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天安門前大閱兵,進行曲聲滿廣場(二)

  天安門麵對又一次的軍事挑釁

  北京,舉世聞名的曆史古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

  1959年,誕生不到10歲的年輕共和國,依然受著美蔣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幹擾。

  這年的1至3月,美蔣用美製的RB-57D型新式飛機,對我大陸縱深進行戰略偵察達10次;同年6月,RB-57D型飛機竟飛到北京上空偵察照相,騷亂挑釁。我殲擊機緊急起飛,升空攔截,卻終因飛行高度不夠,而放其逃遁。

  美蔣這一嚴重的軍事挑釁,驚動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引起了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深深的憂慮和不安。

  經偵察探明:美蔣的RB-57D型飛機,機頭圓銳,略向上仰;機身窄細,呈蜂腰狀;雙翼猶如佩刀。

  該機裝有4部航空相機,最大航程為6800公裏,續航時間達8-9.5小時,飛行高度達18000-20000米,能夠從事高空隱蔽偵察活動,就連當時蘇製最先進的米格19殲擊機也望塵莫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神聖領土,怎容敵人侵犯!空軍司令部辦公大樓裏的燈光,晝夜不息。

  “嶽振華!”

  “到!”隨著一聲宏亮幹脆的回答,緊跟著皮鞋“咯”地一靠,出現了一個身材高大、英姿颯颯的虎將。這次是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李基泰將軍單獨召見他,未免使這位高炮團團長有幾分不安。

  “有一項重要的任務要交給你。去學習和掌握一種尖端武器。”副司令員敏銳的目光裏充滿了信任。

  “尖端武器?”嶽振華疑惑不解。他是全國第一個100毫米射炮團的團長,難道還有比這更尖端的武器?

  “從今天起你調離高炮團,擔任空軍高射炮兵獨立第二營營長。”“當營長”嶽振華吃了一驚。他當團長已經6年了。

  “這是個特殊的部隊,是導――彈――營。”副司令員理解嶽振華的驚詫和不安,一字一頓地解釋。隨手遞給他一張名單:副營長王建初,是某探照燈團副團長;營參謀長張治國,是雷達某團參謀長;連職幹部都是由營職幹部擔任,排職幹部都是由連職幹部擔任。

  全部高職低配,這個導彈營!

  自古以來,有矛必有盾。地空導彈是高空偵察機的克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防空任務主要由高炮和殲擊機擔負。到了戰爭末期,出現了高空高速轟炸機、偵察機、原子彈及飛航式導彈,僅靠高炮和殲擊機顯然不能滿足防空的需要。而最先研製地空導彈的是納粹德國。還沒等“萊茵女兒”“蝴蝶”“瀑布”飛瀉,地空導彈的技術資料已分別進入了蘇聯、美國、英國人的保密櫃。隨後,蘇聯人有了在“瀑布”基礎上研製成功的薩姆-I、薩姆),美國有了波馬克A、奈基-1,英國有了警犬-1,雷鳴-1新式導彈。三國所研製的這些尖端武器,至此還未一試鋒芒。

  1958年11月,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中國空軍從蘇聯得到了這種先進武器。

  北京遠郊某機場,寬闊、空寂。新成立的導彈營駐紮在機場的最西麵,厚厚的綠絨絨的偽裝網,把陣地圍成一個不高的“四合院”。功率強大的製導雷達巍然矗立,像一棵千年古柏。它周圍的兵器車一輛輛看起來其貌不揚,可車內全是精密的電子設備。

  那一座座臥虎似的發射架上,一枚枚頎長的導彈泛著銀光。

  遠遠望去,能看見一排排戰鷹列陣停機坪,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通天的水泥跑道靜靜地躺在寬闊的機場。

  為保密,已明確規定各自的活動區域,飛行員、地勤人員不得越雷池一步。每天,隻有一輛火車,風馳電掣地駛進這神秘的“四合院”。

  嶽振華駐足在陣地上。此刻,他更加感到軍人天職的偉大和革命職責的重大:五個導彈營成梅花型護衛著北京,擔負著以天安門為軸心半徑130公裏以內的作戰任務,負責殲滅高度3000米以上的敵機,確保建國10周年國慶大典的安全,確保神聖領土不受侵犯。

  他再次精細地檢查著陣地,直覺一股凜然英武之氣在胸中湧起: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敵機了。

  不、不,再想想,還有哪個環節會出漏洞?他在心中告誡自己。他不會忘記上個月“精彩”的一幕。

  戈壁。蒼茫無垠,飛沙走石。

  幾個導彈營在那裏實彈打靶。目標:杜-4轟炸機投放178靶機。轟、轟――一枚枚導彈如毒蛇吐焰,直撲目標,幾個營相繼擊落靶機,惟獨二營射擊失敗。導彈起飛後並不飛向目標,卻反轉180度打到背後40公裏處的戈壁灘上,炸了一個9米寬、6米深的大坑。

  望著煙熏火燎的大黑坑,嶽振華恨不得將自己埋進去再不出來。不少幹部戰士麵對大黑坑默默流淚。幾個月的苦練,換來的是一個“地對地”。

  檢查結果,指揮、操作都沒問題,原因是蘇聯兵器在出廠時將雷達掃瞄馬達的兩根導線接反了。

  嶽振華要求再打一枚,上級明確答複:用真的敵機檢驗你二營的兵器!嶽營長明白:導彈金貴啊!195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國10周年慶祝大典。北京令世界矚目。

