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東方的智慧――陰陽五行與心理學

  陰陽學說

  說起“陰陽”,大家可能會想到黑與白或是生與死。那麽陰陽到底是什麽意思呢?相傳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處於一片渾沌之中,盤古開天辟地以後,將渾沌一分為二,之後天為陽,地則為陰,由此有了陰陽的概念。

  後來那些古代的人們根據他們生產、生活實踐和對自然現象長期觀察的事實,漸漸的把太陽、男性、力量、光亮、熱等這些帶有向上的、運動積極、肯定的、善意的、熱情的屬性歸為陽,把月亮、女性、軟弱、黑暗、冷等這些帶有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否定的、惡意的、冷淡的屬性歸為陰,並由此總結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學說以說明世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此後,人們把它應用到自然界、人類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後來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八卦學說和古老的中醫理論。

  在陰陽學說中,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麵,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麵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麵,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關於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它包括了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麵。在古老的中醫學理論體係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比如,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可以在臨床上用來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所以說,陰陽學說不僅僅是一種神奇而古老傳說,還是一種對現代醫學非常實用的理論。

  五行學說

  1.什麽是五行學說

  在一些武俠類的小說或是電影電視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相生相克之類的武功或是法術,雖然那些影視作品的內容大多是虛構的,但是關於五行的說法卻是從先秦時代就已經產生了的。那時候古人所說的五行學說,其主要思想是把客觀世界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這五種元素相互產生,相互克製,達到平衡的目的。這種理論後被中醫,占卜,天文引入作為理論依據,在中醫理論中,五行和陰陽一起作為診斷和用藥的理論基礎。五行學說的理論一共分為兩種:

  第一種: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第二種: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五行本來是五種物質,後來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了五行理論,用以分析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和研究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基本法則。因此,五行理論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但實際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體物質的本身,而具有更廣泛的涵義。

  2.五行的各自特性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使用的事物,都屬於“金”這種屬性。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上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都是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稼穡”,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3.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論:

  (1)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為火是用木頭來做燃料的,一旦木頭燒盡,火就會自動熄滅。

  火生土:因為用火燃燒完物體後,物體化為灰燼,灰燼便是土。

  土生金:因為金蘊藏於泥土石塊之中,經冶煉後才能提取成黃金。

  金生水:因為金如果被烈火燃燒,則會溶為液體,這種液體屬於水的狀態。

  水生木:因為隻有用水來灌溉樹木,樹木才能欣欣向榮。

  (2)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因為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

  木克土:因為樹根苗的力量強大,能突破土的障礙。

  土克水:因為土能止水。

  水克火:因為火遇水便熄滅。

  火克金:因為烈火能熔解金屬。

  中醫學與心理學的碰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類古老的學科中包含著無窮的、深厚的智慧。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就是從內觀看我們的五髒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麽流動,然後是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髒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靠解剖來診斷,而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診斷。但是在人們更加喜歡西藥時,中醫們卻可以根據《黃帝內經》治好一些西醫束手無策的奇怪的病例。晉朝的爛柯人的故事按照現在科學來說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說,人如果用光在宇宙中進行測量,量子的移動會變的相對緩慢,所以當爛柯人故事中的王質回到家的時候,早已過了幾百年。這個道理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才開始研究,而中國的古人很早就有了這種想象力。也許,同武術一樣,所謂的最高境界乃是“返璞歸真”,世上大概很多事情很多人的本質都是最初的時候,曆史也是,知識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其實不過是從自己的腳下出發,又回到自己的腳下。這是人生,也是曆史。

  中醫學就是典型的東方智慧的產物,中是平衡的意思,醫是治療的意思。從字麵上來理解的話,中醫就是平衡醫學。陰陽為體,五行為用,既相生又相克。中醫重在取象類比,而不是把陰陽五行簡單的概念化應用。中藥取自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雖然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是藥效持久而且副作用小。西藥則大多是化學藥物,一些西藥在不斷的應用過程中因為出現副作用而逐漸被淘汰。

  中醫學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傳承至今,必然有著自己的道理。中醫學在心理方麵的論述,就是人的五種情誌所表現出的太過與不及。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陰陽二氣而言,陽氣太勝,得不到陰氣的製約,在肝就會大怒不止,在心就會喜笑不止,在脾就會思慮不止,在肺就會憂悲不止。在腎就會驚恐不止。人對外所表現出的喜怒哀樂,就是陰陽五行之氣內在活動的外部顯現。如果得不到相互的製約,就會因情誌的波動而導致心理產生疾病。

