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3-09-21 16:23:59)

...全連被殲滅。老王沒穿軍裝,走在最前麵,越軍開火時,他已經出了火力包圍圈,撿了一條命。 1979年初,我在北方的一所大學讀書;突然收到雲南邊疆農場老工人寫來的一封信,說中越之間關係緊張,戰爭一觸即發。 越戰年代的邊境 1960到70年代中的“越戰”是在越南在和美國之間開打,我那時候正在橡膠農場農場“接受再教育”。 那些年,中國是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高爾基說過:“隻有不成功、不幸福的人才喜歡爭論。幸福的人安靜地活著”。也可以把“爭論”改成“戰爭”,不喜歡戰爭的百姓,本可以幸福地活著,卻被喜歡戰爭的大人物拖進了戰爭的不幸當中。俄語、歌舞、混血老師記得在小學二、三年級,每周都有幾堂俄語課,有兩位俄語中俄混血的女老師教過我。先教好聽的字母歌,然後說短句、歌謠,兒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俄烏戰爭已經一年多了。炮火把沃土變成焦土,百姓變成流民…… 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吟歎“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這是《國風·唐風·葛生》其中的一句。“角枕”是牛角做的枕頭,給死者墊頭用的,“錦衾”是死者入殮的裝裹;“予美亡此”是指“我所愛的人埋葬在此”;“誰與?獨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街上是現代人潮,城市卻古風依舊,殿堂之高雅與市井之流俗並存;好像走進時光隧道,窗裏窗外變幻快閃,……教宗保羅六世盛讚這個古老的兒童詩班……。 離開皮爾森之後,搭多瑙河遊輪,第二天去雷根斯堡。 旅遊團內有不少美國遊客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參加同樣的行程,留在船上吃喝玩樂。參加陸上行的人,就得到了30歐元的午餐費。雷根斯堡的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有快兩個月沒有去本市圖書館借書了。這次去發現了不少新書,大部分都是國內出版的。見有張翎的書,是新上架的,就趕快借了兩本。回家打開才發現,原來是二十多年前她的處女作《江南三部曲》:望月/上海小姐、交錯的彼岸和郵購新娘。也不知道為何現在才剛剛被公共圖書館收購。 華文女作家中,最喜歡嚴歌苓,看了張翎的小說,感覺她快成為我第二喜歡的了。印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人們都知道德國是啤酒之鄉,卻少聽人說:捷克邊城的皮爾森人,曾用啤酒替代清潔飲用水,而且啤酒比飲用水更便宜。……二戰期間,布拉格是蘇軍攻下的,不過皮爾森卻是巴頓將軍率美軍解放的。 6月30日一早,依依不舍離開布拉格。乘大巴向西南行,去啤酒原產地皮爾森(Pilsen,捷克);下午去Vilshofen上船,第二天去德國巴伐利亞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再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布拉格就像一位帶著利爪的母親,無論你走到哪裏,最終還是會被布拉格拉回懷抱之中。--卡夫卡 捷克的童話和木偶劇很出名,不但對兒童寓教於樂,傳承民族文化;也幫成年人減壓和自省。這類作品常被當政者輕看,或者因看不懂其深層內涵,就不會動輒封殺。魯迅先生曾經以古代神話諷刺現實,想喚醒中國民眾,似乎效果也不彰。 1956年捷克拍攝了一部經典卡通片《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北京三裏河一帶各部委的大樓,似乎都在仿效捷克的建築,隻是比較粗,缺乏精美的雕塑裝飾…… 捷克文學家 在上篇的開頭,我提到了著名作家哈謝克的諷刺小說《好兵帥克》。哈謝克的好友約瑟夫.拉達(JosefLada,1887—1957)為此書畫了插圖。拉達出身貧苦,十四歲就到工廠當裝訂工。他畫活了憨厚囉嗦的帥克,光看插圖,就令人忍俊不住。孩子們超級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捷克洋娃娃和《好兵帥克》那憨憨的形象。文革中的1968年,我在叔叔家避難。他是中央樂團的小提琴手,每天練琴。我每天清晨都在此起彼落的練唱和練琴聲中醒來(他們是樣板團,常常要演出)。叔叔特別囑咐我(大概怕我動他的琴),他的小提琴是國家在50年代專門從捷克買的,是一把有“曆史標記/百年”之琴,花了8000人民幣的外匯(相當於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2023年6月到7月,我們搭乘多瑙河遊輪,遊覽了多瑙河中遊的五個國家:捷克、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 現在記性很差,隻能看照片的標注,再對照遊輪給的行程表(還沒整理出來),才慢慢回想起每天觀光遊覽了哪些地方。 印象最深的,竟不是那些“良辰美景”而是與戰爭和生死有關的曆史。 迷人的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是我們這次旅程的最後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