  精銳的殲擊機群、高射炮群保衛北京領空。

  僅有的五個導彈營呈梅花形部署,構成高空火力網防區,30座發射器,30枚地空導彈猶如30支寒光閃閃的利劍直刺長空。

  天安門廣場。彩色的旗幟、彩色的氣球,匯成五彩繽紛的海洋。剛剛在10個月內建立起來的中國曆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聳立在廣場東西兩側,廣場上整齊排列著11萬群眾。

  上午10時,國歌高奏,禮炮轟鳴,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赫魯曉夫總書記、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以及60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團長、86個國家的貴賓一齊登上天安門城樓。

  盛大的閱兵式。

  70萬群眾遊行通過天安門。

  15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的夜晚觀看焰火……

  百倍警惕的我空軍部隊嚴陣以待,時刻保衛著北京的天空。

  1日無敵情。2日、3日、4日,北京天空依然寧靜。5日,國慶節加強戰備解除。

  10月7日,星期天。天空晴朗,陽光燦爛。

  9時41分,福建前線某雷達連報告:台北市以北50公裏海麵上空,大型機一架,判斷是RB-57D高空偵察機,正向大陸竄犯。

  敵機來了,狡猾的敵機終於來了。我空軍導彈部隊的官兵說不上是興奮還是緊張。

  福建前線嚴陣以待,天安門上空劍拔弩張。

  在高空偵察機的座艙裏,坐著一個叫王英欽的年輕飛行員。這是他第15次飛臨大陸。機翼下,海洋一片藍,天空晴朗而又深邃。他掃一眼螢亮的儀表盤,立即嫻熟地駕機爬高。

  錢,10萬元台幣的高額獎金誰不眼饞?況且他還得到台灣“國防部”的一枚金質獎章,成為鎂光燈眩得睜不開眼的“英雄”。

  可是他的嬌妻總是與驚恐為伴,每當他返回,仿佛經曆了一場生離死別,然後是縱情地吃喝玩樂。

  北京,北京!他敏銳地掃了一眼儀表盤,臉上浮現出了說不清原因的笑容。然而,他的笑容凝固了。他恍然感到有件東西朝他的飛機飛來,迅疾,神秘。一種莫名的恐怖驟然攫住他整個神經。一道火光,刺得他睜不開眼。

  飛機被撕裂,王英欽被撕裂。

  打下來啦!打下來啦!二營陣地上一片歡騰。這是世界防空史上的創舉,自1941年納粹德國開始研製地空導彈至此時18年,地空導彈首次擊落飛機。

  此時,嶽振華一腳踩在被導彈尾焰噴燒得焦黑的發射掩體上,望著孤零零的發射架臉色嚴峻。

  剛才在指揮車的標圖板上,他仔細地量了一下,正北40公裏處,正是北京市永定門。他沒有忘記上個月打靶時的情景。他和他的導彈營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

  當戰士們歡呼著向他湧來的時候,這位英武的軍官振臂高呼:“北京,我們勝利了!”

  (摘自《天安門廣場風雲錄》)

  天安門不許“扭秧歌”,指揮部部署“標兵線”

  天安門前東西約500米的地段,是遊行隊伍“亮相”的關鍵部位,遊行隊伍在這關鍵部位的表現,是整個方隊組織工作、技藝展露成功與失敗的演示台。為了成功,為了整齊劃一,指揮部下令:不許在天安門前“扭秧歌”。

  國慶遊行是一種具有極強政治內涵的行動。遊行雖然在北京舉行,但它代表和反映的卻是整個中國。

  為了搞好國慶遊行,群眾遊行指揮部在北京市委領導下首先注意貫徹政治指導思想,努力使遊行隊伍反映出當年時代背景下所應強調的主題,同時,要求所有群眾遊行隊伍要以愛國、自豪、熱情、活潑、自信、自立的飽滿的政治熱情,體現出新中國人民應有的精神風貌。

  遊行指揮部在注重遊行群眾的精神麵貌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各個隊伍的隊容設計,注重它的政治內涵。

  但由於國慶遊行隊伍龐大,參加的人數眾多,這就給組織者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往往是在組織合練、預演時非常成功,但在真正的遊行時,卻出了差錯。

  出差錯的地點,多是在天安門前。

  天安門金水橋前東西500米的地段,是遊行隊伍“亮相”的關鍵部位,每個遊行方隊,都要在這個關鍵部位上展現出具有行業特色,體現方隊特長的“絕活”。遊行方隊在這個關鍵部位的表現,是反映遊行方隊平時訓練質量、整個遊行組織工作成敗的標誌。

  但就是在這一關鍵部位,常出現問題。盡管群眾遊行指揮部千叮嚀,萬囑咐,在這500米地段要熱情,隊形要整齊。參加遊行的所有人員也默默地告誡自己,在這個地段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激情,紮紮實實地做好應該做出的動作。然而,一到這關鍵時候,似乎有一種魔力,自己就不能控製自己了。當然,這也是出於對偉大領袖的熱愛所致。

  通常參加遊行的群眾隊伍,在接到開始遊行的指令後,由東向西行進,經過天安門主席台。此時主席台上,聚集中央黨和國家領導人,特別是毛主席那高大的身軀,站立於主席台正中,微笑著檢閱遊行隊伍時,所有受閱群眾無不心情激動。出於對領袖的熱愛,出於對領袖的敬仰,總想要看毛主席,要看得更真切一些,距毛主席近一些,於是各路隊伍便在這關鍵部位,改變了直行路線,而向主席台方向靠攏。其結果是,正在主席台前“亮相”的部位,隊形發生了扭曲,形成了幾條大S形,有人戲稱:天安門前扭起了秧歌,耍起龍。

