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9章 洪水激蕩中南海!抗災賑民創奇跡(4)

  鎮江市句容縣,至8月18日止,已收到省民政廳撥款及直接捐款折合人民幣共60萬餘元,捐款者均來自香港地區。該縣決定在轄下的葛村鄉、後白鄉等三個點,興建四個新村共67戶、186間房屋,並修建一個有40間住房、可容納38人的敬老院。

  截至8月底,國家共為災區撥款22億元,國內外各種捐款約合人民幣8億多元。但是,安徽、江蘇在水災中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近460億元。因此,救災經費不可能按實際損失平均分配到各個災害單位及災民身上。根據有關規定,江蘇采用對無自救能力或自救能力差的重災貧困縣,進行重點撥款救濟援助,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實處。

  根據現行財務製度,所有捐贈款的接收、分配、使用都必須通過民政財務部門列收列支,並設專賬。無論在輕重災區,人們都可以在十分醒目的地方看到捐贈告示,包括捐贈者姓名,捐贈數量。一些地方還開列出分配救災款物的詳細名單,以便災民們監督救災物品分發工作。

  受災縣的紀委、監察、審計等部門還組成救災款物監督小組,對屬下各級鄉鎮、村等基層部門發放救災款物的情況,進行全麵的審計和監察;而省或市的監察小組,也會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各縣的發放工作。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負責人對救災款物的發放都各自有詳細的記錄;收款領物的災民也要辦理有關的簽收手續。此外,我國對挪用、貪汙救災款物等行為製定了嚴格的法律,對敢於以身試法者,必定予以嚴懲。

  當然,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在發放救災款過程中,也會有人因各種原因向有關部門投訴,表示自己所受待遇“不公平”。江蘇江浦縣一名災民找到縣領導,訴說她家三間平房因水淹倒塌,獲補償款1000元;但另一戶災民在同樣條件下卻獲得2000元。縣領導表示經查實後,如確有不公,一定會處理解決。另外,也有極個別災民要求當“90年代災民”,提出苛刻的救災援助條件,高價索要,這種現象應該批評,於情於理也難以擺平。

  事實表明,這次救災款物的發放、處理和成效是建國以來曆次救災鬥爭中最好的一次。人們盡可以放心,賑災款的每一分錢,都是有證可查的。

  抗洪救災譜新篇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水災,尤其是特大洪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嚴峻考驗。

  這是一個需要英雄、創造英雄和考驗英雄的時刻。

  曆史寫下了這些英雄事跡驚天動地的樂章,曆史也銘記了星光燦爛的抗洪救災英雄譜。他們中有指揮這場特殊戰鬥的省、地、市、縣和部隊的領導幹部;有大公無私、舍己為人、顧全大局、勇於獻身的先進人物;有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搶險在前、撤離在後,以實際行動實踐我黨我軍宗旨的基層幹部、共產黨員和人民子弟兵……

  下麵,讓我們聆聽一下這些英雄(集體)的自白:

  蒙窪人民的奉獻

  我們阜南縣位於淮河上遊和中遊的結合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淮河中上遊地區連降特大暴雨,累計雨量在500毫米以上。6月14日15時30分,王家壩水位達28.30米。我們接到命令:氵蒙窪蓄洪區人員、糧食、財產、物資等,於6月15日中午12時之前,全部撤離完畢,做好蓄洪準備。23時30分,王家壩水位達28.89米。我們又一次接到命令:王家壩於15日8時開閘蓄洪。蓄洪時間提前了四個小時!

  組織轉移,刻不容緩!縣委立即增派95名縣直幹部,連夜趕赴氵蒙窪八個鄉;氵蒙窪三個前線指揮所負責同誌,立即帶領包點幹部66人奔赴各村;區鄉迅速組織了900多名區鄉村幹部,深入32個低窪莊台和平地居住的農戶,逐莊逐戶動員搬遷。

  在這最關鍵的時刻,省委領導連夜趕到氵蒙窪現場指揮,我們得知李鵬總理正在合肥直接關注氵蒙窪蓄洪和群眾轉移的情況,省委也做出了“氵蒙窪蓄洪要做好撤退工作,確保萬無一失”的指示,我們立即廣播宣傳。

