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忽然想到(兩則)

  ◎ 陳四益 文 黃永厚 圖

  講一回真話

  一

  “狼來了”是孩提時大人講的故事,今天的孩子可能還在聽。大意是說小孩子不可說假話。說假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在要命的緊要關頭得不到他人的救助。那時聽了,覺得很對。

  長大了,發現說假話的大抵不是孩子,而是教人不要講假話的大人。大人的假話比孩子多。

  二

  差不多六十年了,我在中學接受最初之思想教育,就有“對黨忠誠老實”。忠誠,不用說;老實,就是對組織不能講假話,不能隱瞞家庭出身,不能隱瞞個人經曆,不能隱瞞社會關係等等。初中學生,需要講與可講的假話有限,所以無甚顧忌。大人就不同了,由於經曆長,曲折多,難免有些不宜或不願公開的私事,倒不見得有什麽重大問題。譬如,由於家裏窮,我父親初中畢業就要謀生養家,盡管刻苦自學,終究缺少一張文憑。為了有個穩定的工作,假造了上海大學的學曆。這事要他自己公開,不但礙於麵子,也有為今後飯碗的擔心。但他還是 “忠誠老實”了。後來知道,我大學的老師趙景深教授,為了謀生也曾偽造過大學文憑。這事在那次思想改造中也一樣“忠誠老實”了。

  可是後來發現,要別人“不講假話”的人,自己未必都講真話。“大躍進”年代,吹牛皮、放大炮,隱瞞實際情況的主兒,許多都是諄諄教誨他人要“忠誠老實”的人,而“忠誠老實”地說出吹牛皮、放大炮真相的人,則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到改革開放之際,當初信誓旦旦沒有“海外關係”的人,一下子都冒出了許多 “重要”關係,倒是那些“忠誠老實”作了交代的人,二十多年成了“不可信用的人”。

  三

  先前講,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其實倒是“生活是文學的教科書”。“寫真實”的作家不是“右派”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於是文學作品便按照文件來編造形象——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文字——生活總是陽光燦爛,人們都能自由呼吸。然而,就在金山上陽光普照的日子裏,中國正經曆著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饑荒。這場饑荒中餓死了多少人,現在總算有了個約略的數字。

  四

  中國人都學得乖覺了:形勢永遠大好,成績永遠輝煌,缺點都是“前進中的”,問題都是“極個別的”,領導都是“高瞻遠矚”的,自己總是“深受教育”的。這些話是否真心,誰都心知肚明。奇怪的是有人愛聽,而且百聽不厭。是真相信還是假相信?是為了騙別人還是為了騙自己?實在琢磨不透。於是,就像黃永厚先生圖中所說,無大無小“都成了狼的飼料囉”。

  五

  吃了大虧,知道回頭,允稱智者。所以巴金老人一聲“講真話”,得到了廣泛的響應。有人說:“不就是講真話嘛,有什麽了不起!”那是他未曾經過不知難。說真話並不容易。可以作為證明的是,直到今天,仍是呼籲講真話的多,能夠講或者能夠講出來的真話少。那原因我想,一是心有餘悸,二是還有人(而且一定是掌有相當權力的人)喜歡假話,不喜歡真話,尤其不喜歡同他意見相左的真話。趙丹臨死講了一句真話,不是還被某人斥為“放了一個臭屁”麽!

  六

  人應當講真話,為政者應當聽真話,這似乎應當是基本常識。既然如此,何必老是停留在呼籲講真話的層麵,而不試試講點真話?

