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群雁來歸》圖賞析”

(2004-03-21 22:26:10) 下一個
《江蘇畫刊》1984-5 江蘇美術出版社 P26-29 刊畫 《群雁來歸》; 特寫 “《群雁來歸》圖賞析”喻繼高 《群雁來歸》圖賞析 喻繼高
《群雁來歸》圖是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楊建候教授的一幅丈二的巨作,畫了一百隻鴻雁,在瑞雪紛飛的天際,啼鳴歸來,其勢如山洪傾瀉,氣勢磅礴,有著象征主義的寓意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楊老的這幅傑作與曆代名家相並而為我國優秀工筆重彩花鳥畫之瑰寶,是當之無愧的。古代的許多畫家也常把雁作為描繪的題材,如清代的邊壽民就是以畫雁見長,但與楊老的〈群雁來歸》圖較之,其立意、其意境、其構圖、其神韻是遠遠不可及的。 先生不僅有傳統繪畫的線描功力,又有西畫造型的高超技藝,因而他畫的雁千姿百態,有變化而不雷同。一百隻雁表現在一幅畫麵上,若不采用西洋畫的透視方法是很難處理得當的。同樣是雁,也有主次之別,並不平分秋色,而是把正麵飛下來的五隻,作為主要描繪的對象,畫在畫麵的重要位置上,占有較大的空間,其它則由遠及近,由小及大,由上及下,從虛到實,采取從正麵直飛而來,突出表達了‘歸”字的主題,同時擴大了空間深遠的效果。下部的蘆塘裏還有數隻雁已先落了下來,即已先歸,安祥自得,有的仰望,有的展翅,如似等待著正在歸來的雁群,形成上下呼應的熱烈氣氛。潔白的雪花,灑落在葦葉上,而蘆葦則大膽地采用了寫意方法,更感豪放,加強了用筆的粗細對比作用。一兩朵盛開的朱砂山茶隱現在葦叢中,不但巧妙地點出了大地回春之意,同時更增加了畫麵的色彩效果。這幅畫在色彩的運用上,以儲石色為主調,再加上雁翅的黑與白,顯得凝重大方。另外構圖的諸法則無不運用得巧妙得當。動與靜、虛與實、遠與近、大與小、露與藏、主與次、對比與調和、相互間的呼應,處處相得益彰。其透視還采用了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辦法,使得有限的畫麵讓人感到有無限的空間,整幅畫充滿豐富而美妙的音樂般的旋律與節奏感,而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這是先生對工筆花鳥畫的革新貢獻,也是徐悲鴻先生所倡導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繪畫之可以采入者融之”的主張,在楊老的藝術實踐中作出的典型範例。這裏我認為還應提到的是,楊老在這幅畫上並不拘於細節的描繪,工筆畫是以工整細膩見長,有的同誌往往誤認為工筆就是細,一味在追求細上下工夫,處處著力,吃力而不討好,忽視了整體的效果。而楊老的這幅畫首先是考慮整體而不去單純描繪細節。照傳統的辦法,工筆畫雁必定細細絲毛,而這張畫卻一隻也沒絲,這可減去冗雜繁筆,更感精煉一體,遠處的雁則幹脆畫成一種淡灰色,連翅都不畫清楚這樣正是合乎傳統的“遠山無樹,遠水無波”的處理法則,遠遠地隱現在茫茫飛雪之中的雁群,更感含蓄而富有意趣,比之一覽無餘的處理要高明得多,給觀者留下了充分的聯想餘地,畫外有畫,餘音嫋嫋,餘味無窮。 中國畫曆來不以物象的形為滿足,而是追求神韻,以求達到“形神兼備”的境域,講究“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動人之處不在物象之形體本身,而在形象所傳達的深刻感情。楊老的這幅畫正是深刻地表達了以景寫情的藝術境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