  還有幾次,一個遊行方隊過去之後,後續方隊沒有跟上來,出現了斷茬,這使整個遊行沒有連續性,就如看電視,關鍵時刻斷了電,再來電時,關鍵時刻已經放了過去一般。

  在遊行終場時,也有一些問題出現。由於各路縱隊行進速度總會有些差異,或者在人數上有些差異,等到金水橋前時,遊行隊伍的“尾巴”顯得稀稀拉拉,失去了應有的氣勢,給人一種缺乏整體美的感覺。

  遊行隊伍中這些問題,在廣場的平麵視覺上,不易察覺,也很難看出,但在立麵上,非常明顯。天安門城樓30多米高,居高臨下,看這些遊行隊伍,就非常難看。

  為此,彭真同誌就群眾遊行隊伍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專門責問群眾遊行指揮部,並要求他們盡快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力保下次遊行時,不要再出現這樣的問題。

  群眾遊行指揮部的同誌們,誠懇地接受了批評,並開始想辦法,找對策,決心在下一次群眾遊行時,不再出現“扭秧歌”或“耍龍”的現象。

  在防止出現“扭秧歌”上,指揮部采取了設立標兵的辦法。

  從南池子路口到南長街路口的1000米地段內設置8至10條標兵線。標兵身穿白襯衣,佩戴“標兵”臂章,這樣便形成了由標兵連成一線的幾條“胡同”,所有遊行隊伍,各路必須沿著標兵設置的“胡同”前行,而每個標兵的站立點,又是準確測定遊行隊伍行進速度的標誌。這樣就避免了遊行隊伍向主席台靠,而解決了扭曲現象。這個辦法,在以後幾年的實際運用上看,效果很好。

  為使遊行隊伍在行進到天安門時不出現斷茬現象,遊行指揮部明確規定:任何隊伍一律不許在天安門停留,即使是文藝大軍,也隻能在行進中表演。但這一規定在實際中仍出現問題,不少遊行隊伍行進到主席台前,向天安門城樓上張望而滯留不前,前麵的隊伍已經走了很遠,後麵的隊伍依舊原地不動。為此,指揮部又在一些隊伍中設立了“行進標兵”,指定一部分遊行群眾兼負此責,並且安排一些人,佩戴指揮證件,在天安門前糾察,防止各隊伍減速或滯留。同時,還責令“行進標兵”,一旦發現滯留,要立即催促各隊跟上,絕不能出現斷茬。由於“行進標兵”負責和群眾的自覺性提高,斷茬現象終得以解決。

  為防止出現“尾巴”稀拉不齊的現象,指揮部指定清華大學、人民大學隊伍中的部分人員“屯兵”南河沿南口,在終場前由指揮部人員直接帶領跑步進入天安門地區,機動靈活地填補各路“缺苗斷壟”的部分。

  經過行之有效地改進組織方式,不斷地進行預防,群眾遊行隊伍中出現的問題得到了糾正,保證了關鍵部位上的“亮相”,贏得了主席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首腦們的好評。

  11歲參加紅軍的年輕將軍,七次擔任國慶受閱的領隊

  11歲參加紅軍,38歲成為我國最年輕的將軍之一的吳華奪,相貌威嚴而端莊,有標準的軍人風度。1955年國慶閱兵時,經過嚴格挑選,周總理親自批準,吳華奪擔任受閱部隊領隊。此後,他7次擔任國慶受閱部隊領隊,接受檢閱。

  1955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周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部隊,穿著新製式的服裝,佩戴著軍銜肩章、領章,軍容威嚴地排成方隊,準備接受檢閱。

  當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時,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經久不息的掌聲,向黨和國家的領袖們歡呼。

  10時整,北京市市長彭真宣布首都人民慶祝國慶大會開始。軍樂團奏起國歌,禮炮齊鳴。

  閱兵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乘閱兵車從天安門出發,由閱兵總指揮楊成武上將陪同,檢閱陸、海、空軍各部隊,並向他們致節日的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這時全體官兵響亮地回答:“萬歲!萬歲!萬歲!”這聲音充滿著對自己的祖國和黨,對自己的偉大領袖的熱愛。

  檢閱部隊後,彭德懷元帥登上檢閱台,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發布命令。

  10時25分分列式開始。楊成武上將乘指揮車由東向西開來。指揮車後,吳華奪少將,以他莊嚴、威武的英姿,帶領著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伴隨“進行曲”,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進天安門廣場。

  人們被他們的赫赫英姿吸引了,注目的眼神中流露出興奮,隨即熱烈的掌聲響徹廣場。吳華奪將軍舉手向觀禮台致敬,邁著雄健的步伐帶著部隊行進著。一招一式,展現出軍人特有的剛毅。中外攝影記者對著吳華奪將軍拍下了一幅幅英姿。

  不久,英國、美國、意大利、日本、保加利亞等國在主要報刊上都刊登了受閱部隊的精彩場麵,畫麵上的吳華奪將軍格外引人注目。

  吳華奪何許人也?

