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通向日內瓦之路

  埃及的第三集團軍在停火協議生效後遭到以色列的包圍,並麵臨著因饑餓而投降的危險。

  基辛格開始在以色列大使迪尼茨身上打主意,見說服無效,他以尼克鬆的名義發出冷酷的威脅:“我們不允許有我們參加達成的停火協議生效後埃及軍隊被消滅。”果爾達·梅厄夫人的反應是強詞奪理、反咬一口。

  還是埃及總統薩達特率先打破僵局。他同意埃及、以色列在軍事上直接談判,以便給第三集團軍提供一條供應線。

  10月28日,在開羅和蘇伊士之間的101公裏處,以色列將軍阿哈隆·亞裏夫和埃及將軍阿卜杜勒·加尼·賈馬斯將軍走向對方,笨拙地互敬了個禮,握了握手。自從以色列獨立後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第一次出現以色列和阿拉伯代表直接進行和平會談的現象。101公裏處成為這段曆史的裏程碑。

  顯然,雖然以色列在戰場上贏得了勝利,但它的軍事優勢不再保證它的安全。它也不再是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惟一的甚至是首要的主顧。埃及和敘利亞雖然軍事上失敗了,但政治上勝利了。在他們打破他們無法忍受的現狀的時候避免了一場羞辱。

  對基辛格來說,1973年10月的勝利在於他能夠與蘇聯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不動聲色地降低他們在中東的影響力。一想到連核戒備都動用上了竟沒有破壞緩和,基辛格就容光煥發。

  在基辛格的一生中,他去過許多地方,就是沒去過阿拉伯國家。這一次,受薩達特之邀,他將去埃及舉行會談。

  基辛格的戰略方針既出類拔萃又帶風險。如果他能推行下去,意味著中東將與美國結盟——其戰果之輝煌不亞於他的中國之行和改變戰略均勢的緩和政策。如果他失敗了,必然引起以色列的譴責、阿拉伯國家的過激行動和與蘇聯合作的崩潰。

  隨著與薩達特會麵的日期接近,基辛格瘋狂地咬著指甲,陷入一片悸懼之中,因為他從未見過被他看作小醜的埃及總統,他甚至擔心自身的安全。他父母極力反對他的這趟旅行,但他從埃及外長伊斯梅爾·法赫米那裏得到保證,如果他走在開羅街上,沒人會注意他,這一點,據法赫米半開玩笑地回憶道,也叫他很窘。

  於是,在開羅郊外的塔赫拉宮出現了極不相稱的一對:代表美方的是一個穿著皺巴巴且不合身西裝的胖乎乎的猶太人,迎接他的是一個高大、筆直、皮膚黝黑的埃及領袖,後者雖出身農民之家,卻帶有貴族般的高貴氣質。

  經過磋商,薩達特同意采取基辛格全麵撤軍的建議,這意味著埃及從莫斯科這一邊倒向華盛頓一邊,為基辛格的穿梭外交開辟了一條新路。

  薩達特為了國家利益敢於放下架子,犧牲成見,在談判中邁出大步,但果爾達·梅厄和她的內閣並沒有作好接受他談判計劃的準備。薩達特認為他國家的安全要求他敢作敢為,以色列人,可以理解的是,覺得他們的安全要求他們保持高度、經常的警惕。

  但同時,101公裏處的直接對話進行得比基辛格想象得要好得多。基辛格麵臨的問題不是來自談判破裂的危險,而是來自協議達成的威脅。

  對以色列來說,這證明他們能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談判。對埃及來說,這是一種加速協定形成,盡快使第三集團軍解圍的機會。對雙方將軍來說,說不定下一次的諾貝爾和平獎就會落到他們頭上呢。

  但基辛格既出於政策的考慮,也出於虛榮的動機,堅決要求在12月18日日內瓦會議召開之前不要達成任何協議。

  “亞裏夫(以色列將軍)在那兒兜售什麽呢?”基辛格責問以色列大使迪尼茨。“叫他停下來……假如他成了撤軍英雄,你們12月18日還有什麽好討論的?”

  實際上,基辛格是要由他來操縱和談進程。

  在華盛頓,尼克鬆想到自己備受水門事件折磨,而基辛格卻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且行雲流水般地周遊世界,享受頭版頭條的待遇,嫉妒心油然而生。他把多勃雷寧召到白宮,密談了半小時。黑格和斯考克羅夫特試圖阻止這次會談,卻沒有成功。

  基辛格得知尼克鬆幹預中東外交,尤其是把蘇聯拉進這次行動中後,氣得火冒三丈。他通宵未眠,一封接一封的電報打到華盛頓。冷靜的斯考克羅夫特告訴他,尼克鬆還想召見沙特大使,被黑格擋回去了,不然事情會更糟。

  基辛格在籌備12月18日日內瓦會議過程中惟一的失敗是沒有說服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參加。阿薩德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靈魂上銘刻著外國人數世紀在他的國土上犯下的罪行。當基辛格到大馬士革見到他時,他正坐在阿拉丁擊敗最後一批基督教東征軍的巨幅油畫下麵。

  基辛格提出日內瓦會議問題,阿薩德表示要他參加這個會議,首先必須以色列退出他的領土。

  基辛格避開敘利亞參加不參加日內瓦會議這個問題,開始跟阿薩德討論如何寫邀請函。

  突然,阿薩德變得和藹可親起來。如果要耽誤幾天,他無所謂。邀請函上其他問題都是枝節問題,他很樂意聽從薩達特的安排。

  “那封信中你和薩達特總統同意的一切事項我均會感到滿意的。”阿薩德說。

  基辛格開始相信阿薩德難駕馭的名聲有點言過其實。這封信中有沒有他不同意的地方?

  “噢,對了,信中有一部分不準確。”阿薩德回答。

  “哪一部分?”基辛格繼續問道。

  “信中說敘利亞已經同意參加會議”,阿薩德幹巴巴地說,“我不同意。”

  起初,基辛格驚呆了。他突然意識到阿薩德對邀請函的措辭如此無動於衷是因為他壓根兒沒有接受邀請的打算。

  等他返回以色列,他把自己“敗走大馬士革”當笑話說給以色列人聽。他這幕劇可以說演得惟妙惟肖。

  §§第十八章 穿梭外交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