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道主義協會將人道主義正式定義為:“人道主義是無神秘主義思想的一種進步的生命哲學,認定我們有能力與責任帶領我們的道德觀,進而激發我們去擴大我們的善心。” 在思考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可以反問自己:如何修養自己才能帶領我們的道德觀?又如何進而去擴大我們的善心呢?有些人道主義者提出可以以“高尚人格”作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但是如何修養自己而有高尚人格,進而使自己充滿善心而去作善人行好事,這應該是人道主義者的課題。
但是,什麽是好事呢?伩宗教的人認為去作上帝或神的命令的事才是好事,而有些不伩宗教的人認為滿足我們的需要才是好事,而人道主義者則另有不同的思維。人道主義者認為任何道德標準都不是永遠不變的,所以對安楽死、墮胎、死刑、同性婚姻等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再加上現在交通發達、資訊傳送快速,各種人族聚合一起的機會大增,所以這些問題愈加複雜,幸好有一句話,許多宗教、任何無宗教者、無神論者、人道主義者都認為是最重要的起點,甚至是每日遵守的座右銘,而且是大家都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即使孔子也認為是可以終身行之。茲將各宗教與非宗教的金玉良言分列於下,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相同之處:
1、孔子哲學(論語):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印度教:不要將引起你痛苦的事,作於他人。
3、印度佛教:不要將傷害你的事,去傷害他人。
4、猶太教:不要對你的同伴作你所憎恨的事。這就是全部的法則,其他隻是評論而且。
5、印度教之一支:好的行為,最重要的部分是不要傷害他人。
6、基督教(馬太福音):你們願意人怎麽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7.伊斯蘭教:無人相信他,一直等到他將自己所喜好的施於他的兄弟。
由以上的章句,我們可以看出:猶太教、印度教與印度佛教的思惟都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極為相同。唯有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因為他們著重於外表而不先自我反省,但如果將重點置於先反省自己的話,可能會有相同的答案。人道主義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起點或座右銘,此句話最大好處是不必借用任何的宗教與神力都是可行的,是一個放之於四海皆準的思想,是超宗教的金言玉語。其實為善的第一步就是最好先向內看自己,這就是“反求諸己”的東方哲學。如果人道主義的“不要對人去作你所憎恨的事”可以擴大,而成為大部分西方人所尊守的格言的話,也許東西方的哲學結合在一起也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