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42章 南巡談話頻吹春風!改革開放再起高潮(5)

  1992年3月9日,珠海給該市1991年度有突出貢獻的一批科技人員頒獎。遲斌元、沈定興、徐慶中三人獲獎奧迪小車一輛,住宅一套,獎金百萬元。開創了建國以來重獎科技人員的先河。珠海重獎科技人員在全國激起反響,各地紛紛出台重獎科技人員措施:四川重獎十名科技人員,分別獎勵現金5萬-10萬元;湖南獎勵“兩係法利用小麥雜種優勢”課題組10萬元;湖北規定,企業科技人員,可從投產後新增利潤中一次性提取5%至8%作為個人報酬。遼寧、北京、山東、雲南、上海、貴州等地也相繼推出了重獎政策。不久,中科院推出更加開放的留學政策。從今年起,該院每處拿50萬美元設立擇優支持專項經費,並按照國際慣例,製訂了留學人員與研究所之間雙向選擇的有關規定。

  4月8日,勞動部有關負責人透露:為加快勞動製度改革,勞動部決定調整就業結構,不再向國營大中型企業硬性塞人。不久商業部透露,1992年商業企業已有20%進入“四放開”經營,到年底將全麵推開。

  4月13日,首都理論界在中央黨校座談學習鄧小平南巡重要講話。龔育之、厲以寧等60位著名學者圍繞對姓“社”姓“資”問題的認識展開討論。

  4月20日,中科院學部委員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動員全國科學技術專家,為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而奮鬥,不久,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一次會議上強調,科技體製改革一定要邁大步,創造科技人員發揮才幹的社會環境,把科技人員從大院、大所裏吸引、分流出來,大辦高新技術產業,以多種方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

  4月22日,新華社報道:我國計劃體製進行一項重要改革――以經濟的自然聯係和資源、區位優勢互補為紐帶的區域經濟規劃工作開始起步。區域經濟規劃包括:一、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沿岸地區。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四、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五、西北地區。六、中原地區。七、東北地區。從而構築起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大框架。

  廣州市委書記高祀仁在4月23日的市委工作會上說:廣州用15年左右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這個目標可以確定。

  截至4月底,我國對外開放海陸空一類口岸160多個。其中水運口岸89個,空運口岸31個,鐵路口岸30個,公路口岸30個。

  上海市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將投資額500萬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資項目審批權下放到12個區,並以土地批租辦法籌集資金,4月份就批租成交18幅地塊。

  陝西加速發展旅遊、外貿,1992年1-4月,外貿出口、引進外資、旅遊均創曆史最高水平。甘肅在“放開出口、放開進口、放開引進外資及合資辦企業”的三放開思路指引下,頭四月全省新批準三資企業已超過去年全年總數。

  新疆推出“對西開放”戰略,在與八個國家接壤的5400多公裏邊境線上開放十多個口岸。1至4月,進出口貿易額達8333萬美元,相當1991年的2.5倍。

  地處長江“黃金水道”上的安徽省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四市,外商投資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1至4月已有25家中外合資企業注冊落戶,比去年同期增長兩倍。

  5月15日,全國個體私營經濟管理工作會議在山東泰安召開,會議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

  5月中旬,農業部提出科教興農兩條新思路:一、農業科研單位要引進競爭機製,大力精簡機構,充實科技開發第一線力量。二、科研單位內部科技人員逐步分流,充實科技開發隊伍。

  5月21日,上海宣布取消漲跌停5%幅度的限製,正式放開全部股份企業。自1979年底外資銀行涉足北京以來,外國銀行駐華各類金融機構已達270餘家。新興的房地產業也深為海外看好,已有200多家中外合資、合作經營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始運轉。

  新華社5月22日報道,我國將加快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推廣土地有償使用辦法。

  5月28日,物資部與上海市共同主辦的上海金屬交易所正式開業。這是物資流通體製改革邁出的新的重要一步。

  5月29日,擁有8億元總股本的上海氯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社會公開溢價發行首批3.2億多元股票,這標誌著國內規模最大的股份製企業正式投入運行。據不完全統計,到1992年為止,全國已有股份製企業3220餘家,其中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有89家,股金總額58.1億元。

  保稅區成為對外開放的新領域:繼上海、天津、深圳設立保稅區後,1992年5月,我國又興建了大連、廣州保稅區。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沿海省份也正在籌建保稅區。

