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原始舞蹈

  1985年,考古學家們在河南舞陽賈湖村東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現了後來震驚世界的東西——16支用獸骨做成的笛子!經過碳-14的科學測定,這些骨笛是8000年前的傑作。對於古代藝術史的考察證明,在我們祖先那裏,音樂與舞蹈總是互相依賴的。因此,從這一支骨笛的音階安排上,我們大概能夠想象那時的舞蹈也該有相當的水準了。遼寧西部地區牛河梁所出土的5000年前紅山文化遺址,有祭壇、積石塚群,構成了女神廟的基本結構。其中一枚保存完整的女神像,說明在那時已經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祭祀活動。其具體過程和所用形式手段雖然目前還未能考證,但根據人類曆史發展的一般性線索,還是可以想見當時為祭祀女神大概已經有比較成形的祭祀性儀式。舞蹈,或許是其中主要的表達手段。

  如《導言》所述,《尚書·益稷》中已經用簡明的語句“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描述了華夏祖先們的舞蹈。中國舞蹈史學家們猜測,這是原始部落的人們因為各自崇拜著自己的圖騰物,或虎,或熊,或不知名的野獸,所以披著“百獸”的皮而擊打著石頭,群起而舞,以表達對於圖騰的崇拜。

  那麽,有沒有具體的舞蹈形象可作為古舞的佐證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前所述,那隻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飾彩陶盆,就是一組遠古的群舞形象,5800年以前,中國古代舞蹈的激情似乎伸手可及!同為青海地區出土的宗日彩陶盆,在內壁上也繪有舞人形象,分成兩組,一組13人,一組11人,也是連臂而舞,姿態生動。

  浙江省餘姚河姆渡地區,曾經出土過7000年前的稻種和木槳,說明了中華文明特別是稻作文化起源之悠久。河姆渡所出土的文物大都標在6000~4000年前左右,大量精美的物品說明這裏曾經是文明的一個中心地區。其中江蘇吳縣江淩山良渚文化墓葬的一枚透雕冠狀舞蹈紋玉飾,整體造型均衡對稱,結構完整,中央處為獸麵紋,兩側有對稱性的舞人形象,頭戴冠,兩人側麵對峙,很是傳神。玉飾上刻有多條流動的陰刻纖細線紋,動感十足,配合舞人頭像,似乎是翩翩起舞的流韻。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已有很大的發展,圖騰信仰的產生,促使原始舞蹈成為以原始宗教活動為重要內容的一種儀式化人類行為,並受到當時社會的高度重視。圖騰的形象出現在相當多的出土文物、岩畫、石刻上。

  中國西北地區的西安,不僅是曆代名城。在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據測定已經有60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一個主要的文化發源地。一般認為,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國母係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分布在黃河中遊一帶,由於多使用紋飾色彩鮮豔的陶器,又稱為彩陶文化。20世紀50年代出土的人麵魚紋彩陶盆,就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形象之一。這種人麵魚紋的形象正是一種圖騰,通常在畫麵中央部分有一圓形的人麵,兩眼細長,兩耳部位多畫有小魚,而整個頭部則必有帶毛刺的三角形紋飾。

  除了多產的魚之外,蛙也在早期人類的崇拜視線之內。這或許是人類在漁獵時代常常逐草木豐盛之地而居,蛙之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食物是否豐富的緣故,而蛙本身又是多產的象征。雲南蒼源岩畫上描繪的蛙形人,兩臂平舉,兩手上揚,兩腿平蹲,與蛙形類似。大量的蛙形人在岩畫上的被描繪,說明了這不是一時之舉,而包含了重要的意義。它們既可以被看做是圖騰崇拜的複寫,也被有些舞蹈史學家們認為是某種舞姿。這樣的人形周圍還多畫有牛、羊等家畜形象,說明了圖騰崇拜與人類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極為密切的關係。與此類似的還有廣西左江花山崖畫上的蛙人形象。早期人類圖騰物中,並不一定都局限在人類的事務圈子裏。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們十分懼怕的、景仰的或代表著某種超凡力量而很難戰勝的動物,也往往在被崇拜之列,如大型食肉動物老虎,就是很多民族的圖騰。甘肅省出土的虎斑紋陶片就是很好的例子。