  吳華奪,1917年出生在大別山深處的新縣陳店鄉細吳村。其父吳文保,是一位俠義之士,憑著在當地的威望,辦了紅槍會以防匪安民。後來紅槍會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紅色補充軍第二團,吳文保為該團黨代表,大兒子吳華高任團長,二兒子吳華奪11歲加入了紅軍,後來,吳華奪的父兄先後犧牲。

  1931年14歲的吳華奪,被分配到紅25軍手槍團,擔任警衛班長。1934年11月16日,擔任手槍團分隊長的吳華奪隨紅25軍北上長征。這支以兒童軍而著稱的紅軍,指戰員多是在戰鬥中犧牲的先烈的孤兒,軍長程子華29歲,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34歲。

  1935年3月,災難降臨在吳華奪身上,他被軍部一小撮推行極左路線的領導人抓了起來,並即刻綁赴刑場。

  在赴刑場的途中,吳華奪碰上徐海東副軍長的警衛員張學文。吳華奪哽咽地對張學文說:“以後如有機會碰到我的母親,請你告訴她老人家,我不是反革命!”張學文聽後,說道:“等一下,我去報告徐軍長。”

  吳華奪被強行帶到刑場,執行人舉起了大刀,正在此時,張學文急匆匆地跑來,大聲地喊道:“刀下留人,軍長命令,把吳華奪帶回軍部!”

  吳華奪被解救,幸免一死。當他見到徐海東副軍長時,像孩子似地大哭起來。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華奪擔任新四軍第4支隊8團3營7連連長,爾後升任抗日大隊長和團長。

  多謀善斷,機智勇敢的吳華奪成為陳毅軍長手下的一名虎將。他敢於碰硬,勇於攻堅,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從此,吳華奪的名聲大噪,威震敵膽,譽滿全軍。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盛大的國家授勳典禮在懷仁堂隆重舉行。

  此時,年僅38歲的吳華奪,身著嶄新的新式海藍色軍禮服端坐在懷仁堂,當毛澤東主席宣讀了授勳命令和千餘人的授勳名單後,吳華奪激動地走上主席台,向毛主席行軍禮,從毛主席手中接過少將命令狀、三級八一、二級獨立自由、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勳章。

  吳華奪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最年輕的將軍之一,在此時,他還沒有想到另一項殊榮正在等著他。

  授勳典禮後,周恩來總理宣布:“國慶慶典之日,毛澤東主席將在天安門城樓閱兵,檢閱三軍將士,這次檢閱將選調一名將軍作為閱兵的領隊,以此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結束有軍無將的曆史。”這一激動人心的宣布,使台下1400多名將軍為之一振,他們為此舉歡呼,更多地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領隊。

  周總理的這一宣布,實際上是給閱兵總指揮部下達了指示,此時,距閱兵沒有幾天時間了。於是,閱兵總指揮楊成武上將開始了嚴格的挑選。他要求領隊的條件是年輕、威武、雄健,相貌威嚴而端莊,要有標準的軍人風度和非凡的戰鬥經曆。無疑這些條件是苛刻的,總指揮部根據這極嚴格的要求,幾乎翻閱了所有將軍的檔案,終於將吳華奪這位11歲就參加紅軍的最年輕的38歲的將軍挑選中。指揮部將吳華奪的檔案、照片、戰鬥曆程等上報周總理,周總理閱後,欣然批示同意。

  身高1.80米,剛毅、機智與幹練融於一身的吳華奪將軍,獲得我軍軍史上第一個將軍領隊,非常高興。在閱兵典禮上,他那堅定有力的步伐,一招一式的舉止,無不透露著自豪。

  從在1955年10月1日的閱兵典禮上擔任閱兵領隊後,吳華奪連續七次擔任國慶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的領隊,從而在我軍軍史上和閱兵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毛澤東題詞“首都民兵師”,西哈努克說:“真是了不起”

  民兵組織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民兵師曾先後十次參加國慶慶典。毛主席親筆題寫了“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1964年,打著首都民兵師標語牌的方隊走過檢閱台時,西哈努克親王說:“真了不起!”

  首都民兵師參加國慶慶典是從1951年開始,止於1970年,共十次。

  1951年至1958年,民兵師屬於閱兵指揮部的領導和受閱部隊的編組序列,其排麵及縱深,基本上與部隊相同,但兵種比較單一,最多隻有三個小方隊。

  1959年至1970年,民兵師屬於群眾遊行指揮部的領導及編組序列,其規模增大了,形成了寬排麵、大縱深,兵種比較齊全的方隊。方隊由九至十個民兵師方隊,另加一個隊首橫標方隊組成。

  首都民兵師從無到有,經曆了一個較短的過程。北京解放之初,由於市區和近郊的民兵組織不健全,民兵不能形成一個方陣參加1949年和1950年國慶慶典。

  但民兵組織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慶慶典的受閱中是不能缺少的。為此,在1951年,便從全國各地的民兵中選調了一批優秀民兵代表,組成了一個民兵方隊,時稱民兵遊擊隊。1952年國慶慶典時,民兵方隊由一個增加為兩個。1953年又增加了一個女民兵方隊。受閱的民兵由全國抽調逐步改由首都民兵承擔。其訓練與受閱部隊一樣,集中統一訓練,訓練地點在京郊通縣。

  受閱民兵方隊為20×12+2(兩個指揮員),共計242人。受閱民兵頭紮白毛巾,上身著對襟白襯衣,持79式步槍,呈肩托形式。

  1958年9月29日,毛主席在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中指出:“帝國主義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毛主席結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從戰略的角度把民兵工作推向新的高度。首都民兵,在大辦民兵師運動中,取得了巨大成績。

  1958年京、津衛戍區撤銷,組成了北京衛戍區,首都民兵歸屬北京衛戍區領導,從此,首都民兵師脫離受閱部隊序列,成為群眾遊行指揮部領導下的群眾遊行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9年,首都民兵師正式出現在群眾遊行隊伍中,民兵方隊中橫標語牌上的“首都民兵師”非常醒目,但由於五個大字是仿宋字體,且沒有護衛兵,給人一種不是很莊重之感。

