟者,隻是未熟。(知行不合一)此道理無出聖人之言,但當熟讀深思。且如人看生文字與熟文字,自是兩般。既熟時,他人說底是我底。(有熟才能化解和消融書中道理)讀書無甚巧妙,隻是熟讀。將本文熟讀平看,今日看不出,明日又看。看來看去,道理自出。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無他,隻要熟看熟讀而已,別無方法也。讀書正要精熟,而言不用精熟。(在熟裏,書、言有別)造就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朱熹肯定其離不開讀書,而讀書之“熟”,就是成人之道,做人,不在於言,更在於行,行動有禮有德,需要讀書栽培,對成人就更加重要了。所以,朱熹由此複著儒家的“讀書的目的在做人”的價值取向。

  3、“熟”論中的創意。

  這裏還必須要研究一下,朱熹讀書中的“熟”論,有不少創意特色,朱熹描繪了這些特色的創意,譬如:朱熹倡“貴熟”,更對“熟”有辯證法考量:

  “仁熟”:“德盛仁熟”,“義精仁熟”,“仁如酒好,聖人酒熟。”“仁熟”,實乃至聖境界:“聖人常有慊然不足之意,眾人雖見他是仁之至熟,義之至精,它隻管自見得有欠闕處。”達於“仁熟”,乃為成聖之路標和方向。

  “生熟”:生與熟,乃為一對矛盾。“熟底是仁,生底是恕;自然底是仁,勉強底是恕;無計較、無睹當底是仁,有計較、有睹當底是恕。”熟是仁,是自然,是無計較(無私心)無睹當(阻力);生是恕,是勉強,是有計較有睹當,需要由生到熟的“習熟”進行。

  “習熟”:“自然習熟,此心不至於放。”不斷在學、問、思、辨上習熟,心就不會分散丟失。“習之而熟,能無悅乎?”這就有漸漸而熟的開始和積累。

  “漸熟”:“積日累月,漸漸熟,漸漸自然。若見不透,路頭錯了,則讀書雖多,為文日工,終做事不得。”“漸漸熟”,是方法,更是“路頭”大方向的問題,做人做事蓋莫如此。有“漸漸熟”,才有“自然成熟”、才能“教熟”、“自熟”和“活熟”。

  “教熟”:“須就這上看教熟,見得天理人欲分明。”教育他人之熟,就在辨個天理人欲、明個做人道理。

  “自熟”:“久而自熟”是自然而熟,是自己而熟,這是一種靠自身漸漸習熟的工夫,如煎藥,是自熟的過程:“今初求,須猛勇作力,如煎藥,初用猛火;既沸之後,方用慢火養之,久之須自熟也。”

  “活熟”:“某人來說書,大概隻是捏合來說,都不詳密活熟。此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要養得此心令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裏麵流出。”“活熟”,就是專在心上的“虛明”、“專靜”、“純一”,即一心隻在書裏道理滾來滾去,隨時隨地排除私心雜念,使道理從心裏流出。這樣的“活熟”就是“益熟”。

  “益熟”:“十五誌於學,此學自是徹始徹終。到四十不惑,已自有耳順、從心不逾矩意思,但久而益熟。”熟仁是過程,不斷積累,日日有益於熟。其“益熟”成果當也包括讀書做人的方方麵麵,更重要的是,它使“熟仁”進入了一種“純熟”、“精熟”、“透熟”、“爛熟”、“處熟”、“成熟”、“泥熟”之特定境地。

  “純熟”:“隻要日日熟讀,須教它在吾肚中先千百轉,便自然純熟。”“如‘克己複禮’,致謹於視聽言動之間,久久自當純熟。”“日用間義理純熟後,不被那人欲來苦楚,自恁地快活。”讀書做人,純熟於禮,自然快活。就如“漸漸浸灌到純熟處,其間義理卻自然出。”“到純熟處,便是仁。”到純熟處,做人就有仁的品位了。

  “精熟”:“先生道理精熟,容易說出來,須至極。”“精熟”是至極之境界,是水到渠成的時候了。

  “透熟”:“須是本句透熟,方可推。若本句不透熟,不惟推便錯了,於未推時已錯了。”“透熟”,是裏裏外外的通,是源源本本的通,是來龍去脈的通,做到了“透熟”,就可以進行和保證邏輯推理。