  內蒙古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地區,在綿延數百裏的範圍內,有大量岩畫,幾乎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畫廊。陰山岩畫早在5世紀時就已經見於文字記載,被稱作“畫石山”“石跡阜”,其中有些動物在陰山地區早已絕跡,考古學家們推斷岩畫中的早期“作品”大約始於青銅時代前後,大量出現則在秦漢時期,一直延續到清代。畫中內容豐富,形象多樣,有些被舞蹈史學家們認定為“舞者”。有一幅畫的畫麵上,三個舞者均作兩手搭肩、兩腿半蹲、雙腳並攏的姿態,頭上似乎有動物的角作裝飾;這或許是某種宗教儀式的場麵?除此之外,不帶血腥祭祀味道但也同樣充滿神秘氣氛的畫麵也在內蒙古陰山岩畫中出現,十分值得人們注意。有一幅圖中,起舞者“蒙著獸皮之類的偽裝,扮作各種鳥獸,模擬著動物的動作。這些舞人雖在一處起舞,但動作、隊形並不劃一,缺乏整體組織,可能更接近於早期原始味道的自然狀態”。其他的人形姿態,與南方的某些遠古岩畫形象遙相呼應,也有做兩臂平舉、手肘上揚、馬步蹲襠的形象,有的畫麵則將這個基本姿態擴展到群體形象,並添加進動物,給我們很多的聯想。

  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大約是從公元前2500多年到公元前2140年。由於年代太久遠了,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那時的舞蹈,甚至連有關的出土文物都很少見劍。不過,形象資料的缺憾在中國的一些神話傳說中得到了補充。

  關於先祖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於先祖的崇拜心理。其中有許多關於舞蹈的記錄。可以看做是整個華夏文明之原始舞蹈在典籍中的記錄。其中著名的有讚美伏羲氏的《扶來》,稱頌神農氏的《扶犁》,黃帝時的《雲門大卷》以及防風氏之舞、葛天氏之舞等。

  《扶來》

  傳說中的伏羲與女媧一起創造了人類,所以受到曆代的景仰。《扶來》就是歌頌伏羲的樂舞。

  伏羲,也叫做伏戲、包犧,又稱作犧皇、皇羲。傳說中伏羲和自己的胞妹女媧通婚,生育後代,後來又被禁止。這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族內婚到族外婚的演變。傳說中的伏羲還是個多作發明的人。他的發明之一是八卦,用以記載和預測世事。伏羲之世,天下野獸很多。他發明了網繩的編織,因此可以用網來捕捉動物以供食用。人們用來歌頌他並在捕獵勞作中表達歡快之情感的樂舞,就是《扶來》。

  《扶來》又稱《立本》或《立基》。也有人說樂舞歌詞部分叫《扶來》,整個樂舞名《荒樂》。這個樂舞的內容,講的就是伏羲氏發明結網,教會人們以網捕魚的事跡。當網結成的時候,大家為之歡欣鼓舞,甚至連美麗的鳳凰亦飛來慶賀,於是《扶來》之“扶”,實際上就是飛來之“鳳凰”。原始舞蹈的舉行總是載歌載舞的,雖然那時人們所唱的歌詞早已經失傳了,但是根據人們經常把歌中的襯詞或首句當做歌名的做法,猜測“扶來”即歌中的詞句,於是取名《扶來》。唐人元結寫過《補樂歌》十首,其中提到紀念伏羲之樂舞名叫《網罟》:

  吾人苦兮,水深深;

  網罟設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

  網罟設兮,山不幽。

  由於有了網罟,水也不深了,山也不再陰森幽冷,人們的勞動生活充滿了快樂,人們起舞紀念伏羲,以生動的方式說明了結網在漁獵生活中的價值。

  實際上,狩獵的生活,在人類曆史上曾經占據了很長的一個時期,並且留下了很多的印跡。新疆皮山縣昆侖山口的岩畫上就留有許多狩獵圖,其中人形生動,頗似舞姿。人們在狩獵中得到的動物角、牙齒、骨頭或皮毛等,顯示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很自然地被用作裝飾,並被融合進帶有舞蹈意味的形象中。