  1962年,民兵師隊首方隊由北京鐵路局民兵師擔任。鐵路局黨委非常重視,局武裝部的全體同誌也幹勁十足,全身心地投入抓方隊的各項工作。鐵路局武裝部張登瑞部長、幹事侯孟學經常深入方隊之中,了解方隊訓練情況,及時解決訓練中出現的困難。

  1964年國慶慶典前,張登瑞、侯孟學了解到“首都民兵師”這五個仿宋字,不氣派,如果能改由毛主席書寫的字體那該有多好!於是他們建議“首都民兵師”幾個字請毛主席題寫,並寫了報告,這個報告後經天安門群眾遊行指揮部轉呈中央辦公廳。

  中央辦公廳將此報告呈給周總理,周總理看完報告後,很快報知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報告後,非常高興,欣然提筆書寫了“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寫完後走了一圈回來又重寫了一遍,對其中比較滿意的字,在下麵畫了小圈,並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請他們選用”。

  當天安門群眾遊行指揮部收到中央辦公廳送來的毛主席為“首都民兵師”親筆題字的批複後,立即將這一消息通知給首都民兵指揮部。很快這一消息便傳到所有受閱民兵的耳中,民兵們為之興奮,紛紛表示要認真訓練,刻苦訓練,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受閱任務。

  毛主席題寫的“首都民兵師”,其中的“師”字中間的一豎尾部拖得較長,如果全用上,整個標語牌會太高,整體上不好協調。標語牌製作組的同誌,便在設計上反複研究,按照既保持原字體,又利於製作的原則,巧妙地把“師”字尾巴彎曲部位做了適當的調整。同時還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在“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兩邊各加上三麵紅旗,使毛主席親筆題字在紅旗的襯托下,形成整體美,從而也突出了政治意義。

  為了更加醒目地襯托出“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使其顯現出紅花與綠葉交相輝映的效果,民兵指揮部組織訓練組的秦平處長及指揮部其他同誌研究決定,將原來外圍兩圈的護衛兵再增加一層。侯孟學同誌還提出,最好在外圍圈增加女民兵。

  秦平同誌立即表示讚同。他說,毛主席在1961年2月曾為女民兵題詞:“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這首詩把女民兵的精神麵貌充分體現出來了。如果我們在護衛兵的安排上,增加一層女民兵,更是對毛主席這首詩的最好詮釋和體現。

  這一想法,形成了決定:“首都民兵師”標語牌的護衛兵由三層組成,最外層由體態、儀表較好的女民兵擔任,全體護衛兵一律穿白襯衣、藍褲子,全部佩帶50式鐵把折疊衝鋒槍,呈握槍姿勢,組成“首都民兵師”標語牌方隊。

  196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15周年大慶。

  首都民兵師標語牌方隊進入天安門廣場,威武雄壯,整齊一致的陣容,引起了天安門城樓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注目,和毛主席站在一起的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驚奇地問道:“那是民兵隊伍嗎?”

  毛主席高興地點了點頭,並叫人將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曾美找來,介紹每個民兵方隊是由哪些單位民兵組成,是什麽民兵方隊。西哈努克親王看著,聽著,最後滿意地稱讚道:“首都民兵師能組織得這麽好,訓練得這麽好,真了不起!”彭真也高興地說:“首都民兵師走得好,應該受到表揚!”

  1984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時,沒有組織民兵師,而是以首都鋼鐵公司、石景山發電廠組成一個男民兵方隊,以京棉一、二、三廠,北京汽車製造廠等17個廠組成一個女民兵方隊,共兩個民兵方隊,屬受閱部隊的序列,各方隊規模為25×14+2(兩個指揮員)。

  (摘自《天安門曆史檔案》)

  鄧小平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

  1984年10月,共和國的第三十五個金秋。

  北京的秋季,晴空萬裏,天宇蔚藍,陽光敷在人們的身上,暖洋洋的。

  從黎明開始,由四麵八方匯集而來的人流,湧向東西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雖然人這麽多,但秩序井然,人們臉上都綻開了歡樂的笑容,等待著一個曆史時刻的到來。

  可容納50萬人的天安門廣場,早已布下了軍隊的方陣,其中有陸軍、海軍、空軍、武裝警察和民兵的隊伍。42個方陣,從高處往下看,橫直都成一條線。整個天安門廣場猶如一個巨大的棋盤。

  不同類型的各式坦克、裝甲車、各型大炮的牽引車以及戰術導彈、戰略導彈的巨型彈體,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天安門城樓,經過粉刷,變得更加金碧輝煌,壯麗萬千。紅彤彤的大宮燈,顯得格外醒目。

  城樓上,站立著推動著新時期中國前進的國家領導人,以及許多南征北戰叱吒風雲的老帥名將,以及科技界文教界的同誌,還有各民主黨派的負責人。

  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彭真、鄧穎超、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民柬聯合政府總理宋雙,負責外交事務的副主席喬森潘,越南黃文歡同誌,讚比亞總統卡翁達和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等貴賓700多人登上了天安門。113名各國駐華使節、外國專家和當時在京訪問的外賓也參加了活動。

  在五六十年代,觀禮台上,蘇聯、東歐國家的代表較多。西方國家的代表較少。自從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打破了中美20多年的隔閡,並建立了兩國關係後,西方國家的代表也多起來了。

  觀禮台上,已不是各族服裝的展覽會了,而是全球人種歡聚的嘉年華會,充滿著和諧的美,充滿著融洽的氣氛。

  人民英雄紀念碑雄偉高聳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鎦金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它記載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記載著抗日戰爭中死難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更記載著自辛亥革命以來死難的英雄永垂不朽,還記載著太平天國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它已沒有曆史的局限,也打破了黨派的界線,打破了時空的概念。

  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家費爾伯教授,就是根據它寫成了《偉大的中國革命一百五十年》這本曆史巨著。

  上午9時整,國慶大典開始了。1200人組成的樂隊奏起了雄壯的國歌。這是一支世界上空前的樂隊。嘹亮的樂曲聲,那麽激越,那麽高昂。

  接著,28響禮炮轟鳴,把大地震得抖動了。這是東方醒獅的怒吼!