  這時,氵蒙窪的1000多名幹部、2000多名黨員幾乎都在跑著、喊著,沒有顧上自家的財產,沒能和家人一道轉移。他們在黑夜裏,風雨中,幫助困難戶背著、拉著、推著。就這樣,到15日早上8點,不僅4.8萬多群眾全部轉移到安全莊台和氵蒙窪大堤上,而且9000多頭牲畜和小部分家產也轉移出來了。

  6月15日8時整,根據中央防總命令,王家壩開閘了!為了保護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財產,保護兩淮能源基地,保護津浦鐵路和沿淮大中城市的安全,氵蒙窪人民一次次犧牲自己,累計每人損失達4000多元,相當於我縣一個農民正常年景15年的收入。

  抗洪時,氵蒙窪的基層幹部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救災中,他們又經受了公與私的考驗。目前,氵蒙窪群眾生活安置工作正在逐步落實,至今,氵蒙窪沒有餓死一人,沒有發生傳染性流行疾病,沒有出現外流乞討的。

  (中共安徽省阜南縣委書記鄧成標)

  當電石倉庫即將爆炸的時刻

  6月14日上午8時30分,洪水漫進了常州市永安五交化商場地下倉庫。倉庫內存放的80噸電石與積水發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如果發生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市公安局長周順安帶領搶險突擊隊緊急出動,武警支隊、消防支隊、機動大隊、天寧分局300多名幹警在10分鍾內先後趕到現場。

  “救人要緊”。交警迅速封鎖道路,控製來往車輛;機動大隊幹警在倉庫四周拉起一道警戒線;天寧公安分局幹警及朝陽派出所幹警負責五幢樓房居民的轉移。

  幹警們迎著令人窒息的乙炔氣,強行打開地下倉庫門窗,送風排水。

  擔任搶運電石的30名武警官兵不顧一切地衝進倉庫。

  此刻,倉庫內濃煙滾滾,什麽也看不見。強烈的有毒氣體嗆得官兵們頭昏眼花,呼吸困難;化學反應產生的高溫烤得四周牆壁發燙。官兵們沒有絲毫猶豫,他們不顧死亡的威脅,奮不顧身地把一桶桶電石運出倉庫。

  搶險從上午一直持續到傍晚。晚上7時30分,倉庫裏還剩下最後幾桶電石了,我們的戰士已經疲勞到了極點。突然,一桶電石噴出一股熱浪,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武警戰士宋久銀大喊一聲“閃開”,他猛地撲向身旁一位猝不及防的同誌。“轟”地一聲巨響,電石桶爆炸了。那位同誌安然無恙,宋久銀卻被強大的氣浪衝出4米以外,昏在地上。

  此時,那剩下的幾桶電石就像幾個引燃了導火索的炸藥包。人們的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

  “不怕死的站出來!”武警支隊後勤處處長顧傳福大聲喊道。23名敢死隊員齊刷刷地站成一排,奮不顧身衝向煙霧彌漫的倉庫。沒有死亡的恐懼,隻有拚搏的身影。從開始搶險到最後幾桶電石運離現場,整整12個小時,一場隨時可能發生的大爆炸,終於避免了。

  (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團委副書記張翔)

  愛人民學人民為人民

  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黨指向哪裏就戰鬥在哪裏。

  在長達一個半月的抗洪鬥爭中,南京軍區部隊按照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部署,同廣大人民群眾並肩作戰,主要打了六大戰役:一是津浦護路,二是太湖保城,三是皖蘇救生,四是揚州堵口,五是清障泄洪,六是淮河會戰。經過軍民半個多月的團結奮戰,確保了淮河大堤和重點目標的安全。江淮地區災情緩解後,各部隊又先後幫助700多家工礦企業恢複了生產,整修危房2680多間,搶運各種農用物資4500多噸。目前,許多部隊仍在災區幫助群眾恢複生產,重建家園。

