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曾經的咫尺天涯 (下)

(2021-04-20 11:29:17) 下一個

曾經的咫尺天涯 (上) 鏈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4/19257.html

台北總統府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建於1912-1919年間,為紅白兩色的巴洛克建築。整個建築呈"日"字型,座西朝東麵向日本。這座當時全台灣最高的建築物一直是日本統治台灣的重要象征,因此在二戰中成為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目標之一,右上圖是一棵從阿裏山移植來的高山樹種油杉。總統府位於凱達格蘭大道最西端,東端是清代台北的東城門景福門 (左下圖)。

這條大道在清代名為"台北府城東街",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1946年為慶祝蔣中正60歲生日易名為"介壽路",取意《詩經》句"以介眉壽",1996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阿扁將其改為現名。凱達格蘭族是大台北地區的原住民,生活在公元500-1200年間,已經被漢化。大道兩旁有許多著名建築,右下圖是大道南側介壽公園中1942-1943年間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立像,基座上是蔣中正題字。

台北"中正紀念堂",於1980年4月5日蔣公中正五周年忌日落成開放,建築設計充滿了豐富的象征語言。紀念堂廣場前方為五間六柱牌樓,原來牌樓上方為"大中至正"字樣,2007年阿扁執政期間改為"自由廣場"。不由令人想起瑞典電影The Square,其中文譯名曾使用"自由廣場",可能是故意的。紀念堂有帝都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與南京中山陵一樣藍白兩色,象征"青天白日"之自由、平等、博愛。紀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其平麵的方形格局象征"中正"。紀念堂正麵共有花崗岩階梯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表示蔣公終年89歲。

紀念堂天花板的大型藻井為12道光芒的青天白日徽,是泉州建築風格的現代版。蔣公銅像座東朝西,遙望中國大陸,每逢整點有衛兵換崗儀式。不由令人想起被稱為"18世紀初小拿破侖"的瑞典國王Karl十二世,他的雕像坐落在斯京國王花園,左手指向從其手中失去的波羅的海三國,以示不甘。廣場兩側的兩廳院是重簷歇山頂的音樂廳和重簷廡殿頂的國家戲劇院,均為紅牆黃瓦,分別模仿帝都的天安門和紫禁城太和殿的屋頂,外側分別是中式庭院"雲漢池"和"光華池"。

中正堂底層的"蔣中正總統文物展示室": 左上圖是蔣公1934年獲得的民國最高級別勳章"采玉大勳章",取意《禮記》中"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仁澤也"及《詩經》中"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右上圖是1948年瑞典國王Gustav V頒發給蔣公的瑞典最高級別勳章"六翼天使勳章",2017年偶然得知此事,一位80後小友幫我查到勳章存放於中正堂,這次找到也是不虛此行。左下圖是蔣公百年誕辰時美國空軍中印駝峰委員會所贈"飛越駝峰石",右下圖是蔣公1972-1975年間的卡迪拉克座駕。

背靠福山的士林官邸是蔣中正夫婦遷台後的居所,蔣公在此度過了最後26年的時光。官邸正館 (左上圖) 的外牆塗成墨綠色,具有隱蔽防護作用。正館中每半年更換一次特展,現在的主題是"蔣中正夫婦在武漢抗戰的身影",展出了當年一封耐人尋味的信件。右上圖是蔣公夫婦作禮拜的小教堂"凱歌堂",為慶祝抗戰勝利,他們將在南京的私人教堂起名為"凱歌堂",遷台後仍延用此名。左下圖是蔣公懷念母親的"慈雲亭"。士林官邸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園藝試驗分所",環境優美、鳥語花香。蔣公和夫人晚年在此讀書、作畫、會客、問鳥、訪魚、蒔花,兒孫繞膝,盡享天倫。如果不是失去了江山,也未見得會如此長壽善終,不能不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陽明山下的北投溫泉區是台北的桃花源,300多年前這裏是"草木不生、地熱如炙"的地方,居住於此的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稱其為Patauw,意為"女巫的住所",這也是"北投"名字的來曆。日據時期,喜愛泡溫泉的日本人將這裏開發成為度假勝地,處處流露著濃濃的日氏和風。左上圖是著名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采用太陽能發電、綠化屋頂及回收雨水等節能設計。