  10時許,閱兵式開始。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健步走下天安門城樓,乘檢閱車馳過金水橋,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向鄧主席報告:

  “軍委主席,受閱部隊準備完畢,請你檢閱!”

  代表中國人民武裝力量體製的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42個方隊,以前所未有的英姿,整齊排列於長安街以東,長達4華裏,軍威雄壯,氣宇軒昂。

  這是由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武器裝備組成的鋼鐵方陣。

  這是由1萬多將士的血肉之軀築起的新的長城。

  鄧主席神采奕奕,站在敞篷車上,在隊列前由西向東緩緩前行。此時,他左手握住車欄,右手慢慢揮起……

  這個動作,給所有受閱指戰員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顯示了他的果斷與堅定,表達出他的魄力與信心。

  鄧小平在車上向隊列中官兵招手:“同誌們好!”

  接受檢閱的官兵齊聲回答:“首長好!”

  鄧小平又慰問說:“同誌們辛苦了!”

  精神抖擻的官兵齊聲回答:“首長辛苦了!”

  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連續不斷,由一個方陣到另一個方陣。這是一種豪壯的、激勵的聲音。

  不但在世界軍史上,就是在整個人類史上,從沒有一個軍隊的統帥首先向受檢閱的官兵問好的。古今中外的閱兵典禮,照例是受檢閱的官兵高呼萬歲的,從凱撒到拿破侖,從沙皇到凱瑟琳,從希特勒到墨索裏尼,從華盛頓到羅斯福,以及許多國家的閱兵典禮,萬歲之聲,震耳欲聾。而惟一例外的,就是鄧小平。他對人民官兵的濃厚感情,濃縮在一句“同誌們好”“同誌們辛苦了”這簡短的話中。

  隨後,鄧小平又回到天安門城樓主席台,發表了簡短而有力、讓人鼓舞的國慶講話:“三十五年來,我們不但結束了舊時代黑暗曆史,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也改變了曆史的進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糾正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恢複和發展了毛澤東同誌的思想方法,陸續實行了一係列適應新情況的重大政策,全國麵貌更是煥然一新。在全國實行安定團結、民主法製的基礎上,我們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我國的經濟獲得了空前蓬勃發展,其他的工作也取得了公認的成就。今天,全國人民無不感到興奮和自豪。”

  “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要比1980年翻兩番,最近幾年的情況,表明這個雄偉目標是能達到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行經濟體製,進行有係統的改革,同時,要對全國現有的企業,進行有計劃的技術改造,要大大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大大加強各級教育工作。”

  “我們的對外政策是眾所周知和持久不變的,我們堅決主張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局勢,裁減軍備,首先是裁減超級大國的核軍備和其他軍備。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下同各國建立發展外交關係和文化經濟關係,如同我們和英國談判解決香港問題一樣。”

  這是一個綱領性的講話,是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前進的方向,將鼓舞著10億中國人民繼續奮鬥。

  10時30分,當軍委主席鄧小平同誌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國慶講話完畢後,軍樂隊奏起了《解放軍進行曲》。在鮮豔的八一軍旗引導下,42個受閱方隊,由東向西,浩浩蕩蕩走過天安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開路,各軍種、兵種和軍事院校的隊伍、武裝警察的隊伍步伐整齊地走過天安門,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致敬。

  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1984年的國慶節閱兵,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繼國慶10周年後25年中的第一次大規模的閱兵,是建國以後很有特色的一次大檢閱,也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一次全麵檢閱。

  在受閱的部隊中,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屢建戰功的英雄部隊,也有在保衛祖國領土、領海、領空和搶險救災、軍民共建、培養軍地兩用人才中做出重大貢獻受到黨和人民高度讚揚的部隊。

  在受閱的方隊中還有男女民兵方隊,他們代表首都民兵,接受檢閱。

  這次國慶大閱兵,群雄薈萃,健兒雲集,許多有榮譽稱號的部隊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當年跟隨彭德懷同誌參加過平江起義的“紅軍團”,今天已成為駕馭“鋼騎鐵馬”的機械化部隊。

  出過“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英雄部隊,今天裝備了反坦克導彈更加威武雄壯。

  抗戰時期參加“百團大戰”的雄師,在解放戰爭中為扭轉華東戰局而血戰泉城的“濟南第一團”,把紅旗插上太原城頭的“大功團”、雙“猛虎連”;在渡江戰役中突破長江天險、首先踏上南岸的“渡江先鋒營”;參加成都大會戰、進軍大西南的劉鄧大軍的勁旅,都以嶄新的麵貌,高歌猛進在受閱的行列裏。