  廣西形成開放新態勢。1992年1至5月,廣西與越南接壤的七個縣市邊境貿易額比去年同期增長98%。

  “三資”企業迅猛發展:1992年1至5月,福建平均每天新批準外資企業近五家,創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紀錄;北京市幾乎每隔兩天就有一家合資企業誕生;近五個月來,汕頭特區平均每天有三家外資企業落戶;天津、浙江、山東等省首季外商投資均創曆史同期最高紀錄。據國家工商局資料,1992年第一季度,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就達3837戶。

  四川推出拓展外向型經濟新方略:借“邊”出境,借“船”出海。1992年前五個月共引進外資6000多萬美元,外資企業已達650家。香港中渝公司一次投入5億多元,對麵積為133公頃的重慶市新城開發區進行綜合開發,創下內陸城市利用外資大麵積進行土地開發的先例。

  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6月份決定:在北京、沈陽、武漢、重慶、中山五個開發區進行以產權製度、分配製度等為重點的綜合改革試點。

  6月初,武漢市公安機關推出為“三資”企業服務的新措施:改變過去對“三資”企業的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出入境和戶政管理部門實行24小時簽證服務等。

  6月10日,公安部發出通知,嚴禁公安機關越權插手經濟糾紛案。

  6月11日,新華社報道,撤銷國務院生產辦公室,成立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朱?基兼任辦公室主任。

  6月14日,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原國務院生產辦五部門發布《股份製企業試點辦法》。

  經濟升溫,人才需求驟增,1992年高校本科畢業生56.4萬,研究生畢業2.6萬,社會需求量達90萬人,各地爆發人才爭奪戰。

  1992年第13期半月談,還對鄧小平南巡半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新態勢做了以下記錄:財政部決定:從1992年起在浙江、遼寧、新疆、天津、武漢、青島、大連、沈陽、重慶九個省、區、市率先實行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

  國營大中型企業進入轉換機製改革軌道:上海1992年又有300家企業、60萬職工進入類似“三資”企業運行的“快車道”。北京40%的國營大中型企業進行比照“三資”企業政策或發展股份製改革。四川、遼寧緊緊跟上。全國實行勞動、人事、分配製度三項改革試點企業已逾1000家。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加速縣級機構朝著“小機構,大服務”方向前進。全國已有23個省、市、區確定了290個縣(市)改革試點。

  民辦科技實業登上新台階。由以貿為主轉向以技術開發為主,一些民辦科技企業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生產基地。全國民辦科技企業已有2萬家,從業人員50萬,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

  沈陽三家高科技企業首次發行內部股票,專利和科技成果等知識產權可作價入股,體現了知識和技術的價值。

  湖北提出推進以武漢為“龍頭”,以長江經濟帶為主線,加上“三江”(長江、漢江、清江)、“兩線”(京廣、漢渝)開放開發新戰略。

  “沿海、沿邊、沿江”經濟區域發展戰略形成,對外開放從沿海向內陸縱深發展,蕪湖、九江、重慶等長江沿岸十個中心城市全部對外開放。

  江蘇實施“三沿”推進戰略,即充分利用沿海、長江沿岸和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優勢,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長江沿岸各市紛紛自費興辦開發區,實行成片開發。

  西藏確立擴大開放基本戰略: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大力發展毗鄰多國的邊緣優勢,以發掘青藏高原旅遊資源為突破口,推進改革開放。

  為步入國際經濟大舞台,山東決定走好廣開國外籌資渠道、抓緊現有企業改造、鼓勵鄉鎮企業涉足國際市場等四步棋。

  福建推出兩大開放新舉措:一、加速山區開放,在山區搞經濟開發區;二、將沿海地區300多個鄉改為鎮,使其直接享受開放政策。同時抓緊落實廈門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北京市下放500萬美元以下外資項目審批權,努力吸收利用外資,北京成為台、外商投資新熱點。

  天津提出新規劃:通過大開放促進大開發,實現大發展。經過十年左右努力,把天津市建成我國北方的金融商貿中心、麵向東北亞的現代化國際口岸城市。

  內蒙古確定“兩帶一區”沿邊經濟發展戰略:4000公裏邊境線上的18個旗、市和已經開放的13個口岸為沿邊開放帶;以鐵路沿線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六城市為沿線經濟技術開發帶;以資源富集的伊克昭盟等地區為資源開發區。

  北起丹東,南至青島的中國北方“黃金海岸”――環渤海地區衝破等靠思想,迅速興起自辦開發區、自費開發項目建設熱潮。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1992年首季經濟發展熱頭迅猛:一秀度鄉以上工業比去年同期增長18.2%,全民所有製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比去年同期增長36.6%,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6.3%。這表明,我國國民經濟已由去年的穩步回升轉入較快增長。

