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與活

科學地吃,健康地活
個人資料
博文
(2014-11-16 11:53:40)
我曾經有兩位與我年齡相差不太大的夫妻同事,男的叫馬修,他的辦公室在我的隔壁,波蘭人,在德國受的教育,是一位專攻腎移植的醫生。女的是美國人,做基礎研究。他們倆沒有孩子,有一條狗,兩人都素食,熱愛運動,身體都很苗條健康。
可是有一天突然聽到馬修診斷出睾丸癌,就是LanceArmstrong得的那種。他發現時已經比較晚了,因為已經轉移到其它器官,包括在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1-16 08:57:38)

姑父去世多年了,我本不該打擾他的清靜。但一些事情讓俺有所感慨,覺得應該提一下姑父的事。
爸爸就一位姐姐。姑姑從小得了禿瘡,影響了頭發生長,也由此影響了對夫婿的選擇。姑父是個農民,長得又高又壯,身體很棒。我對他很有好感,因為他快樂直爽。但爸爸似乎並不欣賞他:不是因為姑父來訪時一個人要吃我們一家人的飯,而是說他目光短淺,今朝有酒今朝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昨天到費城開美國腎髒協會年會,遇到了一件值得記錄的事情。
美國腎髒協會的年會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會議,據說有一萬四千人參加。這麽多人一齊來,旅館就不好定。今年定得晚了,剩餘的都貴得很。為了節省經費,就把旅館定到了新澤西,想著隻要有公共汽車就行。
上了車,黑人女司機讓交三元九。可我隻有兩元零錢,其餘的是二十元的。司機讓我先坐下,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關於周福滿飲食方案,我時常遇到兩種不同意見。老宋(瘦)說:“周福滿列舉的糖尿病人的例子都是很胖的。我有個朋友一點也不重,吃著均衡飲食,卻得了糖尿病,這是怎麽回事?”小龐(胖)則這般說的:“我肉吃得多,胖點,但不僅沒有糖尿病,身體各項指標都好得很。”兩種情況都是實情,我也見到過。怎麽解釋呢?我所知有限,就隻好查查文獻了。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細菌可將左旋肉堿(L-carnitine,紅色肉類中的一種營養物質)轉變為三甲胺(trimethylamine),後者促進粥樣動脈硬化。現在,該小組又發現左旋肉堿攝入後在微生物作用下產生一種叫做伽瑪三甲銨基丁內鹽(gamma-butyrobetaine)的中間代謝產物。這種代謝產物也促進粥樣動脈硬化。微生物生成伽瑪三甲銨基丁內鹽的速率比生成三甲胺的速率高1000倍。將左旋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出口轉內銷—ASNInTheLoop發現了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秋葵(okra)對健康作用,至少在老鼠身上是成立的。以前有老同學說秋葵是健康蔬菜(圖為老同學的含有秋葵的健康佳肴),俺姑且聽之;又有朋友轉發秋葵治療糖尿病的網文,俺並沒相信。有了實驗結果,情況就不同了。所以俺後知後覺地做一下宣傳,兩篇文章的鏈接放在最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美國醫師學院(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頒發的新指南建議,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增加液體攝入量使每天產生至少2升的尿液以防止複發性腎結石。如果增加液體攝入量不能減少結石的形成,該機構還建議在有腎結石的病人中可用噻嗪類利尿劑(thiazidediuretic),檸檬酸,或者別嘌呤醇(allopurinol)來防止腎結石複發。該指南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鑒(AnnalsofInternalMedicine)。
(譯自ASNIn[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項對所有評估綠茶降血壓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發現,飲用綠茶顯著降低收縮壓1.98毫米汞柱,並顯著降低舒張壓1.92毫米汞柱。綠茶多酚對血壓的正麵作用僅在低劑量的情況下能顯示出來。這項發表於ScientificReports的薈萃分析納入了共有1367人參加的13個試驗。
(譯自ASNInTheLoop)
注:譯者認為降低血壓的最有效途徑是健康飲食配合鍛煉,以減少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與用二甲雙胍(metformin)單藥治療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相比,沒有糖尿病的對照組的中位生存時間要相對低15%,而用磺脲類藥物(sulphonylurea)單藥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要相對低38%。這項發表於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雜誌的研究分析的數據來自78241例用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12222例用磺脲類藥物治療的的患者,以及90463例匹配的無糖尿病的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4-10-31 19:35:40)


昨天老婆提到馬雲的老婆張瑛說“我們應該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年長時陪原配過好日子的男人”。有同學也貼了出來,可見深入人心。我覺得他們之所值得敬佩,是因為前者有追求,後者有操守。二者都要克服生物的自然屬性,即傳遞繁衍更多自己的基因。“良禽擇木而棲”符合生物生存的需要。可就是有人為了愛情不惜下嫁,為了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