  “爛熟”:“到得此時,是於道理爛熟了,聞人言語,更不用思量得,才聞言便曉,隻是道理爛熟耳。”“耳順時,見得理熟;從心所欲不逾矩時,又是爛熟也。”“爛熟”,就是一切都和順道理、和順道德又自然而然:“是見得那道理爛熟後,不待思量,過耳便曉。”

  “處熟”:“持之久則漸熟,熟處便和。”處在熟中,就進入和順、和諧的狀態,就能隨時隨地隨處按道德行事,這叫“熟處便和順於道德”,使道德成為成熟的技能了。

  “成熟”:“年老成熟。”成熟與年齡與經驗有內在聯係。也與外在因素有關係:“這見聖人教人,內外夾持起來,恁地積累成熟,便會無些子滲漏。”

  “泥熟”:“聖人漉得那天理似泥樣熟。”“泥樣熟”是“聖人熟”:“聖人熟,學者生。聖人自胸中流出,學者須著勉強。”這是生與熟矛盾解決的歸宿,使人之“熟仁”進入了完美神聖的最高境界了!

  這十四對“熟”,有內在聯結:“仁熟”是成人之方向、成聖之路頭。要走進這個路頭和方向,首先碰到“生熟”這對矛盾,要解決這對矛盾,靠的是不斷的“習熟”,於此就會帶來“漸熟”、“教熟”、“自熟”,這些就叫“活熟”;由“活熟”就會產生“益熟”,它包括“純熟”、“精熟”、“成熟”、“透熟”、“爛熟”、“處熟”,而“泥熟”乃為熟仁之聖人境地了。因此,我們的結論是:這些“熟”前麵的形容詞,並非朱熹的“文字遊戲”,而是蘊涵著豐富又深刻的“熟”之哲理。總之,“熟仁”,不僅是讀書中有,而且是操守中有,就如朱熹所言:“道學不明,元來不是上麵欠卻工夫,乃是下麵元無根腳,若信得及,腳踏實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踐履自然成熟。非但讀書一事也。”“熟仁”和“熟”,在朱熹的視野裏,已經獲得了一般的哲學方法論意義了。這是朱熹“熟”論裏麵的最大創意。

  4、顏子公案中的“熟”論

  儒家哲學中的顏子“公案”,我們在二程裏已經看到。這一公案源自於孔子稱其為的“三月不違仁”。此語出自《論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對這段話,解釋不同,意義也別,儒家裏麵也有二種觀點,朱熹是接著哪種觀點展開呢?

  一派以為,“三月不違仁”,顏子有欠熟仁之嫌。是因為顏子未達到孔子那般“無終食之間違仁”的熟之境地。王船山有個解釋,可能代表這類觀點:“三月,言其久。‘仁’者,心之德。‘心不違仁’者,無私欲而有其德也。‘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程子曰:‘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言其久也,過此則聖人矣。不違仁,隻是無纖毫私欲。小有私欲,便是不仁。’伊氏曰:此顏子於聖人未達一間者也。若聖人則渾然無間斷矣。張子曰:始學之要,當知”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內外賓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可以說這段話基本代表了顏子未達於聖人般熟仁境地的蘊意。至於船山本人的觀點與程、張不盡相同。

  二程指出顏子的“三月不違仁”是:“三月不違仁,三月言其久,天道小變之節,蓋言顏子經天道之變,而為仁如此,其能久於仁也。”“三月不違仁,言其久;過此,則從心不逾矩,聖人則渾然無間斷,故不言三月。此孔子所以惜其未止也。”