  一些中醫學家認為,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理論,可以用來探究人的心靈世界,進而塑造完美的人性,構建人類的道德體係,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果承認周易,承認中醫的存在是正確的,那麽就證實了陰陽五行的存在。求證陰陽五行理論的存在與否,現在的技術手段還不能完全做到,但也有學者用現在的儀器,測量出了人體確實能夠向外發出能量。但通過這種測量,來完全證明陰陽五行的存在,是沒有足夠的證據的。

  關於五行理論,涵蓋五音、五色、五味。就拿養生和治病來說,中醫早就利用五音、五色、五味的不同特性,對應人體來進行養生和治療。而西方現在應用的音樂療法、色彩療法和食品營養學,不正是五行理論的再現嗎?隻不過許多人應用時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罷了。陰陽五行既是代表一種理論,也是代表自然界的物質,還代表了自然界的能量。大可以應用到天地宇宙,中可以應用到國家社會,小可以應用到家庭個人。

  對於自身陰陽二氣平衡的人,都有一種很好的心理自我調控能力,使自己情感的宣泄既無太過,又無不及。這類人很少因情誌的波動而產生疾病,在遇到打擊、失意、損失的時候,能夠很快自我緩解心理壓力。對於陽盛陰衰的人,比較容易因情誌的波動而產生疾病,由於情感的宣泄強烈,這類人由於不具備很好的心理自我調控能力,在遇到打擊、失意、損失的時候,由於心理壓力不能得到很快緩解,不但自身會由此產生疾病,而且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陰盛陽衰的人,則缺乏活力,心情沉悶,處世態度消極,從而可能最終成為抑鬱症患者。

  如果心理學的研究能夠建立在陰陽五行的理論基礎上,是不是可以獲得大的突破呢?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過程。而這一切都脫不出五行的怒、喜、思、悲、恐的五種情致。都來自同樣的心理過程:心產生欲望向右腦負責製訂方案通過神經中樞給各個感覺器官下達指令向右感覺器官產生行動向右結果由神經中樞上傳與腦向右腦將結果的好壞作為知識進行儲存向右滿足心的欲求向右心的欲求可以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向右產生下意識的活動然後結果再上傳與腦向右分辨好壞並處理善後向右滿足心欲。

  人的知識來自於後天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認知來自於感覺器官,感覺器官是人體五髒所主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身體的觸覺。人的生存過程,就是通過這些感覺器官,來對外部世界進行認知,並把所有接觸到的信息儲存在大腦中,從而形成了後天的知識。

  人的大腦分視覺神經專區,聽覺神經專區、嗅覺神經專區、味覺神經專區和觸覺神經專區。人的五髒通過脊髓神經,把信息上傳於腦,右腦就把這些信息分別儲存在左腦的記憶專區,這就形成了記憶。

  人的生命過程,既是一個記憶的過程,也是一個發揮知識的過程。一旦需要利用這些知識,右腦就把左腦的知識進行查閱,然後製訂可行的行動方案。

  說到用數,古代的中醫看病,問患者的年齡,其實是了解患者的生辰八字,然後依據患者的八字的陰陽五行配屬,結合後天的陰陽五行配屬,來找到患者陰陽五行之氣的太過與不及。數含陰陽之理,用藥則以數的奇偶來代表陰陽之性,從而用藥為患者進行調理。而現在的有些中醫,問患者的年齡,隻是一種形式,根本不知道患者的先天陰陽五行的旺衰和後天陰陽五行的配屬,隻是按古方治今病,完全忽略了中醫的初衷。

  人體的外顯能量是看的見摸的著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能量的外施作用。就拿五行所主的五種情誌來說,木主怒,火主喜,土主思,金主悲,水主恐。怒可以使人害怕,營造歡喜的氛圍可以凝聚人心,思慮可以使人變的沉穩,悲壯的氛圍可以使人視死如歸,恐懼則可以使人謹小慎微。所有這些情誌,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就能給人帶來很大的收獲。