左下圖是建於1930年代末的日式建築"梅庭",曾為日據時代顯要人物的居所。1952年"一代草聖"於右任曾在此避暑,門前是他的題字,室內陳列多幅於先生的墨寶。這裏其實是別號"梅庭散人"的馮中煊故居。於右任早年加入同盟會,是民國的開國元勳之一,1905年曾協助馬相伯創辦了複旦公學。他也是中國近代知名書法家,右下圖是於先生為普濟寺的題字,這是建於1905年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在台灣比較罕見,可惜看著高高的階梯沒有爬上去,也是到此一遊的節奏。

陽明山原名"草山",因蔣中正崇拜主張"知行合一"的明代大儒王陽明而改為現名,而山上山下又與中國現代史上的一段風雲恩怨密切相關。1970年落成的中式建築"陽明書屋" (原名"中興賓館"),是蔣中正在台灣最大也是最後一個行館,為接待貴賓及避暑用地。與士林官邸一樣,建築外牆也塗成隱蔽的墨綠色,室內懸掛了許多蔣公夫婦的生活照片及蔣夫人的畫作。旁邊還有很大的森林公園和後花園,倚靠七星山、紗帽山、大屯山,麵對廣闊的台北盆地,淡水和基隆兩條河交匯環繞,景色及風水極佳。但令人不解的是,修建這所行館時,蔣公已八十有四,館內卻沒有安裝電梯,以至後來每天要靠侍從用藤椅將他抬到二樓臥室。

陽明山腳下的"少帥禪園",1960年代張學良夫婦曾幽禁於此,現在是一個米其林星級餐廳,其中的溫泉湯屋以少帥乳名"雙喜"冠名。這裏環境優雅、風景如畫,還可遠眺新北的觀音山,隻是當年獨缺"自由"。蔣中正1975年過世後,少帥書贈挽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 政見之爭,有如仇讎"。蔣、張二人都是在宋美齡的影響下信奉基督教,但至死都沒有真正互相寬恕。少帥不但活過了老蔣,而且活過了小蔣,讓人想起一句話:"沒有江湖的江湖,何處訴孤獨"。據說這裏與梅庭類似,有拿名人作招牌之嫌。

陽明山國家公園踏青賞花,不負好春光,左上圖是著名的花鍾。櫻花季已近尾聲,海芋花正在盛開 (右上圖)。台北的公車上常有提醒,陽明山正當花季,望公眾盡量乘公車前往,減少自駕出行。到了周末,貌似全台北傾巢出動,人山人海,人比花多,左下圖大概是一些身著民族服裝的原住民,大媽比花美。陽明山一帶在地理上屬於大屯山火山群區域,是台灣主要的活火山分布區。由於火山群的緣故,陽明山及山下的北投區處處都有溫泉,右下圖是硫磺穀。

士林官邸和陽明書屋的花卉和綠植:上方三圖依次為魯冰花、蝴蝶蘭、合歡花,左下圖是剛剛結果的青梅,左中圖的茶花凋謝時是整朵花落地。右下圖的大樹 (忘記了樹名) 上的一道道橫紋是台灣的一種鬆鼠為了磨去不斷生長的牙齒而啃咬出來的,但這些紋路都是交錯出現,因此水分可沿著樹皮從根部上升到枝頭,大樹不會枯死,不知是否由於鬆鼠們具有足夠的智商而有意為之。