  前一段二程誇獎顏子是堅持“三月不違仁”,是“經天地之變”的為仁之舉,也算“久於仁”,但屬於“天道小變”之久。總是有些缺陷,故二程說明:“三月不違仁,言其久也,然非成德之事。”後一段是指出其顏子之未達到孔子一般的至熟境地。顏子三月不違仁,未達到聖人之無終食之間違仁,故“大德如孔子,小德如顏子”二程分析為何顏子是“小德”而未達到孔子是“大德”境地,原來也與三月之久而未無終食之間違仁有關。二程指出:“顏子大率與聖人皆同,隻這便有分別。若無,則便是聖人。曾子三省,隻是緊約束,顏子便能三月之久。到這些地位,工夫尤難,直是峻絕,又大段著力不得。”無論是“三省”還是“三月之久”,都算是著力不夠,須是無終食之間違仁,才謂熟仁至臻。

  要找一下顏子此中究竟,與二程思想甚有淵源的曾國藩辨得清晰:“即顏淵未達一間,亦隻是欠熟耳”。“未達一間”,可能與著力不夠有關。曾國藩十分同意程朱學派學者倭仁(艮峰)所言:“研幾工夫最要緊,顏子之有不善,未嚐不知是研幾(至熟)也。”顏子“未達一間”,是“研幾”著力不夠,故未達到孔子之大德大聖。“幾”謂事物運動變化之動因、端倪、萌芽。研究、發現、把握“幾”,非至熟不可,也非一般常人所做到,這或許就是顏子與孔子之一丁點的差距。

  張載的評論,意在說明顏子有誌於聖人、向聖人不斷學習的可佳精神,但是顏子未達於聖人。張載力圖找到其原委。張載說過:“顏子未至聖人,猶是心粗。”也評價過“三月不違”的說法:“始學之要,當知‘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內外賓主之辨,使心意勉勉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在這裏,張載把“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定位在“內外賓主之辨”,意在強調人的內在的主觀努力,熟仁,不僅是“三月不違”,而且是人把握自我的日日有進、月月有進的過程,這就需要“心意勉勉而不能已”的工夫,“心意勉勉”,是形象的說法,意在凸顯“我”的努力:學習之初,就要找到關鍵,從內心裏不斷做工夫,由粗到細,由細到精,由精到熟,經過這樣的“勉勉”努力,不僅是把握自我的過程,而且是由粗到細到精再到熟的主體成熟的經曆,也是熟仁的心路曆程。實際上,在張載看來,顏子未達“聖人”,但是他一直在能力使自己成為聖人,這叫“好仁”,盡管如此,顏子還是未至聖人,還是有原因的,他這樣說道:“顏子之分,必是入神處又未能,精義處又未至,然顏子雅意則直要做聖人。學者須是學顏子,發意便要至聖人猶不得。況便自謂不能。”顏子精神可佳之處正在於:能知道自己不如聖人,能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就是還想向聖人目標看齊發展,心中有堅定的成聖誌向。這就叫“誌於學”、“誌於道”。可是未達聖人,個中原因甚為複雜,但是少不了這個,即顏子工夫尚未到孔子般的“中道”之泥熟、爛熟的境地。張載這樣評價道:“孔子稱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其進”在哪?“其止”在哪?“見其進”、“未見其止”又為哪般?張載指出:“顏子知當至而至焉,故見其進也;不極善則不處焉,故未見其止也。知必至者,如誌於道,致廣大,極高明,此則僅遠大;所處則直是精約(”精約“在此有”熟“義),顏子方求而未得,故未見其止也。極善者,須以中道方謂極善,故大中謂之皇極,蓋過則便非善,不及亦非善,此極善是顏子所求也。所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高遠處又要求,精約處又要至。”這裏就道出了一個顏子未達聖人的重要方麵,就是顏子未把握住“中道”,所以顏子處事,會“瞻之在前,忽之在後”,缺少了孔子聖人般的“熟仁”境地:“高遠處又要求,精約處又要至”,這是“中道”了。盡管如此,顏子還是在不斷努力的,他要朝向這個目標發展,他要力求獲得中道的至熟境地。但是顏子沒有達到,甚為遺憾。還是一個“欠熟”!