  《扶犁》

  傳說中的炎帝,一作神農氏,也被稱作烈山氏、厲山氏。據說神農氏姓薑,生於今陝西岐山東麵的薑水。相傳神農之世,人多而禽獸少,食物不足,疾病流行。神農氏發明了農具耒耜,即原始的犁,教民農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水平,減輕了人們勞動的強度。神農氏又遍嚐百草酸鹹,曾經一日遇到七十毒而不停止草藥的尋找,終於興盛了中草藥之學,被奉為藥祖。神農的這些功績受到華夏民族的崇拜,傳說裏人們紀念神農的樂舞名字就叫《扶犁》。《路史·後紀》卷三記載了他的事跡:“神農氏)土鼓以致敬於鬼神,……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刑天作《扶犁》之樂,製豐年之詠,以薦厘來,是曰《下謀》。”

  《扶犁》,或稱作《扶持》,又叫《下謀》。從以上記載看,這個樂舞與炎帝神農氏的敬鬼神活動聯係在一起,同時又是專門為了農業豐收而做的樂舞。這個樂舞的具體表演情形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了。在傳說裏神農氏使用了一種叫作“土鼓”的樂器。它究竟何等樣子?在山西襄汾陶寺曾經出土一件標為夏代的土鼓,看似一件日常用的陶製器皿,類似水罐。但是上下皆蒙皮,實際可用作“鼓”。它是否就是神農氏所用的土鼓,雖然目前還不可知,但是否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呢?

  據傳《扶犁》是神農氏的大臣刑天創造的。刑天是中國神話係統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經與天帝爭神而被殺,死後不服,沒有了腦袋,就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憤怒地手持幹戚而舞。《山海經》記載了他的不屈精神和憤怒舞幹戚的情形。晉人陶淵明詩曰:“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當然,幹戚之舞的動態當和《扶犁》有較大的區別。但是從有關刑天威武的說法裏,我們也許能夠想象《扶犁》也該有一番健武的氣勢吧。

  《雲門》

  神農時代結束之後,黃河流域有黃帝、堯、舜、禹等傳說人物出現,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從人類社會發展史角度看,大約是原始氏族公社從昌盛走向衰頹的時期。

  傳說中的黃帝,是少典氏之子,又稱作縉雲氏、帝鴻氏、有熊氏。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正妃,又以雲命名百官,鼓勵了多種發明和創造。如采首山之銅以製鼎,作舟以濟水路不通,嫘祖發明了蠶絲的編織,而史官倉頡則初創了書契,等等。黃帝由此繼炎帝神農氏之後被北方各部族尊為天子。

  由以上傳說可以看出,黃帝的時期幾乎是一個充滿了文明創造力的時期,是一個大發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裏,我們首先必須提到的就是黃帝的《雲門》,也叫《雲門大卷》。《路史·後紀》卷五說:“黃帝)命大容作《承雲》之樂,是為《雲門大卷》。……今日《鹹池》。”

  對於這個樂舞名稱的來曆,舞蹈史學家孫景琛認為:《承雲》之名,可能是由於製作這個樂舞的目的原是為祭祀雲圖騰而來的。傳說黃帝即位時,天上瑞雲呈祥,便以雲紀。作樂祀雲,也就是一種圖騰崇拜的儀式。《承雲》的“承”字可以解作獻奉的意思,也可以解作承受(瑞雲之福佑)的意思。綜合起來看,《雲門》原來也是黃帝部落的一種圖騰舞蹈。

  關於這個樂舞的另一個名字《鹹池》的由來,大概是和古人的星宿觀念緊密相關。古人認為,“鹹池”也就是天上西宮星之名。它主管人間的五穀。如果鹹池明亮,這一年的莊稼將獲豐收;如果晦暗不明,人間就會顆粒無收。所以人們恭敬地向鹹池朝拜,祈求豐產。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麽黃帝的祭祀樂舞都和雲圖騰相關,在農業科學尚不發達的黃帝時期,人們的糧食豐收與“天老爺”的旱澇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係。