  視災區如故鄉,把災民當親人,舍生忘死搶救危難群眾。

  在抗洪鬥爭中,人民群眾在哪裏呼喚就首先衝向哪裏。上百艘衝鋒舟被災區人民稱為“生命之舟”。幹部戰士們說:隻要災民有一線生的希望,我們就要作十倍、百倍的努力。

  小平同誌倡導的“五種革命精神”,其中有敢於死打硬拚,敢於啃“硬骨頭”。各個部隊,大至集團軍,小到一個連隊,每到一地都主動承擔急難險重的攻堅任務。在抗洪搶險最緊張的日子裏,廣大官兵連續作戰。某集團軍所屬部隊先後79次緊急出動;某舟橋團在50多天時間裏,轉戰蘇皖兩省9個縣市,行程6萬多公裏,搶救危難群眾3萬多人。

  在抗洪搶險鬥爭中,我們還叫響了一個口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麵旗幟”。軍區部隊有5000多名黨員組成280個突擊隊,成為專啃硬骨頭的主力軍;湧現出了“愛災民勝親人”、英勇獻身的好排長周麗平,幾過家門而不入的“軍中大禹”張永葆,奮勇抗洪的軍中“花木蘭”孫蘭等一大批模範共產黨員。在抗洪救災最緊張、最艱苦的那些日日夜夜裏,災區各級黨政領導和人民群眾無微不至地關懷部隊,千方百計地為部隊排憂解難。當戰士被毒蟲咬傷時,新時代的“紅嫂”用乳汁為戰士療傷;當部隊吃不上飯時,災民們寧可自己挨餓,也要把救命的食品往戰士身邊扔;當戰士被洪水卷走時,地方群眾拚死相救。今天,我們能夠勝利完成抗洪救災任務,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抗洪救災的戰場,就是我們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課堂。

  (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繆國亮)

  共產黨員的責任

  今年,長豐縣遭到了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在與洪水鬥爭中,長豐大地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共產黨員朱彥清就是其中的一個。

  7月5日,眼看洪水已進村莊,朱彥清焦急萬分,想到本村還有五位病殘的五保老人急待轉移。彥清馬上就和丈夫商量,用自家的小船把幾位老人搶救上來。丈夫猶豫了。也難怪,家裏有即將臨產的二兒媳婦和不足3歲的小孫女都急待轉移,特別是大兒子小利,這時正患重病,需要照顧。彥清看著兩頭為難的丈夫說:“家裏的事以後再說,這幾位老人沒兒沒女,無親無靠,她們又行走不便,我好歹是名黨員,大小也是個村幹部,家裏又有隻小船,要是不把老人們救上來,如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麽有臉去見全村父老和各級領導呢?”丈夫很理解她的心情,支持她,先救助五保老人。

  朱彥清用兩天時間先後轉移了好幾次,最後才好不容易把老人們背到自己村搭起的公棚裏。

  看到老人睡不好覺,朱彥清就到崗村借來涼床,並用自己家的門板給老人們搭起床鋪。家裏的涼席拿給老人墊,家人的衣服拿給老人換洗,而自己家幾口人都睡地鋪。

  7月7日上午,已經病得渾身浮腫的大兒子小利看到媽媽從外村端了點飯回來,就拿了一個茶缸子對媽媽說:“媽媽,我兩天沒吃飯了,給我點吧!”朱彥清猶豫了一下,看看生病的兒子,半天沒說出一句話。就這麽一點飯,顧了兒子,就苦了老人。她忍住淚水,心一橫,把飯全部分給了老人。朱彥清還不知道兒子的病情這時已經急轉直下,發展成為急性風濕性心髒病了。

  8月9日,合肥市廣播電台舉行賑災義演晚會,邀請朱彥清參加。到了縣城以後,她急急忙忙趕到縣醫院看望大兒子小利,兒子泣不成聲地說:“媽媽,那你開會回來,一定到醫院來一趟啊!”可她哪裏想到,就在她離開兒子還不到一個小時,小利病情突然惡化,經搶救無效已經離開了人世。

  (安徽省長豐縣婦聯主任程晉榮)

  處處都有親和友

  今年5月下旬以來,揚州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各級黨政組織,帶領900萬人民與洪澇災害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取得了抗洪救災的初步勝利。

  盡管大災中揚州有120萬災民被迫撤離家園,但沒有因轉移不及時而淹死一個人;沒有因生活安排不周到而餓死一個人;沒有因疫病而病死一個人;沒有因校舍倒塌而使一個學生失學。目前,災民情緒比較穩定,災區社會安定,生產自救、重建家園的工作正在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

