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博文
(2021-06-22 12:52:07)

家豬是偶蹄目哺乳動物,拉丁文學名Susscrofadomestica,由野豬馴化而成,已有九千年曆史。在中國民間豬被稱為“六畜之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豬,天下畜之”。在十二生肖裏豬是壓陣之物,是最社交和最聰明的飼養動物之一,也十分愛清潔,隻是被汙名化了。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據說出自《紅樓夢》第16回,然而兩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1-06-15 12:26:15)

我的博士論文導師Sten屬龍,去年七月滿80歲了,剛來瑞典時他就告訴我,自己名字的意思是"石頭"。Sten自稱是一位樂觀主義者,並以此作為個人博客的標題OptimiSTEN。而最後四個字母正好是他的名字,因此又可理解成"樂觀的石頭",Sten的博客簽名是:"地球是比許多人認為的更好的生活場所"。本來去年就打算去Uppsala看望他,但因Covid-19疫情一直未能成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2021-06-08 13:17:45)

2016年回鄉,主打川北閬中古城,順訪川南郪江古鎮、川西崇州大明寺、帝都文廟國子監和圓明園。隨意行走在山水雲間,體驗天人合一的佳境,盡管其實並不順路。具有2300年曆史的閬中古城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三麵江光抱城廓,四維山勢鎖煙霞",是民間傳說中的“風水第一城”、古蜀道上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那裏是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發祥地和古代巴人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1-06-01 11:47:27)

浦東民生路散糧散糖裝卸專業碼頭是老上海的百年工業遺存之一,那裏的八萬噸筒倉曾經是亞洲最大容量的散糧筒倉,現在已改造成藝術秀場。幾年前我曾和大學同班學姐一起,參觀了在那裏舉辦的一個“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展覽。最大的也是給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由1000個太陽能自發聲的音箱和1000個不同的瓷盤組成的《倉聲·品》,拚成一個"飽"字,但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建於1950-1980年代的斯德哥爾摩地鐵線路全長108公裏,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藝術長廊,由150位藝術家打造而成。很多地鐵站都與地麵景物呼應,設計了不同的藝術主題。其中的KTH皇家理工學院站於1973年9月30日落成剪彩,由瑞典著名設計師和藝術家LennartMörk主持設計。地鐵站以"元素與自然法則"為主題,是一個數學物理發展曆史的迷你博物館。鐵軌上奔馳而過的列車,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1-05-18 10:07:41)

早年讀大學的時候,我和同學們一起追過1930年代美國女作家MargaretMitchell的長篇小說《飄》(GonewiththeWind),那時是讀1940年傅東華翻譯的中文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再版。幾十年過去,我連作家的名字都不記得了,還是上網現查的,但卻對譯者筆下那些漢化的人名地名記憶猶新,如:郝思嘉、白瑞德、衛希禮等,還有“餓狼坨”(Atlanta)。這種方法現被稱為“歸化翻譯&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幾前年筆者撰寫了一篇回憶大學和研究生生活的文章《我的複旦七年》,並發表於《數學文化》期刊第六卷第三期。都是些隨心所致的感性文字,卻在老師和同學們中引起強烈共鳴,並為海內外校友和朋友們廣泛轉發,頗有些"受寵若驚"之感。慚愧的是,筆者對於母校複旦大學的校史文化知之甚少,讀書的時候每天在宿舍、飯廳、教室、圖書館之間N點單線往返,也沒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20世紀最初的二三十年,現代科學在中國尚處於傳播初期,留學海外研習數學、物理等學科並獲得學位者為數極少,女性更是鳳毛麟角,比如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是1931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的顧靜徽。而關於數學女博士,較為著名的則是分析學大師卡拉西奧多裏(ConstantinCarathéodory)的學生、1940年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徐瑞雲。近來讀到刊登於《自然辯證法研究》202[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2021-04-28 10:23:27)

【前言】本文原稿於2015年6月9日在新浪博客登出,發表於同年的《數學文化》期刊,2017年又被《新三屆》等公眾號轉載,因此在海內外流傳甚廣。現略作文字修改重發,紀念即將到來的77級大學畢業40周年。 謹以拙文獻給當年複旦數學係和數學所的所有老師們!謝謝你們! 1977年底,我參加了因文革中斷了十年的高考,考入複旦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4)
(2021-04-20 11:29:17)

曾經的咫尺天涯(上)鏈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4/19257.html 台北總統府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建於1912-1919年間,為紅白兩色的巴洛克建築。整個建築呈"日"字型,座西朝東麵向日本。這座當時全台灣最高的建築物一直是日本統治台灣的重要象征,因此在二戰中成為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目標之一,右上圖是一棵從阿裏山移植來的高山樹種油杉。總統府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
[16]
[17]
[18]
[19]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