就像不看盧浮宮不能說到過巴黎一樣,不看台北故宮似乎不能說到過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建於1962-1965年間,為黃色正脊和綠色琉璃瓦錄頂式明堂建築,半黃色石英質無釉麵外牆,不知這個顏色搭配有啥講究。台北故宮館藏藝術品和文物近70萬件,多為原北平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圖書館的藏品及皇家舊藏,於1949年運來台灣,平日展品約4000件,定期輪換。

左上圖為西周曆王年間最重要的天子作器"宗周鍾",計有銘文123字,是商周兩朝甬鍾單件銘文之最。右上圖是西周宣王年間所鑄"毛公鼎",內刻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有"抵得一篇《尚書》"之美譽,此鼎與上博的"大克鼎"、國博的"大盂鼎"一起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台北故宮如同陽明山一樣,觀者人山人海,一定要觀看拍照的是清宮玉雕"翠玉白菜" (左下圖) 和天然瑪瑙"肉形石" (右下圖),顏色倒與故宮很搭。此二物與毛公鼎一起被稱為台北故宮的三大"最具人氣"之寶並永久展出,有人說這一葷一素一鍋是在推廣士林小吃文化。排隊等候的吃瓜群眾與盧浮宮內爭看"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一拚,本人自然也不能免俗。

台北故宮館藏多幅書畫珍品,但一些國寶級文物如善本《四庫全書》等禁止拍照。左上圖是王羲之《七月都下》二貼,被乾隆皇帝視為真跡,但也有人說是後人臨的。右上圖是趙孟頫的《閑居賦》,左下圖是米芾的《離騷經》。右下圖是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原作者不詳,此本為晉朝劉徽注、唐朝李淳風等釋、清朝乾隆年間武英殿聚珍本。

參觀台北中研院內景仰已久的胡適故居紀念館,也是此行的一個主要目的。胡適 (1891-1962) 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心人物及少數先驅之一,是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新思潮的總匯。在濁浪滔天、充斥著殺伐革命的中國現代史上,胡適代表的是一股清流和理性。他一生追求自由、民主、科學,不相信捷徑,不相信任何"主義",不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他相信"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他相信"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他的終極關懷始終是中國文化的重建和再造。

在成王敗寇、強者如林的20世紀上半葉,書生胡適可以說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然而中國可以沒有任何一位強者,卻不可以沒有胡適。"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這句話,無人比胡適更適合。胡適於1958年就任中研院長,直至1962年逝世,身後與夫人合葬在中研院外的墓園,其長子祖望的墓地及次子思杜的紀念碑石也安置在側。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台灣大學的前身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是日本九所帝國大學中設在海外的兩所之一,另一所在今日的首爾。1945年台灣光複後,國民政府委派四位浙大教授赴台接收台北帝大,他們都是留學日本的理農學者。傅斯年 (1896-1950) 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及當天遊行的總指揮,被稱為"五四之子"。他在英國留學期間研究實驗心理及生理學,並兼修數學。他主張用自然科學看待曆史語言學,成為"新史學"的開山人物,創建並領導中國現代第一個史學專業研究機構——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達23年之久。傅先生主持的史語所於1948年底南遷台灣,1949年他出任台灣大學校長,1950年底病逝。

傅斯年在執掌台大的兩年時間內,繼承北大的學術自由精神和公平教育理念,為台大製定了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大學的獨立性,把原來不入流的台大辦成了孤島上的北大。左上圖的台大校鍾"傅鍾"是台大精神的象征,每堂上下課鳴鍾12響,每天永遠隻敲21次,典出傅先生的名言: "一天隻有21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右上圖是校園內為紀念傅斯年而建的希臘神殿建築"傅園",傅先生的骨灰安放於此。左下圖是中研院內"傅斯年圖書館"大門,右下圖是"傅斯年紀念室"文存手稿。

與溫文爾雅的恩師胡適截然不同,傅斯年性格耿直、嫉惡如仇,人稱"傅大炮"。1948年的最後一天,南京長江邊上,傅斯年和胡適一起借酒澆愁,吟誦陶淵明的《擬古》詩第九首:"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二人先後赴台,均猝然離世並長眠他鄉,不能不說是一種宿命。