  七

  毛澤東把學校都給停了,把學生(從初中到大學)都趕到了“廣闊天地”。反對者不少,但不敢講,誰願意“以卵擊石”,白白送掉自家性命?鄧小平提倡辦“重點學校”,擁護一片,反對者也不少,雖然那時已不是“全麵專政”時代,肯把真話說出來的仍舊寥寥。我隻知道當時的湖南省教育局長曲正中,是直截了當表明觀點的。他認為把“尖子”集中到所謂“重點學校”,勢必把“差生”都集中到所謂“兜底學校”。他引用荀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話說:一所學校,有幾個“差生”,多數一帶,“不扶而直”。一所學校集中了“差生”,有幾個好學生也“與之俱黑”了。可惜曲先生人微言輕,無人理睬。後來的結果證明了他的話符合實際,扶植少數“重點學校”帶來的後遺症,至今未能消除。

  八

  後來幾屆主管教育的領導,在教育上都有許多效果可疑的決策。“把教育當作產業來辦”,不斷“擴招”,限時限刻要辦一百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所謂“工程”,遍地開花的高校大合並,等等,幾乎都是在表麵上做功夫,背離了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帶來的後果有目共睹。但是,私下議論雖多,麵子上依舊要高喊“成績輝煌”,也從未見對這三十年來的教育有一個認認真真的檢討(這是用的“檢討”一詞本來意義,不是後來當作“認罪”同義語的“檢討”)。

  九

  三十年來,教育雖非一無是處,但從思想上到組織上到政策上,確實有許多需要撥其亂而反其正的處所。即以高等學校各專業課程設置論,政治課程是否要占那樣多的分量,就值得研究。這個進課堂,那個進課堂,不斷加碼,何時止休?須知,人的世界觀形成,並非隻是靠理論說教。實事求是、不迷信任何既成結論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於探討的自由精神;嚴格縝密、力戒浮躁的工作方式;為人類進步、獻身科學的人生理想,哪一樣不是人格精神的重要方麵?如果隻養成一些誇誇其談的空談家,於國何益!

  十

  真話未必都是正確的話,正確的話一定應當是真話。所以,提倡講真話,就要允許人們講自己心裏想講但未必一定正確的話。如果先定下一個“正確”的標準答案,讓人“按譜填詞”,未能入彀,便加“封殺”,我們就永遠聽不到真話。 ■

  行外說房

  一

  大概在二十年前吧,雖說中原城市仍相當破舊,更無論西部,但沿海地區高樓大廈確實建了不少。那時有一個俄羅斯小姑娘隨她的父親來到中國,看了北京、上海,天真地問父親:“他們哪裏來那麽多錢蓋大樓啊?”陪同他們遊覽的中國朋友回答:“我們勤奮幹活,就蓋起了那麽多大樓。”

  沒過幾年,我忽然發現中部地區乃至部分西部地區,不但省會,就連中等城市,也大廈林立,而且備極豪華,尤其是政府大樓,無不美輪美奐。龐大的“市民廣場”,華美的林蔭大道,就連美國也隻是少數城市才有的巨型音樂噴泉、水幕電影,在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竟遍地開花。於是,我也產生了“他們哪裏來那麽多錢”的問題。

  二

  我漸漸看出一些門道——起先隻有少數地區官員明白的訣竅,很快就在中國普及了。官員們發現,他們手裏攥著大把的鈔票,這就是土地。隻需把土地的使用權轉讓出去,白花花的銀子就流入口袋。於是,城市換顏,政績顯現,官員升遷,這還不說從中有多少油水流入私囊。至於這些地方的經濟是否因此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很難說。

  三

  土地出讓,成了許多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土地出讓,也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了無限商機。誰弄到了地皮,誰就財源茂盛。有門路、有勢力的,把批到的土地一轉手就賺了大錢;沒門路、沒勢力的,雖然加了點價,但蓋起了房子,乘住房製度改革之機,高價賣出,也賺到大把錢財,造就了一批房地產開發商。

  官員們賣地賣出了癮頭,也賣出了竅門,地價越來越高。開發商賣房賣出了神通,房價一路飆升。經濟學家不知是真聰明還是真糊塗,一個勁兒吆喝著房價還不高,還要漲,鼓動大家買房,說是一人兩套房才是小康。不知道如果真的人人都有了兩套房,到底拿來派什麽用場?也不知道那些“大康”了的社會是否人人都有兩套以上住房?

