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10 夏日的布拉格(中)—河與城 海外篇之十(東歐)

(2023-08-15 11:22:33) 下一個

......北京三裏河一帶各部委的大樓,似乎都在仿效捷克的建築,隻是比較粗,缺乏精美的雕塑裝飾   ……

捷克文學家

在上篇的開頭,我提到了著名作家哈謝克的諷刺小說《好兵帥克》。哈謝克的好友約瑟夫.拉達(Josef Lada,1887—1957)為此書畫了插圖。拉達出身貧苦,十四歲就到工廠當裝訂工。他畫活了憨厚囉嗦的帥克,光看插圖,就令人忍俊不住。孩子們超級喜歡傻乎乎的帥克,大人則能體驗到戰爭帶來的深層悲哀。

拉達還創作了《小貓米克什的故事》,中文版叫《黑貓曆險記》。

     這個故事的素材是他每天給兩個女兒睡前講的故事。女兒把這些故事講給其他小朋友聽,最後傳到了《故事畫刊》的編輯耳中,於是畫刊開始連載。比如:“米克什上算術課,老師問他,一加一等於幾,他在黑板寫下:1+1=11。”米克什的幽默與智力都超凡脫俗。

……隻是每天講故事的拉達漸漸疲倦,想停下來歇一歇,就編了黑貓出走的情節。沒想到所有的孩子都擔心,黑貓米克什在外流浪會遇到危險,紛紛寫信給編輯部把小貓找回來。約瑟夫於是心軟了,重新提筆,直到這本書出版為止。

伏爾塔瓦河

被豐富文化滋養的布拉格,是個充滿曆史故事的城。我前一篇簡單介紹了布拉格城堡。從布拉格城堡下來,就到了馬內斯橋邊(Manes Bridge/ Manesuv Most)。

這座橋橫跨伏爾塔瓦河,以捷克著名的藝術家約瑟夫.馬內斯(Josef Manes)命名,建造於1916年。

  

它不如查理大橋出名,卻占據了更好的位置,夾在查理大橋和切楚夫大橋之間,可以觀賞伏爾塔瓦河與兩岸的著名美景,是拍攝布拉格景色的絕佳地點。

伏爾塔瓦河是捷克的母親河,是孕育波希米亞民族的搖籃。她源自波西米亞森林,由南向北縱貫國土,蜿蜒曲折,兩岸風光秀麗,在布拉格以北29公裏處,注入易北河。這片土地上誕生了許多藝術家、音樂家和科學家。比如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被李斯特稱之為“真正具備波希米亞靈魂的作曲家,上帝所寵愛的藝術家”。

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的第二首 “伏爾塔瓦河”,是攝人心魄的一首樂曲,也被稱為捷克的第二國歌。1874年此曲首次公演,就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E小調主旋律一出來,就極具有感染力,牽動人心;後麵又轉為E大調,變得雄渾壯闊,伏爾塔瓦河在音樂聲中流淌跳躍。

  

與貝多芬相似,斯美塔那在譜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已患上嚴重的耳聾疾病,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完成了這部史詩般的巨作。這首樂曲特別能表達出捷克民族那種自由奔放又深沉堅韌的民族性格。

猶太區(Jewish Quart)

布拉格市區就在伏爾塔瓦河的兩岸:左岸是城堡區和小城區(lesser town);右岸則是舊城區(old town)、猶太區(Jewish Quart)和新城區(new town)。我們從馬內斯橋過河,就到了猶太區和舊城區。

二戰之前,布拉格的居民中有不少德國人和猶太人。在19世紀,德裔與捷克人口幾乎相等,工商業和文化業基本掌握在德裔人的手裏。德國經曆了一戰和二戰的兩次戰敗,德裔居民多被驅逐出境;而猶太人在第二次大戰期間,也遭到大規模的屠殺,戰後大部分人移居以色列;目前的布拉格是民族比較單一的城市。

猶太區在老城的北邊,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當年教廷勢力擴張,猶太人受逼迫,從西邊的羅馬帝國到東邊的拜占庭帝國,都有猶太人遷移到位置居中的布拉格。在11世紀時,布拉格的猶太居民全部被限製住在猶太城的圍牆裏麵;這道禁令一直到18世紀才被解除。

 

現存的猶太社區,是在禁令解除後的1893-1913年之間建造的,也是歐洲地區保留最完整的猶太建築群。布拉格的猶太區經曆過多次災難,包括水災,19世紀貧民區的拆遷,以及二戰對猶太人的屠殺等等。

猶太區的建築外觀典雅,房屋座座相連,之間沒有空隙。建築都是窄而高的。 那是源自歐洲天主教的排猶政策,限定猶太人必須住在這個區域,人口增多幾倍之後,也不能搬出。所以建築隻能增高,已經狹窄的道路也被改成建築物。

目前猶太人有六座會堂,占地都很小。最著名的一座叫“舊-新猶太會堂(Old-New Synagoga)”,看起來顯得很古舊,不過在13世紀初建時,是當地最新的會堂。會堂目前仍然在開放使用,當天好像還有婚禮在舉行。