左上圖的台大校門是帝大時期的校門,門口的大學廣場是戰後至解嚴前唯一能發表自由言論卻不會被捕的地方。右上圖的台大中軸線椰林大道連接校門和重要地標建築新總圖書館,校園內的知名建築和教學樓大多分布在大道兩側,左下圖為舊總圖書館 (現為校史館),右下圖是行政大樓。椰林大道兩側的大王椰子樹均為帝大時期種植,是台大的校樹。三月的台北杜鵑花盛開,杜鵑花是台大的校花,每年3月19日是台大的"杜鵑花節"。

在台北,名氣沒有故宮那麽響亮但館藏文物毫不遜色的,當屬中研院史語所"曆史文物陳列館",而且沒有那麽多遊客,十分安靜。史語所自1928年成立以來,在所長傅斯年、國學大師陳寅恪、"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等人的領導下,進行了章丘城子崖、安陽殷墟以及東西周的田野考古發掘,重金購入收藏及係統整理研究清宮內閣大庫檔案,從而成為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重鎮。1948年冬史語所遷到台灣,帶來了包括四萬餘片甲骨等珍貴文物和史料。該館展品皆秉持創所所長傅斯年所倡"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精神而來。

上方二圖是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甲骨和鹿方鼎,左下圖是1930年中國和瑞典學者合組的科學考察團在甘肅發現的居延漢簡,為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初期當地軍民各方麵生活的記錄,被稱為20世紀初中國學術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其餘三個為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故宮文物及北京圖書館的善本珍藏都已運往南京,而藏在北大圖書館的居延漢簡和其他稀世珍品卻無人顧及,後來才被學者從日軍的刺刀下搶救出來,先後轉運到香港大學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存放,1965年運至台灣,由史語所典藏。

右下圖是康熙遺詔,由於沒有"傳位十四子"這句話,有人質疑是雍正偽造的,但此事既無法證明、亦無法證偽。因為時間倉促,隻能大致瀏覽。這個陳列館與胡適紀念館、傅斯年紀念室相隔不遠,隻有星期三這三處才同時開放。故宮博物院和史語所,是當年老蔣下令遷台的兩個重要文物機構。胡適、傅斯年、陳寅恪、李濟、林語堂、......,這一個個名字令人想起七、八十年前"南渡北歸傷別離"的年代。

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為日治時期的"台北新公園",建於1899-1908年間,是台灣第一個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園內主體建築是北側文藝複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台灣博物館 (左上圖),原為"台灣府總督博物館"。公園內設有自日治時期即辟建的露天音樂台、拱橋、造景池塘及綠地步道等,右上圖是1963年在蓮花池中央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翠亨亭"。左下圖是1882年落成的黃氏節孝坊,為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百年古跡,右下圖是從台灣神社移來的銅牛。公園曾經是台北市男同族群的主要聚會場所之一,白先勇的著名小說《孽子》中的場景就取自這裏,如今公園是台北民眾休閑納涼的地方。

1947年2月28日的"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大批群眾衝入台北新公園內的台灣廣播公司,對外播音控訴,從而引發全台反抗活動,這也是近50年後公園改名的原因。前三圖依次為位於公園內的二二八紀念鍾、紀念碑和碑文,紀念碑的設計以"人"為本位,由最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其中立方體象征人為的秩序,圓球體象征自然的秩序,圓錐體象征鄉土生活和浴火重生。碑文刻在球體碑23.5度處與赤道平行的平麵上,表示二二八事件發生在經過地球北迴歸線的一個島嶼。右下圖是南京西路二二八事件爆發處的紀念碑文,任何政府都有自己的黑曆史。

