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宋元住宅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了半個世紀的混亂、分裂的局麵。統一和繁榮聯係在一起,當時中國廣大土地上,無論從治國安民、經濟貿易,還是人民生活以及文化藝術,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種現實的深層,則是社會文化的格局定型。上麵所說的城市和宮殿形製,宗教形態及寺廟規範,都走向一定的形製模式。由此,也涉及人們的生活習俗和觀念形態的定型。從住宅形製來說,四合院的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定型;建築形式也走向統一的格局(宅舍較大型化的用梁架式;宅舍較小型的用穿鬥式)。但是,正是由於我國的建築多用木構,而且居住建築又不同於宮殿、寺廟,一般來說做得都比較簡單,不那麽考究,所以往往不到百年就毀了;而且隨著家庭係統的不斷更迭、解體、重組,其建築也不同於寺廟宮殿那樣須千年不變,所以如今已看不到宋代的民居原物了。這就給我們研究建築文化和曆史帶來較大的難度,我們隻能通過文獻資料、繪畫以及文學性的描述來進行認識,並作一些分析研究。

  與北宋並存的是北方遼和西夏這兩個少數民族國家,與南宋並存的是北方的金,這些國家,後來都被元統一,所以這一時期的居住建築形態也比較複雜,形式眾多,內容豐富,但鑒於資料的欠缺,所以在此隻能重點地說一下兩宋和元代的住宅。

  宋元時期也與我國別的曆史時期相仿,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居住建築的形態差別是比較明顯的,這種差別並不表現在木構形式上,主要表現在它們的空間布局及經濟和文化上。例如,農村住宅,多是兩間或三間一組,形式比較簡單,與外部環境具有很大的融合性。這正是由於生產和經濟的原因:他們的工作對象是田野或山林,因此希望能比較直接地與這些場所發生聯係;他們往往是小農經濟,所以也不必做成多進式四合院式的隱蔽性空間,都是露在外麵的。

  但城市裏的住宅就不同了。做得考究(例如鄉村宅舍多草屋頂,市井宅舍多瓦屋頂)的四合院多進的平麵布局,適合於官僚宅第或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商賈之類的住宅。當然,城市中的一般的市民經濟條件也不富裕,他們雖然也做成四合院多進的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比較簡陋,用加工簡單的木構件:柱、梁、枋、桁條等。

  值得欣幸的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給我們留下了一幅可貴的長卷《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出現,一方麵是北宋時代的繪畫上的成就,而另一方麵則也通過繪畫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許多民俗文化。他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出當時的市井村舍環境,房屋、橋梁、城郭等以及當時社會的衣、食、住、行,如同一幅幅照片,真實地表現出北宋時期的種種社會現實。

  《清明上河圖》取景於東京汴河,描繪當時各個階層人物的各種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汴河在這裏不僅僅是一個環境,或僅供人們遊樂的地方,它在我國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它是隋煬帝時代開鑿的運河之北段。運河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連接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這兩片廣大的地區,起著積極的作用;汴河上的汴梁,首先作為一個商業城市,然後作為政治和軍事的要地,這都與汴河有密切的關係。畫中以汴河為依托,作了詳細的忠實的描述,把這一時期的社會動態和人民的生活狀況,具體地展現出來。畫家描寫了那裏的街市,各種商業、手工業等。這裏有酒樓、藥鋪、香鋪、弓店以及十字路口的茶館、酒肆等,還有門前掛著“解”字的當鋪,木匠、鐵匠、賣花人及各種攤販也穿插其間。街道上人物形形色色,車馬熙熙攘攘,一番熱鬧的景象。我們對這幅畫中更感興趣的卻是居住建築。著名的建築曆史學家劉敦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說道:“宋朝農村住宅見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比較簡陋,有些是牆身很矮的茅屋,有的以茅屋和瓦屋相結合,構成一組房屋。”又說:“城市的小型住宅多使用長方形平麵。梁架、欄杆、欞格、懸魚、惹草等具有樸素而靈活的形體。屋頂多用懸山或歇山頂,除草葺與瓦葺外,山麵的兩廈和正麵的庇簷(或引簷)則多用竹篷或在屋頂上加建天窗。而轉角屋頂往往將兩麵正脊延長,構成十字相交的兩個氣窗。稍大的住宅,外建門屋,內部采用四合院形式。有些院內蒔花植樹,美化環境。”

  除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外,其他好多宋畫中也反映出當時的住宅建築的形態。如山水畫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千裏江山圖卷》,據記載他創作此巨作時年僅18歲。圖卷表現出幽岩深穀,高峰平坡,流溪飛泉,山村野市,漁船遊艇,茅棚樓閣以及捕魚、遊賞、行旅、呼渡等人物活動。這幅畫全麵繼承了隋唐以來青山綠水表現手法,畫麵爽朗、富麗,表現了畫家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圖中也畫出許多住宅形式,想必也是比較真實可靠的。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住宅有單條狀的,曲尺形的,“丁”字形的,“工”字形的,三合院的,多進四合院的,以及用廊廡等組合而成的大宅。這可見到兩宋時期,中國的住宅建築形式已經定型,在一定的模式下係列化,可以用一定的方式拚接。這就是一種進步和成熟的表現。元代以後,就不可能有什麽更多的創新了。

