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通向北京之路

  1971年6月,中國托人遞來一個邀請基辛格去中國安排總統訪問事項的秘密便條。基辛格不像尼克鬆那樣喜歡煞有介事,但當他收到這份夢寐以求的邀請函時,竟炫耀性地出示給尼克鬆看,並說:“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總統收到的最重要的信息。”

  雖然這有些誇大其詞,但基辛格的話還是包含著幾分實情。與共產黨中國建立戰略關係是自《馬歇爾計劃》出台以及北約形成以來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頭等大事。在基辛格眼裏,它“改變了國際政治結構”,即使是像周恩來這樣小心謹慎的政治家也宣稱整個世界為之而震撼。

  突然之間,存在了25年的東西方兩極平衡,在創造性外交的微妙作用下讓位於三角關係,美國人對那片占世界人口1/4的神秘土地的態度來了個大轉變。整整一代美國人和他們的政策製定者把中國看成是狂熱的革命王國,十分恐怖。美國政策製定者還錯誤地認為紅色中國的擴張主義導致越南戰爭的發生。現在尼克鬆和基辛格準備利用一種微妙的連環套,以打開中國的大門來迫使北越更加孤立和脆弱。

  基辛格打開中國大門的方法是與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秘密接觸。他打出中國牌來抵製蘇聯的能力,充分反映出他極富個性特征的外交風格。他的對手對他有一種不可遏製的吸引力,他靠恭維、蒙騙、挑撥離間來取悅他們。他跟那些能與之結交的偉人打交道時,尤其應付自如。作為大屠殺的幸存者和研究拿破侖時代治國之道的學者,他深諳個性與政策不可分割。秘密對他來說是控製他人的武器。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他對權力之間的關係與平衡有一種本能的把握。

  因為美國和中國對來自蘇聯的威脅共同表示關注,這就有可能最終形成一種戰略關係。尼克鬆雖然是個堅定的反共產主義者,但他也是個不動感情的現實主義者,他同意基辛格應從地緣政治而不是理想主義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而對於中國領導人——這些來自於世界最古老的政治實體的人——來說,現實主義原則並不陌生。

  尼克鬆早在1969年就想利用與中國增進聯係來對蘇聯施加壓力,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訪問聯合國期間,尼克鬆秘密通知基辛格去刺激他一下。

  基辛格與尼克鬆看法一致,但他把中國問題看得更微妙,他認為不僅要利用中國來對蘇聯施加壓力,並且要建立一種三角關係來創造穩定的世界平衡,也就是說,不是拿中國去和蘇聯嗑嗑碰碰,而是為了取得一種平衡位置來達到更富有建設性的目的,即與其中任何一個共產黨權力集團都維係一種利益攸關的基本關係。

  中國與蘇聯於1969年春突然反目為仇——當他們的邊境出現爭端時——尼克鬆和基辛格都認為機會到了。蘇聯大使多勃雷寧未經請求就情緒激昂地把這件事和基辛格描述了一遍,並強調他們應共同把中國當做一種威脅勢力來看待。晚上,基辛格把多勃雷寧那副義憤填膺的樣子給尼克鬆形容了一番,尼克鬆立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生活》雜誌就中蘇衝突發表了一篇社論,敦促政府尋找一條能與中國和平共處的路子,尼克鬆給編輯遞去了一張便條:“我完全同意。”

  國務院的專家們對突然改變政策一向謹小慎微,倒是國務卿羅傑斯支持尼克鬆的目標。

  最初,基辛格很難把中國問題處理權從國務院奪過來,因為兩國駐華沙大使自1954年以來一直舉行磋商會談。可是,連續134次會談沒有產生一個引人注目的結果。

  1969年下半年,美國駐華沙大使在基辛格的授意下,在招待會上攔住中方代表,希望開始另一輪會談,中方表示同意。然後,國務院的官僚按慣例忙了半天寫出了一份報告,分發到各個大使館、辦公室官員以及它龐大機器的各個角落。

  基辛格對這種大刺激的方式感到恐懼,並告知尼克鬆。尼克鬆也認為這樣做,“這孩子還未出生我們就會毀了他。”

  國務院的方針政策一向缺乏靈活機動性,他們反對派總統特使,因為他們無法控製。而且,他們強調一上談判桌就得解決重要的根本問題。如把中國納入軍備控製談判、要求中國承諾對台灣不使用武力等。

  問題是基辛格如何繞過國務院的渠道來展開對話,真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中國於1970年5月因美國入侵柬埔寨而取消華沙會談,這種關係的破裂在基辛格眼裏實屬天意,因為它標誌著國務院參與的結束。“等我們一年後重新建立聯係時,那將是另一個目標明確的渠道。”

  基辛格為建立幕後途徑忙得不亦樂乎。他讓駐巴黎的美國武官弗農·沃爾特試試,但中國方麵沒有反應。也許基辛格的錯誤在於他想通過中國軍方渠道,而當時的國防部長林彪是個強硬的反美人物。

  這期間,雙方都在利用各種方式進行試探。1970年9月,尼克鬆在接受《時代》雜誌采訪時聲稱,有一天要訪問中國,毛澤東通過埃德加給《生活》雜誌遞了一句話:“不管尼克鬆作為總統還是遊客來中國,他都很願意跟他聊聊。”

  由於華盛頓數月裏頻頻發出友好的信號,中國最後決定選擇巴基斯坦這一渠道。在通過巴基斯坦大使遞交給基辛格的便條上,周恩來寫道:“為討論中國領土台灣問題,我們歡迎尼克鬆總統特使前來北京。”基辛格相信台灣問題僅僅是一個擺設,為萬一會談不成功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下。

  基辛格用一張沒有政府水印的紙作了回複。在他的便條裏,又設下了一條微妙的連環套:“如果越南問題得以解決,美國會從台灣盡快撤軍。”

  基辛格把便條複印了一份給羅馬尼亞,蘇聯從羅馬尼亞得知了此事。一個奇特而有趣的情形出現了,中國、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和蘇聯都是知情人,隻有美國國務院被蒙在鼓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