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循吏與古代官德

  我們注意到,研究循吏存在這樣一個重要事實,即在中國漫長的社會變遷和文化傳承裏,由於中國曆史和政治的特定傳統循吏既肩負了一種特定的“官”之職責又扮演著一種獨特的“師”之角色。曆代正史中記載的循吏作業和事跡基本上與原始儒家的教義相一致,循吏的教化努力確是出於實踐儒家的政治道德理想,即建立禮治或德治的社會秩序。因而在地方行政活動中,循吏通過其“吏”與“師”的角色互動,積極推進了地方風化,它構成了中國古代行政倫理發展的一個特定向度。考察循吏與地方風化,無疑會加深我們對循吏在中國古代行政倫理發展方向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看出儒家官德的理想和規範是如何地在曆代循吏的實踐裏體現和展示出來。

  1.循吏特征窺識

  所謂循吏,據《漢書循吏傳》師穀注:“循,順也,上順公法,下順人情也。”又《史記循吏列傳》索隱:“案:謂本法循理之吏也。”“循吏”之名始於司馬遷《史記》中的《循吏列傳》,由此“循吏”就成為中國正史列傳中的典型部分。綜觀曆代循吏傳記,可以歸納出古代循吏有三個重要特征:

  其一,奉職循理。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將“循吏”界定為:“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奉職循理”無疑成為循吏有所作為的基本要求。其二,奉法循理。《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曾國藩說得似乎更加肯定:“太史公所謂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識大體而已。後世專尚慈惠,或以煦煦為仁者當之,失循吏之義矣。”按曾國藩所說,循吏是行仁行法的統一,所謂“失循吏之義”,是失在隻就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奉德循理。《南史循吏列傳序》:“案前史各立《循吏傳》,序其德美,今並掇采其事,以備此篇雲。”《遼史能吏列傳序》:“考其(能吏--引者注)德政”;又,《跋》:“論曰:孟子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司牧者當如何以盡心。”這是以孟子仁政為核心的德政要求。

  其實,曆代正史中對於循吏的特征辨識,也就是在奉職循理、奉法循理、奉德循理三種意義裏的確定敘述,而無論何種意義中的循吏事跡,都聯結著對於風化(教化、宣化)的傾注。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諸循吏,肯定其“奉職循理”,也指意有風化一麵。司馬遷評述孫叔敖道:“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評價子產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其中的風化意義甚為明顯。北宋陳襄在《州縣提綱》設“奉職循理”,對循吏的奉職循理作了特征性說明,頗得要領:“奉職循吏。為政先教化而後刑責,寬猛適中,循循不迫,俾民得以安居樂業,則曆久而亡弊。若矜用才智,以興立為事,專尚威猛,以擊搏其民,而求一時赫赫之名。其初固亦駭人觀聽,然多不能以善後。曆觀古今,其才能足以蓋眾者固多矣,然利未及民,而所傷者已多。故史傳獨有取於循吏者,無他,《索隱》所謂‘奉職循理,為政之先’是也。”此處“索隱”,指唐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州縣提綱》引《史記索隱》的“奉職循理,為政之先”,仍著眼於“教化”。故史傳中獨列循吏傳記說明之。

  奉法循理,帶來的風化效果,也甚為顯著。《宋史循吏列傳序》:“承平之世,州縣吏謹守法度以修其職業者,實多其人。其間必有絕異之績……故始終三百餘年,循吏載諸簡策者十二人。作《循吏傳》。”此十二循吏蓋以“謹守法度以修其職業”,帶來的風化效果頗受關注。魯有開:“有開治其最甚者,遂以無事……以為有古循吏風。”趙尚寬:“尚寬勤於農政,治有異等之效。”程師孟:“築子城,建學舍,治行最東南。”葉康直:“康直教用陶,以寧火患。凡政皆務以利民。”

  循吏奉法循理的觀念和事跡,是曆代循吏記載中的經典部分,讀後甚有啟示。如《晉書良吏丁紹列傳》:“為廣平太守,政平理訟,道化大行。於時河北騷擾,靡有完邑,而廣平一君四境乂安,是以皆悅其法而從其令。”《舊唐書良吏李素立列傳》:“三尺之法,與天下共之,法一動搖,則人無所措手足。”《清史稿循吏邵嗣堯列傳》:“家人犯法,嚴治之,不少貸。”《清史稿循吏陶元淳列傳》:“一權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循吏對於法的認識也貫穿在其實際的為政活動中,《南史循吏郭祖深列傳》引郭祖深的原話:“法者人之父母,惠者人之仇敵,法嚴則人思善……伏願去貪濁,進廉平,明法令,嚴刑罰,禁奢侈,薄賦斂,則天下幸甚。”也有循吏列傳讚揚循吏“以法治之”,如《元史良吏譚澄列傳》:“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所以故有“持法明審,號為稱職”。循吏有執法的嚴肅性,但與酷吏執法風格甚有相別。給予酷吏定下基調的《史記酷吏列傳》指出:“言道德者,溺其職矣。”《後漢書酷吏列傳》具而論之:“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後聞。肆情剛烈,成其不肴橈之威。”對此曆代正史中的《酷吏列傳》都視酷吏為用法嚴厲暴酷的官吏,而且視其隻就刑法逞威而失之道德一麵的官吏職責。故司馬遷深刻挑明酷吏的“失足”之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製治清濁之源也。”光有法令是不夠的,還得有德治一麵。法令之治是治之具,絕非治之源。所以循吏還有“奉德循理”的職責規範。

