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唐朝的社會經濟

  唐前期封建經濟的繁榮

  隋末,由於隋煬帝濫用民力,對外征伐,農村經濟破壞。加上隋末農民大起義後,統治者鎮壓起義,軍閥之間混戰,唐統一戰爭,都使生產力進一步受到破壞。唐初全國人口隻有200多萬戶,隻及隋朝900萬戶的1/3不到。在這種農業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唐政府所麵臨的最大問題是使人民盡快安定下來,盡快恢複農業生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實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由於統治者采取了一係列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政治措施與經濟措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社會相對安定,江南(長江流域)乃至遼河流域、新疆地區都得到開發,使唐代的封建經濟很快地恢複與繁榮,遠遠超出以前各代。

  農業發展,使更多勞動者從事手工業成為可能。唐前期,手工業大多由官府控製,但這種局麵很快被手工業的發展所衝破,大量的私人作坊出現。唐代手工業的分布很廣,出現了許多手工業中心。除長安洛陽外,許多城市出現了代表性的手工業。如成都的造紙、紡織、製鹽。定州(河北定縣)的絲織業,貢品最多。邢州(河北邢台)的瓷器業。易州(河北易縣)的製墨。登州(山東蓬萊)的造船業等。

  在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加上國家的統一,唐代商業發展很快。表現在商品增多,商業城市大批形成。

  當時的商品種類很多,糧食、鹽、酒、茶、糧、藥、紡織品、金銀製品與許多生活用具都有供應,其價格也較穩而低。貞觀時,“鬥米三四錢”(《貞觀政要》)。開元年間,“米鬥十三文,青、齊穀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不過二十文,麵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通典》)。

  商業城市也大批出現,西北有蘭州、涼州,西南有成都、桂林,長江流域有潭州、荊州、江陵,沿海有登州、揚州、杭州,南方有交州、廣州,黃河流域有長安、洛陽、開封、太原、定州等。在這些商業城市中,有專門的市,有管理市場的市令與市丞、市佐等官吏。還有專門的開市收市製度:“凡市嚐以午時擊鼓三百下,商人始入市。日入前七刻擊鉦(鑼)三百下而散市”(《冊府元龜》)。凡上市之物,皆有市官檢查,分精、次、粗三等,並檢查量具衡具。如果發現以次充好,弄虛作假,貨物被沒收。

  從以上情況可見,唐前期的經濟是十分繁榮的。由於這時期經濟的高度發展,使我國的封建社會前進了一大步,也給唐代文化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必須指出,這一時期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受到當時封建生產方式的束縛。在經濟繁榮的背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貧富懸殊的情況在日趨擴大,社會危機也在不斷地接近爆發。

  唐後期的經濟改革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經濟也遭到很大破壞,因此著手整理財賦製度。在均田製與租庸調製受到破壞的情況下,開始實行兩稅法,這標誌著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同時,在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並最後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所在。

  安史之亂後,唐財政十分窘迫。一方麵是戰爭中消耗了大量物資,另一方麵,方鎮割據局麵的加劇,使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地區不斷縮小。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政府先後任用第五琦、劉晏等人整頓賦稅製度,來挽救財政危機。

  劉晏的“理財”活動,對唐後期的經濟起到一定的挽救作用,對人民也在客觀上有好處,所以當時有人把他與管仲、蕭何相並提。但是,劉晏的理財活動,最終還是為了從勞動人民身上搜刮錢財,來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對這一點要有正確的認識。

  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安史之亂中,北方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受到很大的破壞,安史之亂後,恢複也不很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安史之亂中,江南地區相對比較安定,沒有受到破壞。同時,戰亂中北方大量人口進入江南,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大量勞動力與先進生產技術。所以,江南地區的經濟在唐後期發展速度很快,並取代黃河流域成為全國財政經濟的重心。

  唐後期,大量勞動力南移。據《元和郡縣圖誌》載:公元730年吳郡(江蘇蘇州)戶6萬8千,洪州(江西南昌)戶5萬5千。到公元810年,兩地分別增加到10萬戶與9萬戶。勞動力的大量增加,使大片荒地開墾,興修水利也大規模開展。如在江蘇武進開孟瀆,引長江水,可溉田四千頃、在南昌建鬥門控製江水,溉田一萬二千頃。水利的大量興修,使許多荒地變成水旱保收的良田。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不僅保證南方地區供應,還經常調運到北方。當時有人(權德與)說:“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新唐書·權德與傳》)。文學家韓愈也說:“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韓昌黎文集》卷4)。南方已成為全國財政的重心。製茶、紡織業、造紙業發展很快,另外,南方的采礦業、造船業也發展很快,大大超過北方。

  唐前期,北方有許多商業中心,安史之亂中大多毀於戰火。而南方的商業城市日益增多,南方成為全國商業中心。

  在各商業城市中,夜市已很普遍。王建有詩《夜看揚州市》:“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昇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還有《送友遊吳越》詩:“……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都生動地描繪了江南商業城市中夜市的繁華。

  在許多商業城市出現的同時,在農村中或一些城市的郊區還開始出現定期的集市——“草市”、“村市”。它們大大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物資交流,為以後小城鎮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這—時期南方商業的發展中,有一個重要事件值得注意,即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匯兌製度——“飛錢”。“飛錢”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標誌著古代商品經濟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具有進步意義。

  糧運是唐代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轉運速度遲緩,二是運雜費用太高,三是損失浪費驚人。以前的轉運使都無能為力處理這些問題。劉晏接管後,采取了三項措施:

  1、積極整頓漕運;2、合理組織運輸,采取因地製宜、分段運輸的辦法,費用花銷由逐級核算到匯總核算;3、改進運輸包裝,改散裝為袋裝,大大減少了損耗。

  由於采取這些措施,不僅加快了運輸速度,而且極大地減少了運輸費用。過去由揚州運糧至長安要花9個月,沿途損耗達20%,改進後僅需40天,且無開鬥損失,每石米隻需要700文的運雜費,“人以為神”,長安糧價平穩,唐肅宗曾稱他為“當朝的蕭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