  7月初,隨著暴雨傾盆而下,裏下河地區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揚州百萬災民開始了有組織、有秩序、史無前例的澤國大轉移。高郵湖西的送橋等四個鄉(鎮)緊靠淮河入江水道,7月8日,堤內外水位落差已達6米以上,十多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岌岌可危。這裏通往外地僅有一條幾米寬的砂石公路。轉移的人流、車流都要從這條路上通過,稍有疏忽,就會造成混亂。為了保證安全,公安幹警冒著大雨,站在道路兩旁維持秩序;黨員幹部上路扶老攜幼,領著災民緊張有序地從公路上順利通過。轉移結束不久,大水就衝了一座圩堤,淹沒了村莊,隔斷了公路。

  在轉移中,我們的黨員幹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群眾,自己堅持撤離在後頭。當郭集鄉大部分群眾安全轉移後,鄉黨委書記吳恒華家的三間房子已淹到膝蓋,年老的母親、年幼的兒子、生病的愛人還在家中。鄉裏一些同誌勸她把家裏的人先撤離險地,可吳恒華搖搖頭說:“我是鄉黨委書記,在這危急的時刻,要是先搬家,會影響群眾的情緒,我不能先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全鄉638名黨員、30多名幹部個個向吳恒華看齊,沒有一個在群眾的前頭撤離。

  災民撤離家園,有的在公路圩堤上搭棚子,有的轉到船上臨時居住,有的搬進了機關、學校,但更多的是有組織的分別疏散到群眾家裏,投親靠友。在這場特大的災害麵前,全市人民都成了災民的“親”和“友”。

  泰縣蘇陳鎮後查村1000多名災民重返家園時,有人在住過的一間教室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次抗洪救災,我們真正理解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中共江蘇省揚州市委書記薑永榮)

  一條船救了八百多人

  6月13日下午,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夜。14日早晨,我起來到河邊一看,大水已經漫到我們村子機站的窗台了。我心想這下不得了了。憑我的經驗,大水要是漫到機站的門坎子,徐家灣這個地方就要上圩防汛了。現在水已經比機站的門坎子高出了3尺多,徐家灣肯定就要漫水了。我趕忙吃了一個饃就把船劃到徐家灣。這時城南鄉的周書記和孫鄉長問我:“你是不是來救人的?”我說:“不來救人幹什麽?”

  這時水漲得更快了,莊台子之間水深的地方有5米多。雨下得睜不開眼,大風刮著。許多人有的爬到屋頂上,有的爬到樹上,使勁地喊救命。我趕忙把船劃到跟前,第一船上了15個小孩,其中有兩個不滿周歲的孩子被兩個婦女抱在懷裏。

  小孩運完後,我是見人就運。這時聽人說前邊還有母子二人沒被救走,我把船劃到這家房門口。她婆婆在旁邊講:我們沒好意思喊你,坐月子的婦女上船不吉利,以後會打不到魚的。我講:這種時候還管那些幹什麽?救命要緊,趕快上船。

  7月5日晚上,又下了整整一夜的大暴雨,我又劃船去救人。路上,我先後遇到三次危險,一次比一次險,差點去見了水龍王。

  前後三次大水,我總共在徐家灣幹了十幾天,來回劃了幾百趟,共救了800多人,雖然苦一點,但徐家灣沒有淹死一個人,我感到很高興。我總覺得,我們是鄉裏鄉親的,我家有一條船,他們村裏沒有。做這一點事是應該的。我想要是你們碰到這種情況,也一定會這樣做的。

  有人問我:老張,你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沒得到一分錢,你圖個啥?圖個啥呢?鄉裏鄉親的,幫個忙嘛!

