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43章 南巡談話頻吹春風!改革開放再起高潮(6)

  應該說,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的產生,離不開老一代中共領導人的傾心扶持。他們為共產主義事業而獻身,但決不搞領導幹部的終身製;他們具有培養和造就跨世紀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真知灼見,舉賢讓賢,輔助支持,體現出博大的胸懷和高風亮節。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變幻莫測的世界風雲中,中共構造出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更為世人矚目。中國惟一的以人物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型新聞半月刊《中華英才》,在十四大特別報道中,對十四大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如下介紹:

  江澤民,生於1926年8月17日,江蘇省揚州市人,1943年起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4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上海解放後,曆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副工程師、工務科科長兼動力車間主任、廠黨支部書記、第一副廠長,上海製皂廠第一副廠長,一機部上海第二設計分局電器專業科科長。1955年赴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實習。1956年回國後,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力處副處長、副總動力師、動力分廠廠長。1962年調任一機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一機部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所長、代理黨委書記,一機部外事局副局長、局長。1980年後,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黨組書記。1982年後,任電子工業部第一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部長、黨組書記。1985年後,任上海市市長,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書記。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90年3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李鵬,生於1928年10月,四川成都人,1945年11月入黨,1941年3月參加工作,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畢業,高級工程師。1941年至1946年,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延安中學、張家口工業專門學校學習。1946年至1948年,任晉察冀電業公司技術員,哈爾濱油脂公司協理、黨支部書記。1948年至1955年,赴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水力發電係學習並擔任中國留蘇學生總會主席。1955年至1966年,任豐滿發電廠副廠長、總工程師,東北電業管理局副總工程師、調度局局長,阜新發電廠黨委副書記、廠長。1966年至1979年,任北京供電局黨委代理書記、革委會主任,北京電業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1979年至1983年,任電力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兼華北電業管理局黨組書記,電力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水利電力部第一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3年至1987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87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國務院代總理、總理,1988年至1990年兼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主任。

  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五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喬石,生於1924年12月,浙江定海人,1940年8月入黨並參加工作,大學文化。1940年至1945年,任上海南方中學、光華附中地下黨支部委員、書記,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幹事,在華東聯合大學文學係學習,淮南華中局城工部調訓班學習。1945年至1949年,任上海地下黨學委中學區委組織委員、中學分委副書記兼組織委員,上海同濟大學地下黨總支部書記,上海地下黨學委總交通,上海地下黨新市區委副書記,上海市北一區學委書記。1949年至1954年,任浙江省杭州市委青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市委青委書記,華東局青委統戰部副部長。1954年至1962年,任鞍山鋼鐵建設公司工程技術處副處長、處長,酒泉鋼鐵公司設計院院長兼鋼鐵研究院院長,酒泉鋼鐵公司陝西工程管理處黨委書記。1962年至1963年,在中央高級黨校理論班學習。1963年至1982年,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員、副局長、局長、副部長。1982年至1987年,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中央保密委員會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1987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中央黨校校長,中央保密委員會主任,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

  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十二屆五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李瑞環,生於1934年9月,天津寶坻人,1959年9月入黨,1951年7月參加工作,北京建工業餘學院畢業。1951年至1965年,為北京第三建築公司工人(其間:1958年至1963年在北京建工業餘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學習)。1965年至1966年,任北京建築材料供應公司黨委副書記兼北京建築木材廠黨總支書記。1966年至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1年至1972年,任北京市建築木材廠黨委書記。1972年至1973年,任北京市建築材料工業局黨委副書記。1973年至1979年,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揮部指揮、市總工會副主任,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務委員,全國總工會常務委員。1979年至1981年,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1981年至1982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副市長,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至1984年,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天津市代理市長、市長。1984年至1987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1987年至1989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市長。1989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三屆四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朱?基,生於1928年10月,湖南長沙人,1949年10月入黨,1948年12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電機係電機製造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1947年至1951年,在清華大學電機係電機製造專業學習並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1951年至1952年,任東北工業部計劃處生產計劃室副主任。1952年至1958年,任國家計委燃動局、綜合局組長,國家計委主任辦公室副處長,國家計委機械局綜合處副處長。1958年至1969年,任國家計委幹部業餘學校教員、國民經濟綜合局工程師。1970年至1975年,下放國家計委“五七”幹校勞動。1975年至1979年,任石油工業部管道局電力通訊工程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室主任。1979年至1982年,任國家經委燃動局處長、綜合局副局長。1982年至1983年,任國家經委技改局局長,國家經委委員。1983年至1985年,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85年至1987年,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7年至1991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1991年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生產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兼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

