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4-09-11 10:49:33)
我們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他之所以被稱為至聖的原因,是因為他以仁愛教學生為人,請參攷我的博文〖孔子之稱為至聖的原因〗。但是為什麽被稱為先師呢?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大時代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尤其是當時的農工商階級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孔子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方式,故有意無意地創造一個“士”的特殊階級,也就是使農工商階級可以借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據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書中,孔子是我國以六藝教學生的第一人。六藝在當時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即今日的所謂通才教育,因為孔子以培養通才為教育目標,不是僅僅學習一樣技術而已,故儒家哲學重於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而且“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要治國平天下,要止於至善者,不是僅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9-05 21:04:29)

論語中提到“君子”的次數有一百多次,可見此詞十分重要。君子一詞在我國古書中也可常見到,最老的詩經在全書開始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周文王所作之周易之第一乾卦中也有“君子終日乾乾”之語,在第十五卦謙卦中也有“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之語。孔子也繼續用“君子”以代表有德之人,他必須是一個真誠的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西元前551年,死於西元前479年。先世是宋國貴族,因政變而逃至魯國。因為孔子的一生對我國影響甚大,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探討與研究,今將童年與青年孔子年譜列於下,以供參攷:
1歲@公元前551年或魯襄公22年:孔子生於春秋時之魯國,即今日之山東省曲阜城。
3歲@公元前549年或魯襄公24年:父親孔紇(字叔梁)去世,由母親一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們都知道“時勢造英雄”。而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聖人,他被稱為至聖先師。他曾以“仁愛”教學生做人,並且不分貧富、有教無類去教導任何學生,故能漸漸而且和平地引導農工商的子孫們去突破階級的不平等。而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非常特殊,今將當時的背景記載於下麵,我們也可以看岀“時代造聖人”的原因:
1、在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57歲@公元前495年或魯定公十五年:到了衛國後,原本衛靈公會以孔子在魯國的官俸粟六萬錄用,但有人說他壞話,故孔子住了十個月就離衛去陳國了。在經過匡城時,因為孔子狀類陽虎,故被拘五日,而顏淵卻失蹤,但後來顏淵找到了孔子。孔子以為他死了,顏淵回答說:有夫子在,則學生應保護老師,不敢先死。〖即論語先進篇之:子畏於陳,顏淵後。子曰:“吾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39歲左右(史記中無年齡記載):齊景公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像臣子,父親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即論語顏淵篇之: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景公想重用孔子,但遭齊國大夫之反對,故孔子未得重用。在孔子十六年的官?生涯都是以“君君臣臣”為孔子畢生遵守的為政之原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美國人道主義協會將人道主義正式定義為:“人道主義是無神秘主義思想的一種進步的生命哲學,認定我們有能力與責任帶領我們的道德觀,進而激發我們去擴大我們的善心。”在思考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可以反問自己:如何修養自己才能帶領我們的道德觀?又如何進而去擴大我們的善心呢?有些人道主義者提出可以以“高尚人格”作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4-07-04 07:27:41)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教人以仁為本去作人,仁的意義包括愛人與忠恕等幾個意思:愛人就是今日的博愛心或慈悲心,恕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可以解釋為以愛人與恕作基礎的推己及人。在戰國時的中庸書中更將儒家哲學用“誠”來代表,而且誠可以上接天理、下通人道,故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戰國以後,孔子的弟子僅強調儒學中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人生目標是什麽呢?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各有各的看法,茲分析於下。有人以服務大眾為目標,有人以追求快樂為目標,有人以完成自我的願望為目標(如做大官、做大事、發大財等),也有以追求愛情或表示親情為目標,但是以上之目標都是短暫的、會隨時間而變化。宗教家卻以死亡為威脅以蠱惑他人去信拜他們的宗教為目標,但是隨著今日太空科學的發展與大眾傳播訊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