  當年著名的“白求恩衛生學校”,今天已成為北京軍區軍醫學校,組成了女兵方隊,代表全軍女戰士第一次參加閱兵。

  在受閱大軍中還有當年迎接黨中央、毛主席進北京,參加過開國大典的炮兵和坦克部隊。有在搶險救災中獲得榮譽稱號的英雄集體。

  在空軍受閱隊伍裏有“神兵天將”的空降兵。這支部隊曾在朝鮮戰場上威懾敵膽、震驚中外,湧現出不少戰鬥英雄。還有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多次擊落高空偵察機和無人駕駛飛機的“英雄營”,有在抗美援朝和國土防空作戰中戰功卓著,湧現出王海、孫生祿、焦景義等戰鬥英雄的航空兵某部,以及前幾年受到中央軍委表彰的航空兵一師。

  這次國慶閱兵,是建國35年來規模較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參加這次閱兵的不但有陸海空軍和地方部隊的地麵方隊,而且空中有航空兵飛行部隊;不但有常規兵器,而且有戰略武器,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水平。

  接受檢閱的常規武器裝備,有達到先進水平的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加榴炮和新型火箭現代化裝備,火力猛的新型坦克,還有速度快、機動性強的裝甲輸送車以及比較先進的新型反坦克導彈,它們以嚴整的方隊通過天安門前,同時受閱的還有空中“方隊”,攜帶導彈的中程轟炸機、強擊機、新型超音速殲擊機,以威武整齊的飛行隊形飛過天安門上空。

  參加這次受閱的許多是第一次和群眾見麵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它們展示出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發展進程。

  為了圓滿完成國慶35周年的受閱任務,由陸海空三軍部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以及首都男女民兵代表組成的受閱大軍,在接受檢閱之前,發揚軍委主席鄧小平同誌號召的“五種革命精神”,自覺地艱苦訓練,精益求精。

  徒步方隊的戰士們,為了以整齊雄壯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廣場,堅持苦練基本功,夏練酷暑,風吹不動,雨打不散。

  有的戰士在腿上綁著沙袋練腿力踢功。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衫,也不願休息片刻。機械化方隊的戰士們,以高度的責任心,一絲不苟地落實等音隔、等速度、等時間和隊形縱、橫、斜一條線。

  在一排排陣容整齊的深綠色裝甲輸送車上,操縱著衝鋒槍、高射機槍以及導彈的戰士們,橫成列、縱成行,身穿草綠色新式軍裝,一個個英姿勃勃、威風凜凜。

  組成這些裝甲車方隊的是某紅軍團。它是在1928年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中誕生。戰爭年代該部隊功勳卓著,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又走在前列。當上級把參加受閱的任務交給紅軍團時,指戰員們又像戰爭年代接受一項重大戰鬥一樣,歡欣、自豪。很多準備結婚的戰士,主動推遲婚期。還有百多名同誌放棄了回家探親。大家的一個共同心願是:要以優異成績向黨和人民匯報,走出國威,走出軍威!

  經過刻苦訓練,他們圓滿完成了上級所交辦的任務。

  參加國慶受閱的空降兵某軍方隊,幾個月前就投入了方隊訓練。幹部戰士以高度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勤學苦練,幾個月來沒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星期天。他們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在幾百米的訓練場內,戰酷暑,練正步,每人磨損了四雙皮鞋,大約走了9900多公裏。在閱兵指揮部組織的幾次合練中,他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中央軍委領導同誌的讚揚。

  方隊的訓練呆板、枯燥。但是,方隊訓練裏麵也有學問和科學。隻有認真研究這一訓練的規律和特點,用科學方法組織練兵,才能提高訓練時效,達到高標準高質量,符合閱兵的要求。

  如何運用科學知識調動戰士的訓練興趣和熱情,是訓練中的一個大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和熱情是以需要為前提的。他們組織教員和醫務人員一起,研究探討怎樣把方隊訓練變成戰士生活的需要,從“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人體運動美學”等理論中發現,隊列訓練的許多動作要領和體操訓練的基本功動作要求是一致的,堅持訓練可以使人變得挺拔、端莊、威武和健美。

  為此,他們提出了“隊列訓練是健美訓練”的教學理論,並編寫教材,改進方法,做到每一個動作不僅告訴戰士怎樣做,還要講清為什麽這樣做,這樣做對人體哪些部位的發育有好處。他們把科學知識運用於方隊訓練教學,適應了戰士們追求美、追求知識的心理特征,對保持戰士們的訓練興趣和熱情,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把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引進方隊訓練,提高訓練效率,也是一個重要方法。過去他們隊列訓練的教學工具主要是尺子、繩子和杆子,既落後又不準確。這次他們學習運動員體育訓練的經驗,把電視錄像機用到方隊訓練中,用錄像統一教員備課,統一動作要領,並把錯誤的動作和正確的動作一起錄下來,放給戰士們看,這樣有理論有形象,易懂易記。另外,還分批分組地把每個戰士的動作都錄下來,用快慢鏡頭放給戰士看,使每個戰士對自己的動作或錯誤心中有數,增強了戰士的“自我意識”,這就大大提高了方隊訓練的質量和速度。

  1949年10月1日,在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師全體指戰員,高舉火紅的“八一”軍旗,雄赳赳,氣昂昂,通過天安門檢閱台,光榮地接受了毛主席、朱總司令等新中國領導人的檢閱。

  35年來,這個師的廣大指戰員,踏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朝著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實現裝備技術上的現代化,是這個師最明顯的變化。當年受閱時的日本“三八”大蓋步槍和美國“湯姆”式衝鋒槍,早已進了“戰利品陳列館”,取而代之的是全部國產的新型步兵輕武器。當年惟一的重火器――騾馬拉著通過天安門前的小山炮,也早被淘汰,換成國產的各式現代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火箭炮。反坦克導彈、火箭筒,更使當年的炸藥包望塵莫及。當年全師沒有一輛汽車,現在這個師的各種車輛數以千計。

  戰爭年代立過大功的某團曾一夜追敵140餘裏,全殲敵一個騎兵營,留下了“鐵腿團”的美名,如今“鐵腿”登上“現代飛輪”了。通信指揮上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使當年的有線電話和徒步通信不可比擬。嚴密的無線、有線通信聯絡網,像高度靈敏的反應神經,使全師作戰指揮上的快速反應能力大大提高。

  這個師的幹部說得好: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的今天,我們就是要向科學文化知識要戰鬥力!