  《雲門》作為樂舞的舉行,在當時該是一件極其隆重的儀式化行為。它從雲圖騰崇拜到後來的祭祀黃帝,一直是嚴肅的大事件。《莊子·天運》中曾經記載了《鹹池》(即《雲門》)的具體表演過程和它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文中記載說,有一次黃帝在洞庭之畔舉行《鹹池》的演出。有一個叫北門成的人看了,先是覺得非常害怕,繼而覺得渾身懈怠,又覺得心神不寧,恍惚不安,很不自在。看過表演之後,他就去向黃帝詢問其中的緣由。黃帝首先肯定了他的感覺,並解釋了自己的樂舞:一開始就是驚之以雷霆,表現天地萬物周而複始、無始無終、循環往複的規律,表現出宇宙無頭無尾之狀態和相比之下生命的短暫。所以它讓人看過之後感到心神不寧。接著,樂舞表現的是世間萬物的規律運行,陰陽相濟,剛柔調和,所以它又讓觀者感到安心和舒暢以致懈怠。最後,樂舞表現的是或生或死、無聲無形的境界,所以又讓人感到迷惑不解。一個人,如果能夠在開始的時候感到害怕,對於災害有所警覺;繼而通過懈怠而懂得逃避;最後在迷惑中認清自己的本性應該是返璞歸真。

  從以上《莊子》的記載中看《鹹池》,它好像和雲圖騰崇拜之樂舞沒什麽關係,而是充滿了老莊哲學的味道,其中難免有莊子借題發揮之處。但是莊子所形容的《鹹池》(即《雲門》)所具有的“始聞之懼”“複聞之怠”“卒聞之惑”的特點,倒是和原始祭祀舞蹈的宗教特征十分吻合,我們從中可以領悟一些原始祭祀儀式的神秘力量。

  《六莖》與《承雲》

  高陽氏顓頊,在傳說裏是伏羲氏的後裔,也有說他是黃帝的孫子。顓頊所作的樂舞,就叫《六莖》(有時又稱《五莖》)。其具體表演情形後人記載極少,今人難以考證。

  傳說中的顓頊是個愛好音樂又很聰明的人,他作樂舞以“調陰陽,享上帝”,而且能夠觸景生情地發現樂舞的素材。一次,顓頊聽見天上的風聲很悅耳動聽,就讓他的臣子“飛龍”創作了名叫“承雲”的樂舞。我們在上文已經說過,《承雲》本是黃帝的樂舞《雲門》的別名。在有關顓頊的故事裏,我們又看到了《承雲》的名字,這看上去有些混亂。其實,傳說中正是顓頊繼黃帝之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伏羲是以龍命官的開拓者,黃帝是以雲為圖騰的創造者,傳說中的顓頊與他們都有血緣關係,這恰恰反映了古代氏族部落間文化的互相影響、繼承、轉化的曆史事實。有意思的是,傳說中記載了顓頊時期的《承雲》是由一種叫“的動物表演的。“,據考證就是“鼉”,也就是龍生九子之一的“豬婆龍”。具體的表演動作是仰天躺在地上,用自己的尾巴敲著肚皮而舞,並伴以歌唱。這一點,和《雲門》的演出情形大相徑庭,或許是時間的流逝或部落聯盟之後文化演變而造成了表演的巨大變化吧。

  《九招》

  帝嚳,號高辛氏,傳說為黃帝的曾孫。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統治者,曾經興修過“水利工程”而留下治民的好名聲。樂舞名叫《九招》,但是具體的記載簡直就是鳳毛麟角。卜辭中記載帝嚳是殷商人的高阻。《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載:“帝嚳命鹹黑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為鼙鼓、鍾、磬、吹苓、管、塤、篪、鞀、椎鍾。帝嚳乃令人抃,或鼓鼙擊鍾磬,吹苓展管篪,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從這則記載看,帝嚳的樂舞是非常好看和好聽的,可謂鍾磬齊鳴,神采奕奕。以上傳說裏是帝嚳命令自己的臣子鹹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樂舞;又命人做了鼓、鍾、磬、苓、管、椎鍾等樂器。據說當《九招》表演時,眾樂齊鳴,民眾觀舞的情緒高漲,此時甚至連鳳凰也會合著節拍起舞。這似乎在《竹書紀年》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帝嚳高辛氏……代高陽氏王天下,使鼓人拊稗鼓、擊鍾磬,鳳凰鼓翼而舞。”此樂舞的特點是神鳥“鳳凰”的加入,使這一歌頌天帝和祖先功德的樂舞變得神秘、神聖和光彩。