  (安徽省鳳陽縣崗鄉農民張作海)

  做得最好的一年

  曆史是無言的。但隻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曆史,曆史又會告訴我們許多:

  當中國大地籠罩在黑暗統治的烏雲之下時,洪澇災害猶如雪上加霜,成千上萬的人被洪水吞沒,更多的人流離失所,餓死他鄉。

  1991年的特大洪災卻是另一幅景觀。災區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演出了一場威武雄壯的抗災史詩。盡管經濟損失嚴重,但災區人民情緒高昂,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社會秩序井然。這一事實,充分顯示了共產黨領導的堅強、人民政府指揮的有力。許多親赴災區考察的國際友人,對此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數字、圖表、照片,劫後餘生者昔日提供的事實:此時無聲勝有聲!麵前的這組材料,生動地揭示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在新舊兩個時代洪澇災害中的不同境遇。

  1991年夏洪澇災害損失詳情

  (截至1991年8月1日統計)

  受災麵積:3.15億畝

  成災麵積:1.95億畝

  農作物絕產:1800萬畝

  倒塌房屋:291萬間

  受災人口:2.2億人

  死亡人口:2295人

  受傷人口:49973人

  被洪水圍困人口:1930萬人

  經濟損失:685億元

  (上述數字由民政部救災司提供)

  相隔五十九年的相同水位

  1991年8月7日16時,鬆花江哈爾濱段水位漲至118.10米,超過警戒線1.80米。無獨有偶,五十九年前同月同日同時,即1932年8月7日16時,也正是這樣一個水位:118.10米。當年,洪水衝毀堤防,哈爾濱頃刻成為水鄉澤國,12萬餘人流離失所。然而,今日哈爾濱,洪水雖凶猛,且居高不下,江堤卻如銅牆鐵壁,城鄉人民安然平和。原先隻有6米寬的江堤決口處,現已成了寬36米、花園性的永久性江堤。

  六十年前的災難紀錄

  舊中國水災瀕發,民不聊生。這裏,重點列舉1931年,長江、淮河流域水災情況。

  長江流域災情據《減災600問》一書介紹,1931年7月,長江流域降雨量超過常年同期的降雨量1倍以上,致使江湖洪水滿盈。當年8月,長江上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均發生大水。當川江洪水東下時又與上下遊洪水相遇,造成全江型洪水,使沿江堤防多處潰決。洪災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河南等省,受災麵積達15萬多平方公裏,中下遊地區淹沒農田5000多萬畝,災民達2800多萬人,被洪水奪去生命的有14.5萬人。

  據《中國災荒史》一書介紹:1931年長江大水,鄂、湘、贛、皖、蘇各省農村人口流離失所者每千人中就有125人之多,約占災區總人口的40%,其中31%為全家遷徙,9%屬單身遷徙。

  淮河流域災情1931年大水時,淮河流域4省都是重災區,僅處淮河上遊的河南省,受災縣就達47個。

  安徽蚌埠市受災較重,據當年7月11日《時報》稱貧民草房僅露屋頂。淮河大船可自堤頂駛近鐵道高埂之下,市內大馬路、二馬路一帶水已成渠,居民均以舢板代步。據《大公報》介紹,沿淮受災最重的縣份有五河、盱眙、鳳陽、懷遠、穎上、鳳台、壽縣等。據1931年10月10日《民國日報》報道,據皖北水災善後委員會統計,受災麵積85970平方公裏,受災戶6591754個,倒塌房屋1668545間。

  位於下遊的江蘇省災情也很嚴重。8月25日,裏運河水位猛漲,運堤南北150公裏間同時告緊,潰決漫溢處達20處之多,高寶湖之水大量東注,裏下河平原盡成澤國。

  據不完全統計,1931年沿淮上遊河南省,受災麵積1100多萬畝;中遊安徽境內,受災麵積2100多萬畝;下遊江蘇受災麵積3300萬畝。三省災民近2000萬人。

  撫今追昔,我們得出的結論是:1991年的抗洪救災是本世紀中華民族抗洪史上的最好的一次,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救災工作做得最成功的一年。

  在整個抗洪救災工作中,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政領導十分重視,親自動員、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和各地防汛指揮機構,根據汛情及時做出了部署,指揮調度,充分發揮了現有水利設施的蓄水、滯洪、泄洪等作用,大大減輕了洪澇造成的損失。這次抗洪救災鬥爭,由於黨、政、軍、民團結奮戰,充分發揮了水利設施的作用,大江大河大湖的幹流堤防沒有一處決口,全國大中型水庫無一垮壩,行蓄洪區臨時組織撤退約100萬人中無一人死亡,在大洪水年使洪災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但由於出現的是多年未見的暴雨、洪水,洪澇災害十分嚴重,受淹麵積中,當地暴雨形成的內澇占80%以上,且又發生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造成了嚴重損失。據初步統計,水利設施損壞17萬多處。