  劉華清,生於1916年10月,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團,1935年10月轉黨,1929年10月參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畢業,上將軍銜。1929年至1934年,任湖北黃安縣二程區劉家院子村共青團支部書記、少共二程區委組織委員、區委書記兼少先隊總隊長、遊擊中隊長,陂安南縣塔爾崗少共區委書記、八裏灣區委書記,陂安南縣軍區指揮部少共團委書記,紅安中心縣軍區指揮部團委書記,鄂東北道委會秘書,鄂東北遊擊總司令部交通隊指導員、參謀、秘書、秘書科科長。1934年至1937年,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組織、宣傳、文印科科長,紅十五軍團政治部敵工部科長,紅七十八師政治部宣傳科長,紅三十一軍司令部機要科科長,作戰科副科長,紅三十一軍幹部大隊長兼政委。1937年至1941年,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秘書主任、師政治部宣教科科長、師供給部政治部主任。1941年至1945年,任冀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平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冀魯豫六分區副政委,冀南軍區第七支隊政委。1945年至1949年,任第二野戰軍二縱隊六旅政委,二野三兵團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49年至1951年,任二野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校黨委書記,西南軍區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校政治部主任。1951年至1954年,任二野十軍副政委,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委。1954年至1958年,赴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學習。1958年至1965年,任海軍旅順基地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旅順基地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66年,任六機部副部長、部黨委常委兼第七研究院院長。1966年至1975年,任國防科委副主任,海軍副參謀長。1975年至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成員,國防科委副主任。1979年至1982年,任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副總參謀長。1982年至1987年,任海軍司令員,海軍黨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1987年起,任中顧委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年全國黨代表會議上當選為中顧委委員,十三大當選為中顧委委員,十三屆五中全會增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胡錦濤,生於1942年12月,安徽績溪人,1964年4月入黨,1965年7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水利工程係河川樞紐電站專業畢業,工程師。1959年至1964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係學習,並任政治輔導員。1965年至1968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係參加科研工作,並任政治輔導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終止)。1968年至1969年,在水電部劉家峽工程局房建隊勞動。1969年至1974年,任水電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術員、秘書、機關黨總支副書記。1974年至1975年,任甘肅省建委秘書。1975年至1980年,任甘肅省建委設計管理處副處長。1980年至1982年,任甘肅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1982年至1985年,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5年至1988年,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8年起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十三屆中央委員。

  鄧小平再次成為“熱門人物”

  盡管鄧小平已經在十三屆五中全會上請辭最後一個職務――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但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使他再次成為世界級的“熱門人物”。

  當滿麵紅光、精神矍鑠的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子神采奕奕地走到2000餘名中共十四大代表麵前時,由他設計的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已走過了14年的光輝曆程。

  在這14年中,中共召開的三次黨的代表大會,都與鄧小平密不可分。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以撥亂反正的偉大功績,號召全國人民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鼓舞全國人民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中共十四大,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14年的實踐經驗,作出了具有跨世紀意義的戰略決策。

  無可否認,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以其非凡的膽略和驚人的遠見卓識,洞察中國國情,了解人民意願,精辟地提出和完善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大理論,指導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寶庫,為共和國做出了無可估量的巨大貢獻。特別是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高屋建瓴地闡述了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也為中共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這次大會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並對其曆史地位和作用予以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這對於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00年不動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的戰略舉措

  有人統計,在北京各報有關中共十四大的報道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出現最頻繁的語句,在外電的報道中,有關這一方麵的報道一樣十分突出。

  在十四大分組討論會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了最熱門的話題。怎樣認識和解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係,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經濟發展的一個問題。國營大中型企業缺乏活力,關於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住了人們的思想。鄧小平南方談話中關於計劃與市場的精辟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製度範疇的思想束縛,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當中共十四大明確宣布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時,人們的認識產生了更大的飛躍。代表們說,十四大報告中最有新意,最有突破性,對改革最具決定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問題,就是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中國共產黨人終於在14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找到了一條加快90年代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作出了重大的戰略舉措。來自多個地區的中共十四大代表,用生動的事實說明,哪個地方的市場作用發揮得愈充分,哪個地方的生產力就愈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就愈快。讓社會主義坐上“市場”的快車,不僅加速經濟發展,也必將促進政治體製的改革,為下個世紀的發展奠定堅定的基礎。

  國際經濟界人士這樣預言: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是亞洲,而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將是中國大陸。俄羅斯的一位記者在報道中說:中國將成為在亞洲出現的“第五條龍”。人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一定會更充分地體現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水平。

  正是由於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就引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社論說,在江澤民總書記的報告中提出市場經濟,是中國重視市場經濟的一個曆史性轉折,是鄧小平經過深思熟慮設計出的一條惟一能使中國社會主義生存的新路線。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說,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為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島內工商界人士對中共十四大的反應是“有如吃下定心丸”,大陸的“改革開放姿態更加明朗,亟思搶攻大陸市場”。保加利亞社會黨中央機關報《言論報》發表文章說:“今後五年內,中國在經濟方麵將變得更加美好。”

  正如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應當也可能比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運轉得更好。”

  中國億萬人民的熱望

  中國走過了14年改革開放的曆程,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中國的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中國的老百姓不再為暖衣飽食發愁,他們熱望著明天,熱望著未來,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使這種熱望變得更加強烈。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