在台北印象最深的是無處不在的誌願者,台灣人稱為"誌工",在我去過的任何地方都沒見過這麽多。他們多是六、七十歲的退休人員,也有周末出來作誌工的在職者。誌工們或在公園和馬路上維持秩序,或在博物館作導覽,都很nice有修養。在中正紀念堂與一位國軍老兵誌工聊起老蔣當年為何敗北,他認為是各路軍閥擺不平,蔣也有私心。在史語所的陳列館遇到一位優雅的女士,已經70歲了,熱心地帶我們去看各種珍貴文物。她說自己剛出生就隨父母來台,近年常回大陸觀光,去過陝西等地的博物館。她還推薦我們看CCTV的《國家寶藏》節目,說從節目中才知道上博有那麽多寶貝,下次去上海一定要去看,我建議她去成都看成博新館。

不過在孔廟遇到一位奇葩大媽 (訪客非誌工),也是70歲,自稱教授,非要追問:"你們大陸人怎麽能夠在國外定居?你們是不是解放前出去的?"我答:"我那時還沒出生呢",心想:"我看上去有辣麽老嗎?你們不是說'淪陷'嗎?" 我暈!這二位女士如果在大陸,也難逃上山下鄉,會有不同的命運,造化弄人。

去年開通的桃園機場捷運是從台北到機場最迅速、經濟、環保的出行方式,新的就是好,桃園機場還設有各主要宗教的祈禱室。台北捷運上使用國語、閩南話、客家話、英語四種語言 (方言) 播報站名,但車上的站名液晶顯示除了繁體漢字外,還使用如假包換的漢語拚音。上網搜了一下,原來在台灣曾發生過一場"拚音大戰",在地名使用何種注音係統這一問題的背後,也有"藍綠統獨"的政治硝煙彌漫。

桃園機場有很多台灣風景和文化的展示,台灣黑熊是台灣代表性動物,唯一原生的熊科動物。這次沒有去阿裏山,卻在總統府看到許多阿裏山名貴樹種的標本。阿裏山森林鐵路建於1912年,是日本人為運輸木材修建的,2018年3月10日穀歌台灣、香港等地曾為這條鐵路通車106周年發表塗鴉。布袋戲是17世紀起源於泉州、台灣等地的一種傳統木偶戲,現代發展成為"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的表現奇異武林世界的霹靂布袋戲。

在台一星期,許多地標性建築居然都來不及去看,比如圓山大飯店 (隻是乘捷運路過)、美麗華摩天輪以及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 (當然如今天朝的高樓沒有最高,隻有更高)。國父紀念館閉館三日,等到開門時又沒時間去看了,隻好在機場看看剪影。網查台灣竟無一處世界遺產,其原因不言自明。但選出了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這次飄過四處: 淡水紅毛城及其周圍曆史建築群、太魯閣國家公園、水金九礦業遺址、大屯山火山群,阿裏山森林鐵路也是一處。飛越海峽,曾經的咫尺天涯,再見了寶島,下次再來! 

2018-06-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寬恕也是自我救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謝謝來訪美言!雖然每次出遊回來要花很多時間寫遊記,但我感覺很值得,加深印象,以免忘記,同時也很漲知識。國內的省級博物館現在都建得非常現代化,也都有各自的鎮館之寶。此外,各國各地的一些特色小博物館也很有看頭。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敬佩你寫的如此詳細專業!我是2009年去的,站在外景觀看台北總統府感覺得到南京中山陵的恢弘,大概那也表現了蔣中正葉落未必歸根的情怨? 還有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高科技的文物保存狀態,全空調,全監管,全防震,還有一塵不染的管理,歎服。我離開故鄉30載,隻知北京的曆革博,軍博,自然博外加民族宮,那時的文物保管技術十分落後。看你文中提到上博和成博,以後要去。感謝分享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守得上來見到下,依舊先略讀再精讀。
說到蔣/張的寬恕,我想若不是信仰張的命運當不一樣,這樣說是我的實際體會和思考,寬恕對有些人/事是原諒後握手言歡,對有些是忘記不再記起或此生不再見,共同點的至少去除恨或冤冤相報之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