  四

  房價的飛漲誘惑著人們把實用性的買房,變為投資性的買房。就像股票,億萬人民大炒股,使股票節節攀升。而房價的飆升更勝於股票。我住所對麵的一套住房,兩三年間無人居住,但不斷轉手,倒得去年房價已是原先的二點五倍。炒房把房價炒得真要住房的人隻能望房興歎。生怕房價繼續飛漲而咬牙買下房子的,從此背上了月供這個沉重的包袱——諺雲:“上帝要誰死亡,必先使他瘋狂;上帝要誰瘋狂,必先讓他買房。”隻有不愁住房且大有閑錢的人在房市中如魚得水,買進賣出,從中漁利,造成房市虛假的繁榮。

  股市攀高,房市攀高,中國人好像真是遍地黃金隨你去撈。而一些不知是真無知還是假無知的學者,還在忽悠著“行情看漲”。

  等到房價漲到收入中等偏上的人三四個月工資也買不起一平米住宅時,炒房已很難有利可圖,於是泡沫開始破滅,房市走入低迷。

  五

  本以為房市低迷,最著急的應該是開發商。可是奇怪,似乎某些地方政府比開發商更加著急,生怕房價回落,急匆匆出手救市,鬧嚷嚷出麵托市,甚至下令不許降價銷售。開發商倒是裝著沉穩,宣稱就是不降價,似乎胸有成竹。

  細想一下,也就明白,一些吃慣地皮的政府,離開賣地皮已經無法生存。房價聯係著地價,地價直接影響政府的財政。開發商看準了政府的軟肋,盡管早已賺足了鈔票,也不肯為政府分憂,還發出種種恫嚇,逼迫政府就範,出手救市。但是,到了這個關口,投機於房市的人,袖手站幹岸了。真想買房而買不起的在等待房價下跌。就像到了熊市,誰也不會入市一樣,誰也無力回天。

  這就是地皮財政的苦果。

  六

  飛漲的地價與房價還帶來更多的苦果。一方麵,地皮的增值使地方政府用錢用滑了手,好像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急於要錢的地方政府,一次就收取了七十年的土地使用費。一兩屆政府花去了十幾屆政府的土地收入。但土地有限,不能再生。國家不可能允許無限製轉讓土地。等到無地可賣的時候,靠地皮財政維持的政府不知將如何應對?另一方麵,中國農民的消費能力就總體而言仍舊有限。地價騰貴,房價畸高,加上醫療、教育的高昂付出,一大批本來具有可觀消費能力的人,已不得不節衣縮食了。當金融危機造成外銷困難的時候,政府想要拉動內需,卻發現內需已經疲軟。至於最有錢的那些人,他們拉動的恐怕更多的不是內需而是外需了。

  七

  這些年,“專家’的名聲已經大大貶值。敗壞“專家”名譽的,就是那批“大嘴巴”,為了某種利益,不顧實際瞎忽悠。一會兒說,所謂“小康”就是一人要有兩套住房;一會兒又說,中國住房私有率已經超過發達國家,大部分人還是要租房住的。房價已是畸高還在煽風說不夠高;房市低迷,又要政府救市維持高房價。無論唱什麽,都唯開發商馬首是瞻,既騙了民眾,又哄了政府。

  八

  房市總要回歸理性才能健康地發展。中國人那麽多,需要住房的人那麽多,市場很大,大有發展潛力。但房價不是想要多高就可以多高的。鼓勵投機,以為把房炒到天價,就可以大賺其錢,不過是一種妄想。吹大的肥皂泡總是要破的,隻不過來早來遲罷了。政府不能長期依賴賣地皮過日子。輕易賣來的地皮錢不知珍惜,拿去大搞形象工程,經濟並未發展,財源並未培植,地皮錢花光,最後那些形象工程不過是一堆廢物。為了前幾年虛假繁榮的房市,需要付出的代價現在還遠沒有見底,尤其在那些以賣地皮為主要財政來源的地方,這種代價更為昂貴。被眼前利益蒙住眼睛的人,是否真會認真接受教訓?我不知道。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誰知道容易冰消”,那些預言一季度房市重振的大話,我們且走著瞧。 ■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