  奉德循理,這一點常為循吏“以德化人”所感昭。集曆代循吏記載,“以德化人”有三方象征。其一,有見於親身德行感染。典型的如《隋書循吏梁彥光列傳》:“有滏陽人焦通,性酗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於孔子廟。於時廟中有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對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無自容。彥光訓諭而譴之。後改過勵行,卒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類也。吏人感悅,略無諍訟。”其二,有見於德性於政。如南北兩史的循吏列傳記載得尤為簡練和精到。記吉翰:“為將佐十餘年,清謹勤正”;記寂之:“在縣專以廉潔禦下”;記孫謙:“曆二縣五郡,所在廉潔”;記何遠:“為武康令,愈厲廉節,除淫祀,正身率職……其清公實為天下第一”;記張膺:“為魯君太守,履行貞素……遷京兆太守,清白著稱”;記路邕:“蒞政清勤”;記明亮:“清白愛人,甚有惠政”;記杜纂:“曆武都、漢陽二郡太守,並以清白為名……性儉約,尤愛貧老,問人疾苦。”差不多曆代循吏都以德性著名。其三,有見於風化大洽。曆代正史尤為彰顯循吏這方麵的事跡,如《晉書》中的《良吏胡威列傳》:“勤於政術,風化大行”;《良吏杜珍列傳》:“導以德政,風化大行,夷夏悅服”;《良吏竇允列傳》:“當官者能潔身修己,然後在公之節乃全。身善有章,雖賤必賞,此興化立教之務也”;《舊唐書良吏陳君賓列傳》:“知禮讓興行,輕財重義,四海士庶,皆為兄弟。變澆薄之風,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清史稿循吏張吉安列傳》:“調署麗水,竭誠禱雨,旱不為災……懲訟師,勤聽斷,修誌,茸學,文教丕振……重懲諸貪吏,蓋欲以力挽頹風雲。”

  質言之,曆代循吏在其奉職、奉法、奉德的循理實踐中,從不同程度上產生的績效,幾乎都甚含風化於其中。在其為政特色的分析裏我們將會看得更清楚。

  2.循吏為政特色

  嚴格地看,能夠記載在曆代正史中的循吏,必有某種為政特色和隨之帶來的為政風化績效。正史循吏傳中極為重視這方麵的事跡,留下許多記錄。下麵我們據此來檢討一下循吏們的這類為政特色。

  《史記循吏列傳》記孫叔敖:“施教導民”、“政緩禁止”。記公儀休:“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記石奢:“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記李離:“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漢書循吏傳》記黃霸:“霸為人明察內敏,又習文法,然溫良有讓,足知,善禦眾。”“俗吏上嚴酷以為能,而霸獨用寬和為名。”“霸持法平”。記朱邑:“廉潔守節”“居處儉節”“為人惇厚,篤於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記龔遂:“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記召信臣:“其治視民如子,所居見稱述。”“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從循吏特征一路看,司馬遷筆下的循吏,其為政特色的描述比較側重於“奉法循理”產生的為政績效;而班固的筆下,則比較綜合性地反映循吏在“奉法”、“奉德”、“奉職”中各自產生的為政績效。客觀地看,以後正史中的循吏為政特色的敘述,似乎更多的是順班固《漢書循吏傳》思路。看一下《後漢書循吏列傳》的記錄,記衛颯:“颯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記秦彭:“以禮訓人,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敦明庠序。”記王渙:“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秉清修之節,蹈羔羊之義,盡心奉公,務在惠民。”記孟嚐:“嚐安仁弘義,耽樂道德,清行出俗,能幹絕群。”記第五訪:“太守(指第五訪)樂以一身救百姓。”記劉矩:“以禮讓化之,其無孝義者,皆感悟自革。”“矩性亮直,不能諧附貴勢。”記仇覽:“聞覽以德化人。”