  《廣樂》

  叫前麵提到的傳說之舞,或多或少都有著血緣繼承的關係。但是,傳說中與神農氏同時的還有一個在舞蹈方麵多有創造的部落,叫做“葛天氏”。他們的歌舞有兩種表演形式,一是三人手拿牛尾,腳踏舞步,邊歌邊舞。另外一個是由八個青年人牽著一頭牛,手執牛尾,叩擊牛角,踏足歌舞。歌詞共八段。《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日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從字麵上看,這是真實記錄了原始舞蹈具體表演情形的珍貴文字。《路史·前紀》卷七:“葛天氏)其及樂也,八士捉,投足操尾扣角亂之而歌八終,塊柎瓦缶,武噪從之,是謂《廣樂》。”

  《大章》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即傳說中從黃帝到堯、舜、禹的時期。傳說中關於堯、舜、禹的“禪讓製”,在後世傳為美談。這是在部落聯盟內推舉首領的一種選舉製度。從傳說內容看,當時也有樂舞活動。其中堯的樂舞叫《大章》。

  堯是我國古代實行“禪讓製”時一個部落聯盟首領。因為他曾經是陶唐氏的首領,所以曆史上又叫他唐堯。孫景琛所著《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中記載:“據說他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陽、仰望雲彩一樣,是曾經為部落發展作出過一定貢獻的人物。相傳,堯的樂舞叫《大章》,內容是頌堯之德大明於天下的。這個樂舞的創作者是堯的臣子質,質在創作的時候,模仿著山林溪穀間的聲音用了曲,以陶鼓、石磬等樂器伴奏。另外又有一老年的盲藝人拿原來的五弦瑟增加成十五弦,就這樣演奏起來,於是百獸都跳起舞來了。帝堯就拿這個樂舞來祭祀上帝。”

  傳說中的百獸之舞,當然不是真的有野獸加入了人類的樂舞行列,而是人扮作獸形舞蹈,它是原始圖騰崇拜之舞的標誌。

  關於《大章》,還有另外一種傳說:此樂舞也叫《大鹹》,孫景琛認為:“因為它是增修黃帝之樂《鹹池》而成的。不用增修部分的,就仍名《大章》。看來,這個樂舞大概原來比較粗糙些,於是吸收《鹹池》來增修了一下。增修後,十五弦的瑟又增為二十三弦,舞蹈部分也改用《鹹池》之舞,而不再是百獸舞了。這個傳說似乎暗示著原始舞蹈到這一時期已有了繼承、發展的關係了。這一現象在原始舞蹈的發展裏程上來說,應該說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標誌。”

  《大章》是歌頌堯的樂舞。在傳說裏,堯的時期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民間自娛性的、帶有遊戲性質的活動,叫做“擊壤”,並且有這樣一則傳說:那是在堯執政的時候。有一天,一個過路人看見很多老頭在街上玩“擊壤”。他不禁感歎堯治理國家的功績。誰知老人們聽了很不以為然,就唱著歌回答遣“太陽一出我下地,太陽落山我休息;喝水自掘井,吃飯自耕耘。帝德和我啥相幹?”據說玩這“擊壤”的時候,人們要頓足、擊土而作歌。史學家們認為,這是一條重要的舞蹈史消息,它暗示著原始歌舞,此時已經從單純的樂舞紀功、歌頌先祖的狀態裏產生了某種分化,即此時已經開始有了表現地位較低下者之思想感情和生活狀態的遊戲性樂舞。

  《簫韶》

  傳說中帝堯暮年時,傳位給了舜。舜曾經是有虞氏的首領,由此史稱虞舜。記載中的舜姓姚,是顓頊的第七世孫。

  舜是中國曆史上頗有建樹的首領,而他的樂舞《簫韶》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樂舞。《簫韶》簡稱《韶》,又叫《九韶》《韶箾》《韶虞》《九辨》《九代》,等等。韶有時又寫作招,磬。

  關於這個樂舞的具體表演情形,《竹書紀年》卷上說:“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樂。”《史記·夏本紀》載:“舜德大明,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這裏所描寫的《簫韶》之樂舞,陣容十分可觀,“百獸”當為各部落尊奉著自己崇拜的圖騰形象,或許是親身裝扮,又或是高舉神獸之型,載歌載舞。