  五行所主的五種品德是,木主仁,火主禮,土主信,金主義,水主智。仁慈可以感天動地,可以使萬眾歸心。禮賢下士可以讓人為你賣命。誠實守信可以讓人對你產生充分的信賴。義薄雲天就會有眾多的人為你兩肋插刀。智慧則可以使你在生存中遊刃有餘,化險為夷。這就是人體能量場的神奇作用。可能許多偉人都是因為把這一能量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隻不過他們不知道原因罷了。

  怒的作用力:自怒,文王一怒而天下定。激怒別人:三國的老將黃忠,被諸葛亮一句昔日的老將如今都不行了,激起了寶刀不老的殺敵鬥誌,氣的老黃忠策馬橫刀,闖入敵陣,怒斬敵將。而諸葛亮的三氣周瑜,則是充分利用了怒極傷身的道理,想方設法的激怒對方,從而鋤掉了周瑜這個強有力的對手。

  關於靈魂到底是什麽,它是有什麽構成的?這個問題我想隻能用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來回答。人稟陰陽二氣以化生,獲五行之質以成型,由此就誕生了具有精神意識活動的生命個體,這裏就出現一個問題,精神意識來自那裏?按中醫的理論來講,人的五髒產生人的精神意識,而五髒是肝、心、脾、肺、腎。而五種精神意識是魂、神、意、魄、誌。其中肝主木――魂的寓所;心主火――神的寓所;脾主土――意的寓所。肺主金――魄的寓所;腎主水――誌的寓所。

  人的身體之所以能夠顯現生命活力,就是陰陽二氣產生的動力。就象電能作用於用電器,離開了陰陽二氣,生命將不複存在,隻是一個死的軀殼。而人體的五髒所產生的五種精神意識,也是在陰陽二氣這一動力的作用下,得以顯現的。所以,如果五髒受到傷害,就會出現不正常的精神活動,如喪魂落魄、神誌不清等病症。原因就是某一精神意識暫時離開了軀體,一旦五髒機理恢複正常,離體的精神意識就回到所寄居的寓所。

  人,有精神意識活動的人,在生命的進程中,軀體隻是一個載體,陰陽二氣是生命的動力,而五種精神意識活動,就是人體的靈魂。人活著的時候,靈魂借助五髒得以顯現人的精神活動,而一旦死亡,五種精神意識離體而去,遊離於空間之中,隻留下一具死的軀殼。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會說,靈魂不存在,伴隨著生命的終結,人的精神也就消失了。事實真的如此嗎?不是的,因為人的精神意識曾經存在,人死亡了,而精神意識到那裏去了呢?消失不等於不存在,消失是在人體中消失了,但卻存在於空間之中。比方說,用電器在電能的作用下,是有生命的,一旦停止供電,就是一台死的機器,機器不工作了,但不表示電能也不存在了。

  對於客觀存在的現象,首先就是用一種理論去對它進行解釋,然後用科學的手段加以證明,從而證實這種現象存在的必然性。但有很多的客觀存在的現象,雖然能用一種理論進行解釋,但用現在的科學手段卻證明不了。所以,對待科學證明不了的現象,隻要在理論上能夠解釋,就應當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一味的予以否定。況且,一些客觀存在的神秘現象,有可能隻能先從精神層麵上去感知,然後才能用一種理論來解釋,用現在的科學手段可能永遠也證明不了。但證明不了,並不意味這種理論不科學。所以,習慣拿科學說事的人,應當抱著科學的態度,首先肯定其理論的正確,然後再找到科學的手段進行證明。

  科學發展到今天,經曆了許多的挫折,今天的發現否定了昨天的發現,而明天的發現又否定了今天的發現,或是肯定了昨天的發現。所以,科學就是一個漫長的發現過程、研究過程、證明過程。一切道理本就存在,隻不過被人類慢慢發現了而已。

  拿酒來說,酒為糧食精,屬陽性。按中醫言酒能壯陽,所以喝後就精神亢奮,內向的人變外向,膽小的人變膽大,行為失去理智。西醫會說,酒精刺激了神經,所以變的興奮了。其實不然,是酒精增加了體內的陽氣,加速了陽氣的流動,使陽氣變的旺盛,而陰氣變的虛弱,從而失去了對陽氣的製約,從而造成了理智不能控製感情。

  要想證明中醫理論的存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檢驗儀器,站在現在的生命曆程點,反觀所經曆的一切,和身邊發生的一切,再內省自己的身心,就不難發現,人的生命曆程,其實是一個相互生克,相互依存的心理過程。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