  更值得關注的是,曆代循吏傳中對其為政特色的記載,常以風化事跡為其彪炳史冊。看一下承漢史書以後的記載。《晉書良吏列傳》記胡威:“勤於政術,風化大行。”記杜軫:“導以德政,風化大行,夷夏悅服。”記竇允:“克己厲俗,改修政事,士庶悅服,鹹歌詠之。”記王宏:“勤恤百姓,導化有方。”記潘京:“京明於政術,路不拾遺。”記範晷:“甚有政能,善於綏撫,百姓愛悅之。”“田桑失收,百姓困弊,晷傾心化導,勸以農桑。”記丁紹:“為廣平太守,政平訟理,道化大行。”應該看到,在“人性以從欲為歡”(嵇康語)的魏晉時代,這些循吏所從事的風化事業以及循吏自身所具有的為政之德,它值得正史提倡是不足為奇的。再看一下南北二史中的循吏相關評價,似乎更是緊密聯結著循吏們的為政德性。《南史循吏列傳》記杜慧度:“為政纖密,有如居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記阮長之:“前後所蒞官,皆有風政,為後人所思。”記甄法崇:“在任嚴整,縣境肅然。”記範述曾:“為政清平,不尚威猛,氓俗便之。”“自是商旅流通,居人安業。”《北史循吏列傳》記路邕:“蒞政清勤”。記明亮:“清白愛人,甚有惠政。”記竇瑗:“政有清白之稱”。記張華原:“有幹略,達政體。”顯而易見,南北二史中對這些循吏的為政記錄,既有為政之德的張揚,又有風化績效的褒獎。這種基調深刻地影響著後史對循吏的記載和評價。隻不過其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如《隋書循吏列傳》跋語曰:“善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撫之使靜。水平則無損於堤防,人靜則不犯於憲章。然則易俗移風,服教從義,不資於明察,必籍於循良者也。”如此的基調可以看出隋書中的循吏事跡記載,主要側重於風化一路,即“善化人者”所產生的“易俗移風”。舊唐書列良吏四十一名,新唐書列循吏二十四名,兩吏雖有重複,但兩書筆下對循(良)吏的“吏術”、“政術”之作風所勾勒的主題是幾近相致的:以清、以法、以誠、以忠、以信、以直、以謙、以寬,以及由這些“吏術”、“政術”所帶來的風化效果。應該注意到,宋元明清幾代循吏已趨向實政,因此其為政特色帶有更強烈的實政性質。關注民生、易風移俗是實政的本質。至明清二代,這一實政的績效無疑成為吏治的根本要求。明代循吏的政績考核,就著眼於尚風化於治民與治吏之中。注重民生、注重吏治,在此循吏的使命責無旁貸。整個明代的盛盛衰衰,更是與此二事息息相關,但與循吏的所作所為也有關。看一下《明史循吏列傳序》中幾段文字對明代曆史由盛轉衰的深刻總結便可一曉其中之理:“明太祖懲元季吏治縱馳,民生凋敝,重繩貪吏,置之嚴典……洪武五年,下詔有司考課,首學校,農民諸實政……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神宗末年,征發頻仍,礦稅四出,海內騷然煩費,郡縣不克修舉闕職。而廟堂考課,一切以虛文從事,不複加意循良之選。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至清史循吏傳記,尤以“親民為重”又“始課吏治”而“樹之風聲”,實也當清代循吏與風化之實質。

  有必要指出,個別循吏的活動會因時因地而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儒家的基本政治道德理想和教義。有幾篇循吏列傳的序或跋,都以概括性的評價一語道破此中之理。《北史循吏列傳跋》:“論曰:‘為政之道,寬猛相濟,猶寒暑迭代,俱成歲功者也。然存夫簡久,必籍寬平,大則致腹之歡,小則有息肩之惠。故《詩》曰:雖無德與汝,式歌且舞。張膺等皆有寬仁之心,至誠待物,化行所屬,愛結人心,故得所去見思,所居而化。《詩》所謂:愷悌君子,人之父母。豈徒然哉!’”《詩經》乃為儒家經典,寬猛相濟乃為孔子所倡的為政之道。《隋書循吏列傳序》:“古之善牧人者,養之以仁,使之以義,教之以禮。”這是典型的儒家觀點。循吏的儒學背景,在具體為政活動中化為儒家治國之要義,促使符合儒家教義的風化實現。也可作為一個旁證:政治學者張純明在其所著《循吏傳》裏,勾勒出循吏事跡的三個主要特征,改善人民的經濟生活、教育、理訟。這三大特征恰是孔子的“富之”、“教之”、“無訟”。循吏促使地方風化的實際項目無疑也包括了這些內容。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