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博文
(2004-03-21 22:35:16)
《楊建侯素描選》1985年12月第一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選刊四十餘幅素描作品目錄《蘭考老農》1《傣族姑娘》2《鬆群》3《桂林農景》4《苗村小景》5《傣寨林蔭》6《黿頭渚》7《太湖一角》8《水鄉秋影》9《搗衣聲聲》10《亞熱帶叢林》11《倦飛知還》12《老樹》13《漁村一角》I4《孟侖村寨》15《阿克村寨》16《興坪渡口》17《榕樹參天》18《興坪》19《劉三姐拋球處》20[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4-03-21 22:33:16)

《北塘文史資料》第一輯 1989年 特寫《著名畫家楊建侯》楊逸良 沈再江;P144 ○《著名畫家楊建侯》楊逸良 沈再江   揚建侯,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用名讚楠、白浪,號荷葉村人,江蘇省無錫市人,1910年生於造船木工家庭。楊建侯教授有一方印章:“家在江南荷葉村”,“荷葉村”就是楊教授的出生地,它位於無錫北塘區域,古運河從側旁繞過,村子四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4-03-21 22:32:31)

《今日金陵書畫家》1979年南京軍區出版(對台宣傳) 簡介介紹(楊建侯); 刊畫《素梅》(戊午夏七月)、《柏鹿》(己未); 刊照《楊建侯(右)與錢鬆岩在一起》 楊建侯,江蘇無錫人,一九一0年4。早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係,為當代藝術大師徐悲鴻入室弟子。他從事高等美術教育四十餘年,現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係教授,是有影轡的畫家、美術教育家。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花鳥畫創作談》 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編1992年出版P304 特寫《弱竿擎雨重 勁葉帶風斜-楊建侯墨竹藝抉微》徐培晨 全文已錄入《楊建侯教授紀念文紮拾遺》—一—26 26 《弱竿擎雨重 勁葉帶風斜 楊建侯墨竹藝抉微》 徐培晨     摘自《花鳥畫創作談》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編1992年出版   風雨雷霆並至交發,弱竿勁葉搖曳顫摯,隻覺得枝在晃,葉在抖、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4-03-21 22:30:52)

《中國現代書畫篆刻家名鑒》(日本出)P200 入典列名介紹(日文) 《寫意花鳥畫法》楊建侯著於1978年1982年第一版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張紉慈 寫意花鳥畫法 楊建侯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上海長樂路472弄23號) 責任編輯張韌慈 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上海市印刷三廠印刷 前言 寫意花鳥畫是在工筆花鳥畫的基礎上,經過無數畫家的長期創作實踐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藝術家辭典》(現代第五分冊)1981P427-P428 入典 列名介紹 【楊建侯】著名美術家。曾用名劍侯、仲敏、讚楠、白浪。江蘇省無錫人。一九一0年六月十九日生。六歲人無錫第三師範附屬小學,愛好美術。一九二九年參加無錫學會,編印會刊,並組織國樂隊、涼爽藝社,曾在無錫公園舉行涼爽藝社繪畫展覽。一九三0年入南京中央大學,師事徐悲鴻。一九三一年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鼓樓文史》(第五輯)1993-12鼓樓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刊畫《梅花香自苦寒來》(新四軍紀念館成立之慶)乙醜春月1985P2 特寫《記著名畫家、教育家楊建侯教授》孫元亮P11-17; 特寫《記楊建侯教授》蘇茂邦P18-19; 記著名畫家、教育家楊建侯教授 孫元亮 十年浩劫中。我有幸投師著名畫家、教育家、南師大教授楊建侯門下。由於我們兩家相距不過百米,我經常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4-03-21 22:28:13)

《中國文學》(法文版)1983-4期中國文學期刊P40-44 刊照《楊老在作畫》照片; 特寫《簡介》; 刊畫素描二幅; 刊畫《柏鹿圖》已未1979; 刊畫《群雁來歸》1950; 刊畫《梅花》戊午夏七月1978; 刊畫《蟬聲》庚申夏月1980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4-03-21 22:26:59)

《太湖》1991-5無錫文聯《太湖》雜誌社P37-40 特寫《藝高德重的楊建侯》陳永昌 藝高德重的楊建侯 陳永昌 一、少年心事 在無錫北門外,有一四麵環水、狀似荷葉的村莊,名曰“荷葉村”.村民們世代以製造農船為業,徐悲鴻的得意高足,著名畫家、教育家楊建侯教授就出生在這裏。 楊建侯生於1910年6月.作為長子,父親一心一意要讓他“於承父業”,所以很小就帶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江蘇畫刊》1984-5江蘇美術出版社P26-29 刊畫《群雁來歸》; 特寫“《群雁來歸》圖賞析”喻繼高 《群雁來歸》圖賞析 喻繼高 《群雁來歸》圖是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楊建候教授的一幅丈二的巨作,畫了一百隻鴻雁,在瑞雪紛飛的天際,啼鳴歸來,其勢如山洪傾瀉,氣勢磅礴,有著象征主義的寓意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楊老的這幅傑作與曆代名家相並而為我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