  我國第一季度進口增長高於出口。據海關總署統計,前三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287.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7%。

  改革開放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台灣經濟界人士承認“大陸經濟發展超過台灣想象”。台灣大中型企業紛紛“搶灘”赴大陸投資,掀起又一波“大陸熱”。首季大陸批準台資項目528個,協議金額3.2億美元,分別比1991年同期增長100%和89%。

  隨著農業全麵升溫,1992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總產預計可接近曆史上夏糧總產最高的1990年1008.5億公斤,是曆史上第二個夏糧豐收年。到5月份為止,中國已有社會總產值超億元的鄉鎮2200個。

  經濟列車持續快速行進:工業生產速度今年來一直保持較旺勢頭。4月份增速又達18.2%,與前幾個月基本持平。5月份國民經濟仍以較高速度發展,物價總水平漲幅開始回落,出口、進口均比1991年同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比去年同月增長28.8%。

  以天津、上海、廈門和廣州為中心的沿海地帶四大城市群迅速崛起。它們共擁有若幹個全國性以至國際性特大城市和60多個大中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52%。

  影響中國發展進程的“鄧旋風”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其強勁雄風早已越過大陸,越過亞洲,影響遍及整個世界。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後,香港股市恒生指數不斷上升,創下曆史最高紀錄,海外資金流入急劇增加;在台灣,“鄧旋風”引發了又一波投資“大陸熱”;在亞洲乃至全球,人們分明感受到這股旋風的強勢,改革開放的中國形象在世界新格局中更加光彩照人……

  第二節 樹起時代裏程碑第三代領導揚帆

  當滿麵紅光、精神矍鑠的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子神采奕奕地走到2000餘名中共十四大代表麵前時,由他設計的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已走過了14年的光輝曆程。十幾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市場機製的調節作用日益明顯。在本世紀末葉的中國人詞匯中,“精神文明”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之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

  社會主義理論的新概括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參加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國5100萬黨員。

  大會的主要議程有,聽取和審查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一審查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報告(書麵),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書麵);/審議並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0選舉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1選舉新一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江澤民代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該報告分四部分:一、14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二、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三、國際形勢和我們的對外政策;四、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

  江澤民在報告中談到14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時指出,14年來我們從事的事業,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其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是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這14年是真正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14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14年,開創了曆史的新局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江澤民說,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確定什麽樣的目標模式這是關係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他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江澤民指出,為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必須努力實現十個方麵關係全局的主要任務:第一,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第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農業,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第四,加速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第五,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第六,積極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第七,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第八,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第九,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嚴格控製人口增長,加強環境保護;第十,加強軍隊建設,增強國防實力,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江澤民還說,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十年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黨、國家和人民建立了新的曆史性功績。中央顧問委員會向這次代表大會建議,從十四大起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大會分別通過了關於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以及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大會同意關於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

  大會經過充分醞釀,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出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89名,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30名,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08名。

  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10月19日,備受世人關注的十四屆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88人,候補中央委員129人。

  全會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並決定江澤民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全會選舉產生了中央政治局委員(20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通過了中央書記處書記名單(5人);決定了中央軍委組成人員(副主席2人、軍委委員4人);批準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書記、副書記和常委人選。

  一中全會使北京人民大會堂一樓東大廳一時成了世界上的熱線。600餘名中外記者架起的攝像機、麥克風和長鏡頭,將7位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展現在絢麗的光彩之中。他們那堅定而又自信的步履,那微笑,那揮手,受到了億萬人民的注視。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最高指揮部,是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可謂眾望所歸,水到渠成。

  實現新老交替與合作既是曆史的必然,又是中共十四大相當成功的一個標誌。人們注意到,同中共十三屆中央領導機構相比,新選出的中共十四屆中央領導機構有了許多不同。此次新當選的中央委員占46.7%,55歲以下的占61%,平均年齡56.3歲;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的占83.7%,具有中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占44.5%,透過這些數字,外電評述說,這是中共領導機構朝著年輕化的方向邁出了新的一步。香港《文匯報》的社論指出:“令全國人民振奮的是,中國已經培養出一批堅持基本路線、精通經濟、懂得現代化、專業文化水平高的領導幹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四化長征。”香港《大公報》在社論中這樣寫道:“中國後繼有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路線100年不變有保證,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大有希望。”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