  《簫韶》有許多名稱。用如此多的名字來稱呼一個樂舞,在中國舞蹈史上是不多見的。究其原因,後人的解釋也很多。一種說法是古人用“九”字,有時和“大”字用意相同,因此《九韶》和《大韶》是同名的樂舞。另外的說法是“九”字代表了演出時的段落數目,《尚書·益稷》中所說的“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九成”正是這個意思。

  《簫韶》的“簫”字,也許是一種舞竿的名字,所以有舞蹈史學家認為《大韶》有可能因跳舞時舞者需執此竿而舞,人們於是將該舞重新起名,叫做“箾韶”。古代舞蹈史上此種因舞蹈道具而得名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大韶》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韶虞》。這大概是因為舜曾經是有虞氏的首領,部落的印記打在了樂舞的名稱上,當然也有可能暗示著這個樂舞和“有虞族”的某種傳衍之舞有關。

  以上這些名字,都是指整個樂舞的通稱,而《大韶》還有一些異名,梳理它們的來由和含義,也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一樂舞的情況。比如,《九辨》和《九代》,似乎就和《大韶》有特殊的關係。屈原《離騷》說:“奏《九歌》而舞《韶》兮”,說明《九歌》是《大韶》的音樂。另外,如果我們把《山海經》上的一段神話拿來作一對照,還能發現與《九歌》對應的還有《九辨》。那神話說:夏啟(禹的兒子)到天上去做客,把《九歌》和《九辨》偷了下來,於是開始在大穆之野演出了《九韶》。可見,《九歌》和《九辨》一起構成了《九韶》,《九辨》則該是演出中舞蹈部分的專名。《山海經》,在《海外西經》中又把同一傳說寫作“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九代》大概就是《九辨》。

  傳說這個樂舞的創作者是一隻腳的怪獸,內容是歌頌舜帝之德能繼承堯帝的意思。演出形式是“擊石拊石”,是“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原始舞蹈的單純、神秘、圖騰崇拜性質和野性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甘肅省曾經出土過“虎頭座像”和“虎紋人像”的彩陶片,其中一個顯然是人形所扮裝,精彩地說明了動物圖騰崇拜與人形扮裝之間的深刻聯係。

  將樂舞看做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在中國有很長的曆史,傳說中的虞舜就是如此。他命令自己的典樂官“夔”把部落貴族的子弟們教育成“既正直又溫順,既寬厚又嚴肅;剛強而不殘暴,簡慢而不驕傲;既有文學修養,能濤歌發言致意,又有音樂修養,能諧調八音、致人神以和的人”(參見孫景琛《中國舞蹈史》)。也許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樂舞才一直流傳到春秋時期,被孔子所稱讚。

  在《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中,記載了關於舜帝時代舞蹈的其他情況:“舜的時候,傳說也已有了《幹戚舞》。《幹戚舞》屬於後世所說的武舞,是部落間戰爭生活的反映。舜執政的時候,有苗族不服領導,禹就想帶兵去討伐。舜說:‘不行,領導人的德行不能感化他們而要以武力去壓服,這是不合大道的。’”於是就“修教三年,執幹戚舞,這樣一來,有苗族果然就服了。這個傳說盛行於先秦,用以宣傳‘以德服人’的道理;但這顯然是後世儒家的附會,傳說內容所揭示的卻正好相反,所謂:‘修教三年,執幹戚舞’,實際上就是一種軍事訓練,目的在於提高士兵的戰鬥能力”。

  以上關於原始舞蹈的傳說,雖然因為年代的久遠而有許許多多的模糊和難以辨認的地方,但是僅從傳說的奇異和形象的特異來看,也是可以用“精彩”二字來形容了。毫無疑問的是,原始舞蹈與人類的生命過程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新疆康家地區呼圖壁岩畫上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巨幅刻畫,十分驚人地記錄了人們對於生命繁衍的神秘感和崇拜。其中有誇張的男性生殖器,有暗示交合的男女對位圖。對於舞蹈史來說,最有意義的是有一處表達男女性交的刻畫圖下方,正有兩隊舞者在連臂而舞。舞者們似乎在挺胸撅臀,踏地繞行,恰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這樣的舞蹈在本質上是“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舞蹈是對“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