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插隊軼事(9):我們村裏的階級鬥爭
進村的第一課是階級鬥爭課。大隊的治保主任老安把全村的地富反壞都叫到隊部,讓我們認識一下,避免以後在街上碰到時,還親熱地打招呼,趕著叫大爺,就是喪失階級立場的大問題了。四類分子在前麵站成一排,彎腰,低頭。幾乎所有的人都唯唯諾諾,隻有一個年輕人,斜著眼看人,一付滿不在乎的樣子。老安告訴我們,他叫李加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6-08 12:55:31)
插隊軼事(8):打賭 農民喜賭。農村生活單調,少娛樂,田頭小憩時,打賭就成為調節繁重勞動的一節目。打賭能延長休息時間,因而賭風長盛。往往兩人爭執不讓,旁觀眾人起哄叫板,賭就打起來了。賭的內容常常是比賽力氣或技巧,賭注常常是錢或者食物。我插隊時以腕力稱雄本村,常有農民來和我比賽掰腕子,戰績贏多負少。一天,眾農民和眾知青一同耪地,驕陽似火,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7-06-07 09:40:06)
插隊軼事(7):中秋宴會知青食堂在知青屋的東端,做飯的是隊裏派來的一個大嬸。食堂管理員由知青輪流,一人一月。管理員要起早,熱早飯,打發大家吃早飯。然後發上麵,買菜、計劃一天的夥食、挑水、幫助大嬸做飯、賣午飯和晚飯、收拾灶具。這活兒,說輕也輕,說累也累。農忙時,大家還在睡覺,你就起床。冬天日子短,忙一天都不歇氣,可其它知青都早早收工回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插隊軼事(6)自行車的故事 村子離汽車站五裏,離公社八裏。路是土路,天旱起灰,天雨成泥。初到農村,無交通工具。回家和上公社開會,或徒步,或搭順路馬車。徒步費時且累。時旗手同誌號召學紅星人民公社經驗,大辦貧下中農理論隊伍。我被公社指派為理論輔導員。常去公社開會,不堪跋涉之苦。見村中富裕人家有自行車。再上公社開會,就去借車。農民樸實,借車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6-05 12:02:26)
插隊軼事(5):鄉村讀書樂
插隊時,忙閑隨季節變化。農忙時四點即起,晚九點才回。飯罷,即熄燈睡覺。累得無暇它顧,哪有時間讀書?但冬季農閑時晚出早歸,晝短夜長,最宜讀書。初到山村,被分配在科技組,三個農民,兩個知青。組長人稱為老叔。到了地裏,剛幹完一個小時,老叔就道:歇會兒。他找個樹蔭,放倒便睡。等他一覺起來,太陽已經落山。又吆喝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6-04 07:56:50)
 紀念六四
都道時光療心傷,
一十八年未能忘。
冰山雖堅終有化,
鐵屋必如柏林牆。
注:鐵屋之喻出自魯迅先生《呐喊》自序。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麵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6-01 11:20:44)
插隊軼事(4):鄉居詩草 我對古體詩詞的興趣源於高中時讀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文革期間,除了毛詩,看不到什麽古體詩集。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因為抑杜揚李,投毛所好,得以出版,是當時僅見流行的談詩之作。郭著中很多生拉硬拽,牽強附會之處,連我這個初學者也看了不以為然。但郭著中引用了不少李杜詩作,並稍作講解,成為了當時文化專製下接觸中國傳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插隊軼事(3):二下天津買電視 插隊時,我出過一次公差,二下天津衛。
1974年,旗手同誌號召學習紅星人民公社,占領農村業餘文化陣地。這一天,知青理論組和大隊幹部一塊兒在公社開會,議論起農村的夜生活太乏味,吃完飯就吹燈上炕摟媳婦睡覺。大隊支書說起在縣裏開會時看見有個叫電視的方盒子,裏麵有人能唱能跳,跟小電影一樣。啥時候咱們能弄個那玩藝兒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5-30 11:20:19)
插隊軼事(2):分紅風波 人民公社時代,社員掙的是工分,出一天工,記一天工分。到第二年春節前結算。一年的收入,留下生產資金,再除以全隊總的工分,就是分值。這個分值要上報公社批準。分自己的錢,為什麽也要公社批準?因為公社,就是一大二公。一是要監督生產隊留足公積金,二是要平均主義,照顧左鄰右舍,不要超出別人太多。生產隊的錢都在公社的信用社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5-29 12:25:45)
插隊軼事(1):初到山村 天剛蒙蒙亮,父母送我到學校集合。好友陳辛也來了。他由於母親生病,被照顧留城。我用自行車推著行李,向學校走去。路上碰見其他父母送子女,在若明若暗的晨光下,顯得鬼影憧憧。我想起六年前的一個夜晚,在重慶市某中學的操場上,燈火輝煌,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毛發表了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61]
[62]
[63]
[64]
[6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