  中華民族共禦自然災害的浩大聲勢為人類抗災史上所罕見。災害發生後,黨和國家領導同誌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十分重視,江澤民、李鵬、田紀雲、朱基和國務院的其他領導同誌都先後深入災區,視察災情,慰問群眾和幹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精心部署抗洪救災工作。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十分關心各地災情,萬裏委員長親自聽取災情報告,李先念主席電話慰問災區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精心組織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急災區之所急,想災區之所想,千方百計支援災區人民抗災救災。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和廣大民兵、預備役部隊在抗洪救災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各重災省都把抗洪救災作為頭等大事,成立了由主要負責同誌掛帥的領導小組,部署、安排、指揮抗洪救災工作。基層廣大黨員和幹部起了核心作用和模範帶頭作用。在大災麵前,他們身先士卒,堅持在抗洪救災第一線,成為率領群眾團結奮戰的中流砥柱。尤其值得稱頌的是,災區廣大人民群眾在這次抗洪救災中表現出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和不畏艱險的鬥爭精神。當洪水襲來時,他們不低頭,不退讓,齊心協力,頑強奮戰。當洪水威脅全局時,他們犧牲家園、田地,以局部損失換取大局的安全。當洪水退卻時,他們不鬆勁、不歇氣,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互助互濟,盡力減輕國家負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抗洪救災是廣大農民進行社會主義自我教育的偉大實踐。對於我國局部地區的嚴重水災,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極為關注。為了把災害帶來的困難解決得更好、更快,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同時廣泛開展義演、義賣、義診等形式多樣的捐贈活動,形成了中華民族共禦自然災害的浩大聲勢。在國際上,外籍華人和外國朋友也伸出了友誼之手,積極參加募捐。聯合國有關機構,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也給予援助。經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這次抗洪救災取得了初步勝利,不僅人員傷亡少,而且保住了重點工程和工廠礦山,保住了幾十座大型水庫,保住了鐵路和重要城市,保住了淮北大堤和長江大堤。

  安徽、江蘇大災之後無大疫,為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積極配合整個救災防病工作,全國愛國衛生委員會於1991年9月17日至9月23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救災防病愛國衛生突擊周”活動。這次突擊周活動采取災區與非災區共同聯防作戰的方式,重點是以治理環境衛生、清除不衛生死角、消除疫病發生條件、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為主要內容。據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4個計劃單列市不完全統計,省、地、市黨、政、軍、人大、政協五大班子的領導參加突擊周活動14752次;群眾參與7362萬多人;參加健康教育活動的專業技術工作人員102.7萬人,受教育人數達1.1億人;編發各種衛生宣傳材料6905萬份;清運垃圾1264.2萬噸,清除不衛生死角20多萬處,噴撒投放消、殺、滅藥品1082.7噸;疏通溝渠8617.1萬米,修繕改建廁所19萬座(其中災區新建各類廁所121357座),清淘受淹水井58萬多眼。到10月中旬,安徽、江蘇因洪澇災害引起的主要傳染病的潛伏期已經過去,兩省基本上實現了大災以後無大疫的目標。

  大災之年仍奪得農業大豐收。1991年,在主要農產品產量中,糧食略有減產,但仍是曆史上第二個豐收年,棉花大幅度增產,油料、糖料、烤煙產量再創曆史最高水平;蔬菜水果生產又獲豐收。全年農業總產值8008億元,比上年增長3%。

  總之,這次抗洪救災的勝利充分證明:黨的領導是我們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製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人民軍隊是衛國衛民的堅強柱石;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1991年中國背水之戰的偉大勝利將作為人類抗洪史的奇觀載入史冊!

  大災過去了。中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渡過了又一個難關。曆史作了記錄,人民不會忘記。

  中南海的夜晚,燈光如舊。中國的領導人依然在緊張地運籌著國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