著名的猶太教梅瑟會堂( Maiselova synagoga),現在開辟為猶太博物館。這裏曾經是歐洲猶太人最集中的社區。這座會堂曆史悠久,藏品豐富,即便在1942年納粹占領布拉格期間,也保持開放。 目前它是世界上猶太藝術品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有4萬件收藏品和10萬冊書籍,分散放在下屬的六個猶太會堂和墓地。

從街對麵一條很窄小的巷子走進去,可以看到著名的猶太墓園,據說是目前歐洲最大、保存最好的猶太墓園。那裏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豎立著一萬多墓碑。據說實際埋葬的人數超過了十萬,墓地延展到後山,有十二層樓之高。卡夫卡的墓地和舊居也都在這個社區。

老城廣場(Old Town)天文鍾

從猶太區出來,導遊領我們到了著名的老城廣場;也常被叫做布拉格廣場或者胡斯廣場。這是布拉格最著名的廣場,已有900多年曆史,在這裏發生過不少重要的曆史事件。

我們要趕在12點之前到廣場,為的是看12點開敲的古天文鍾(Prague Astronomical Clock)。天文鍾高掛在在老市政廳的南鍾樓牆上,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鍾,也有人稱它為“布拉格占星時鍾”。

古老的鍾樓緊靠市政廳(建於1410年)的南牆,是上下排列的兩個大鍾,上麵是天文鍾,下麵是日曆鍾。天文鍾的指針,繞行一圈為一天;兩邊有四個雕像,代表人類的四大罪愆與災禍:虛榮(拿著鏡子的人),貪婪(拿錢袋的猶太人),瘟疫(黑死病的骷髏),奢侈(那琵琶的土耳其人)。

  下麵的日曆鍾,它的指針一年才繞行一周。日曆鍾外側也有四個雕像,從左到右依次為手持書的哲學家,手持劍和長矛的天使長米迦勒,手持望遠鏡的天文學家,以及手持紙筆的曆史學家。每天中午12點,上層的兩個小窗開啟。耶穌的十二門徒,從兩個小窗口依次現身,六個向左轉,六個向右轉,隨著雄雞的一聲鳴叫,報時鍾聲響起。整個過程很莊嚴也很活潑。

天文鍾的設計製作很精致,知識點太多,不太容易明白。它由四個可轉動的鍾盤組成,顯示著不同的時間,包括德國時間、古波希米亞時間、古巴比倫時間;同時還顯示太陽月亮的位置,以及黃道十二宮。下麵的日曆鍾,從內到外依次為固定不動的老城標誌;順時針旋轉的星座圖和代表不同月份的生活場景;最外圈為代表365天的365個格子,上麵標注著這一天所紀念的聖人名字。更多資料,參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068364

老城廣場還有一組紀念宗教改革者胡斯的巨型雕,我下一篇再說。回酒店路上還有一座黑色的火藥塔樓,還走了很多景點,網上資料很多,就不說了。

當天下午,我先生去了Terezin Memorial(我不想受刺激,就沒去),那是二戰時期關猶太兒童的集中營。他的觀感是,猶太兒童雖然失去自由,但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沒有像父輩那樣受到很多虐待。

全城景觀

布拉格在二戰期間遭受的毀壞,比歐洲其它大城市要少,加上各時代的政府都注重保護曆史建築,捷克民眾也有很強的保護曆史遺跡觀念,讓布拉格擁有歐洲不同曆史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築:從羅馬、哥特式建築,到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到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像一座大型建築博物館。

布拉格整座城市都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重點曆史文物保護古跡達兩千多處。在老城區的每一條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看見自13世紀以來各種形式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分布在伏爾塔瓦河邊和山上,大部分建築都是紅瓦黃牆,房屋頂部變化豐富,有些點綴著金色塔頂,色彩絢麗而獨具古典美,被譽為“金色布拉格”和“千塔之城”。

二戰期間,捷克成為德國的附庸國。據說希特勒珍惜布拉格的景物,不許炮彈落入城中。1945年5月,柏林已陷落,德國已宣布投降(5月8日),在5月6日到11日,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蘇德大戰卻在布拉格展開。好在布拉格沒有遭到太多破壞。到戰後,各界政府也一直竭力保護曆史文物與遺跡,嚴禁為新項目而拆除老建築。其實,稍有文化素養的掌權者,都不會輕易破壞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夏日很長,酒店離老城與河都近,我們傍晚去河邊散步,年輕人在河邊跑步或者騎車;還有人帶著小狗在河邊與草地上散步;

河邊有座政府大廈,宏偉寬大而具古典美。不由得聯想到中國長安街和三裏河各部委的辦公大樓,應該是在仿效捷克/東歐的建築,可惜缺乏精美的雕塑和裝飾。(見篇頭照片對比)

散步之後去一家老飯館吃飯,吃的雞肉餃子、羊腿和mead loaf,品嚐當地的美酒。裏麵的侍者和客人都對我們非常友善。

歲月靜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宇都宮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10月計劃去。
紫若藍 回複 悄悄話 超愛布拉格,感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