  另一派認為,顏子接近於聖人之熟,或者說是完全可以至聖熟。朱熹屬於這一派。朱熹堅信:“顏子底純熟,可以到夫子。”但是細細品味,朱熹更多的是側重於顏子的熟仁方法,認為這些方法使得顏子達到“可以到夫子”的熟仁境地。朱熹一再申辨:“顏子工夫是大段縝密”、“顏子則就性分上做工夫,能不私其己。”、“顏子不違仁,乃是已得之,故不違,便是‘克己複禮’底事。”有人問朱熹,顏子習慣於“不遷怒,不貳過”而成就了他的純熟?朱熹回答:“此是顏子好學之符驗如此,卻不是隻學此二件事。顏子學處,專在非禮勿視聽言動上。至此純熟,乃能如此。”

  朱熹在這個問題裏與二程的看法有所不同。二程說,顏子在熟之工夫上存在“未達一間”的“著力不夠”,是由於顏子是“三月不違仁”之“久”,沒有“渾然無間斷”之“久”,朱熹不是這樣看:“若以為顏子‘三月不違仁’,既過三月則違之,何以為顏子?此呂氏之說為未安。楊氏亦此意。伊川侯氏伊氏之說,亦與呂氏楊氏相類,特不顯言之耳。故愚以三月特以其久,不必泥‘三月’字。顏子視孔子為未至者,聖人則不思不勉,顏子則思勉也。”(程伊川與呂氏、楊氏、侯氏、伊氏均持有“既過三月則違之”的相同看法)聖人之熟,是由於聖人是“不思不勉”,它叫“從容中道”,顏子是“思勉”,它叫“勉而後中”。所以朱熹肯定這樣的說法:“是聖人不思不勉,從容自中處。顏子必思而後得,勉而後中,所以未至其(聖人)地。”顏子熟與聖人熟,確有程度之差,但是顏子的“思勉”、“著力”可以到達聖人熟地,“賢者若著力要不勉不思,便是思勉了”;“今日勉之,明日勉之,勉而至於不勉;今日思之,明日思之,思而至於不思。自生而至熟”;“顏子與聖人大抵爭些子,隻有些子不自在。聖人便‘不勉而中,不思而得’,這處如何大段著力得!才著力,又成思勉去也。隻恁地養熟了。”因為顏子是“思勉”故自有“純熟”,但是孔子“不勉而中”卻進入“爛熟”,朱熹似乎發現了這個事實:有人問“顏子不違與孔子耳順相近乎?”朱熹說:“不違,是顏子與孔子說話都曉得;耳順,是無所不通。”在朱熹的解釋裏,孔子“六十耳順”是“純熟”,“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爛熟”,顏子達到了孔子的“純熟”,卻未進入到“爛熟”,但是隻要顏子無間斷的“思勉”和“著力”,就會達到聖人般的熟境。所以,朱熹與伊川、張載對“三月不違仁”的觀點還是有些許不同。

  至於王船山的觀點,在這裏也可比較的發揮一下。對於“三月不違仁”,船山比較接近朱熹的看法,船山說:“三月不違仁,夫子亦且在顏子用功上說。”這與朱熹見解相致。又說:“程、張之說亦未得諦當。諸小注隻向程、張說處尋逕路,則愈求愈遠。”看來,在這個問題上,船山不怎麽認同程伊川、張載的看法。但是如果將船山的“熟仁”思想放之於其整個哲學體係來估量,他的“熟仁”觀最鮮明的特色是基於“性與天道”、“體用不二”交互作用來論證的,因而這與張載就有著很多聯係了,可以說,在這一點上,船山的“熟仁”思想高於朱熹,如在一個“體用”觀上對“熟仁”的檢討,船山說:“蓋仁之用有大小,仁之體無大小。體熟則用大,體未熟則用小”,“隻顏子簞瓢陋巷中,即已有仁之體,則即有聖之用”,這就是“有熟、不熟之分,體之熟則用之便。”顏子是可以得到誇獎的,哪怕僅僅有“三月不違仁”。所以,船山對顏子之熟,還是頗有讚美之詞:“自顏子言,則不遷、不貳,是天理已熟。”“以驗顏子克己之功至密至熟、發見不差者而稱之,非顏子不能以此為學”,“而顏子之樂,乃在道上做工夫。”注重顏子在“熟仁”上的工夫之說,的確是朱熹與船山之間可以溝通的地方。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