  據劉敦楨的《中國建築史》中所說,當時的一些高尚的貴族宅第,屋的外部都有“烏頭門”或“門屋”,門屋的中間一間,多用“斷砌造”,以便車馬出入。院落四周,為了增加居住麵積,多以廊屋代廊,因而四合院的功能與形象發生了變化。這種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漢以來前堂後寢的傳統原則,但在接待賓客和日常起居的廳堂與後部臥室之間,用穿廊連成丁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麵,而堂寢的兩側,都有耳房或偏院。除宅第外,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樣布局方式。房屋形式多用懸山式,飾以脊獸和走獸。北宋時雖然規定除官僚宅邸和寺觀宮殿以外,不得用鬥拱、藻井、門屋及彩繪梁枋,以維護封建等級製度,但事實上有些地主富商並不完全遵守。明代以後,這種等級製度更為繁瑣而嚴格。

  南宋的山水畫家劉鬆年多畫宅第之類。如他的《四景山水》,畫的是杭州西湖邊上的景色,除山水林木外,宅舍也畫得很明顯和具體。從圖中可以看出,有的畫出圍牆、院門,有的畫出台榭、敞廳,依水背山,景致十分理想。當然這些人家多為大宅富有之家,但這也表現出當時對人居環境的追求:不但宅舍寬大而考究,而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住宅在宋畫中是很多的,還有如《文姬歸漢圖》、《中興楨應圖》、《漢宮圖》、《溪亭客畫圖》、《江山秋色圖》等,在此不再細說。

  宋元時期的住宅內部陳設家具之類也值得一說。我們知道,大約在兩漢時期,家中還沒有坐凳、坐椅,一般都席地而坐。有些不加推敲的電影(或電視劇),演到“三國”時竟有凳子、椅子。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一出,兩人在小亭中席地而坐,當曹操說到天下英雄就是你我二人時,劉備不覺大驚,故筷子落地。而由於坐得低,撿起來不需大的動作,“從容俯首拾箸”,從而掩飾過去。大約“三國”以後的魏晉時代,當時由於西北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甚多(戰爭也是一種交往,如當時有“五胡亂華”等),因此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而來,當然漢人的生活方式更為他們所青睞。因此,當時便出現了凳子、椅子之類,當然桌子也高了,悉如今天的尺度。還有胡床、榻等。

  我們知道,兩宋時代的藝術很繁榮。而住宅這種對象,除了繪畫上有所表現外,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所描述。這種描述不僅生動地再現了住宅形態,而且更為美化了。在此,先列舉一些詩詞。蘇軾有詩《新居》:“朝陽入北林,竹樹散疏影。短篇尋丈間,寄我無窮境。舊居無一席,逐客猶遭屏。結茅得茲地,翳翳村巷永。數朝風雨涼,畦菊發新穎。俯仰可卒歲,何必謀二頃!”史達祖有詞《雙雙燕·詠燕》:“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並。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芳徑,芹泥雨潤。愛貼地爭飛,競誇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明。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

  住宅的形式在中國古代還十分重視精神文化,如“風水術”之類,但其中卻不失科學的成分。大約在西周時期已有擇居之說,如《詩經·大雅·公劉》中就有擇居方法的敘述。說公劉擇居“於胥斯原”,“陟則在巘,複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乃觀於京”,“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又說,“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孔穎達疏說:“既以日影定經界,乃複登彼山脊之岡而視其陰陽寒暖所宜,又現其流泉浸潤所及,知天氣宜其稼禾、地利足以養生物,乃居處其焉。”其中“以日影定經界”,是一種測量方法。《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又說到“生彼虛矣”,“降觀於桑”等,據鄭箋說,“文公將登其漕之虛以望楚丘,觀其旁邑及丘山,審其高下所在,乃後建國焉,慎之至也。”書中有好多處都說到這種情況。

  風水,隨著曆史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多彩。到了漢代,就有天地對應的“堪輿”之說,並引申出許多相宅之術。魏晉時代又重視葬術,認為人死了以後擇葬好地方,後代就興旺發達,故有《葬經》。當然也研究人居的宅舍,所謂“陽宅”。到了隋唐,就有《宅經》。宋元時期,這種風水之說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據《宋史·藝文誌》中說,陽宅術類書有《宅體經》一卷,《相宅經》一卷,《九星修造吉凶歌》一卷,《行年起造九星圖》一卷,《宅心鑒式》一卷,《黃帝八宅經》一卷,等等。所謂“九星”、“八宅”,這是自宋代開始的陽宅的主要特征。這其中多涉及天文、地理及諸民俗文化之屬。由於本書不專論宅術風水,故不再細說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