  這個師的新一代戰士,大都是高初中畢業的知識青年。老一代在血與火中培養起來的戰鬥氣概和紀律作風,在新一代身上得到延續;老一代不曾具有的科學文化知識,在新一代身上大放異彩。

  戰爭年代,這個部隊曾出現過黃繼光式的英雄和李家發等一大批功臣,如今新一代的硬骨頭戰士又大批湧現。

  這個部隊還出現過邱少雲式的遵紀模範嚴德賢。如今,這支部隊的紀律作風更是過硬。

  打仗中的“虎將”與建設中的“巧匠”,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在參加閱兵的部隊中,神奇的各式導彈和英勇的火箭健兒,第一次公開地展示出戰鬥的雄姿。導彈部隊是我軍建軍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新兵種,是祖國的鋼鐵屏障。

  在受閱的長長的方隊裏,導彈方隊鑲嵌其間:既有陸軍機動靈活的反坦克導彈,又有海軍水下拉弓的潛地導彈、騎鯨蹈海的反艦導彈和屹立在崇山峻嶺的岸防導彈。此外還有空軍的直刺蒼穹的地空導彈。那戰略火箭部隊仰天長嘯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更像一柄柄倚天長劍,威風凜凜,讓人大開眼界。

  導彈是今天熱核時代的寵兒。它集中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是國家經濟實力防務力量的體現。這體現了偉大祖國的尊嚴,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榮耀,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站在戰略火箭方隊指揮車上的某基地鄒副司令員、支隊長於秉鈞,是兩位久經鍛煉的“老導彈”,是我軍第一個戰略導彈營的老兵。

  我國導彈的研製和裝備部隊比西方晚起步近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V-1”和“V-2”導彈出現在英吉利海峽之後,美、英、法等國家就開始研製。50年代末期,人民解放軍才開始組建第一個地對地導彈營,從蘇聯訂購了1059型導彈,開始進行初級點火訓練。

  不久,導彈部隊就進入了艱難和嚴峻的歲月。

  於秉鈞回憶說,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了一切合同,撤走了專家和教官,帶走了技術資料,甚至連教案也囊括殆盡,斷絕了如同嬰兒血液那樣的導彈推進劑的供應,企圖把我國導彈事業扼殺在搖籃之中。

  同時,當時由於“左”的錯誤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導彈部隊糧食供應也十分缺乏,於秉鈞和戰友們勒緊褲帶走上訓練場。營長李蘇沉重地對戰士們說:“西伯利亞襲來了冷風。導彈研製試驗部隊正頂著時代的風沙,靠自力更生研製自己的‘東風’。我們作戰部隊更要發憤訓練,精練技術,迎接自己的裝備。”

  60年代初,聶榮臻元帥在人民大會堂莊嚴宣告:我們自己研製的“東風一號”發射成功。消息傳到導彈部隊,指戰員們欣喜若狂。於秉鈞滿臉淚水,夏日裏那焦渴的企慕,冬夜裏那彩色的夢境,都是為了迎接這偉大的時辰。

  “東風號”!中華民族引為自豪的“東風號”!在短短的時間裏就出現在神州的大地上,在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史立下了新的裏程碑。

  堅冰已經打開。接著導彈戰鬥部隊執行發射任務。這是第一次曆史性的發射。

  年輕的火箭兵開赴到一個洪荒、神奇的世界,進行了臨戰前一個月的訓練,國防科委和兵種領導機關聯合對每一個指揮員、操縱手進行考核,導彈健兒全部達到了發射標準。

  一支銀灰色的“東風一號”導彈像倚天長劍,巍峨地聳立在發射台上,俯瞰大地,遠眺長空,靜靜地等待著一個偉大時刻的到來。

  “點火!”一聲命令,劃破長空。

  頃刻間,發射場噴出絢麗的火光,導彈像一條噴雷吐火的巨龍騰空而起,直刺蒼穹,按照控製程序,漸漸地傾斜、拐彎,進入飛行軌道,伸向大漠深處。幾分鍾後,火箭在預定的彈著區爆炸,騰起衝天的煙柱!遙遠的靶區傳來了消息:“發射成功,命中目標!”

  這是導彈戰鬥部隊第一次曆史性的紀錄!

  在那些嚴峻的歲月裏,周恩來總理、賀龍、聶榮臻元帥和張愛萍將軍,走遍了大江南北、戈壁高原、邊陲要塞,對導彈部隊的建設作了精心的運籌。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東風第一枝,從一個導彈營,發展到若幹基地,建立了一支具有核反擊力量的戰略火箭部隊。

  1992年春天,一列長長的火車從發射陣地,穿過千山萬水,徐徐開進北京。於秉鈞的戰友們將當年的“東風號”送到了軍事博物館,“東風號”已經成為曆史的陳跡。於秉鈞和他的戰友們今天已經在更加先進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旁進行新式訓練。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