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健康的唯一鑒定

老鍵 (2025-10-17 21:04:24) 評論 (1)

就是民眾幾乎感受不到政治的存在,更無參與它的衝動。就像你去超市買麵粉,你不會操心麵粉工場如何管理和運作,也不會想去那裏實習一下。政治運作純粹是千千萬萬工種之一,無非雇員不叫工程師,管子工,推銷員,教授,而叫議員,部長,總理,總統。政治隻是行政管理機器縫隙隙間的潤滑劑。

然而現實裏政治,包括它的體製和運作,不總是健康的,外在效應就是民眾感到了它的存在,大多是幹擾和不方便,直至有了要參與進去的衝動。這可能是它本身體質不強有基礎病,也可能是大環境惡劣,譬如全球經濟衰退,地緣政治危機,就像你超市裏麵粉出現斷檔或者質量下降,可能是工場技術落後管理不善,也可能天災下麥子欠收。

隻有在專製國家,民眾才無時不刻感到政治的存在,而且時常被迫卷入其中。也許你會麻木,但那隻是因為政治衝擊過強的後應症,更多的人會習以為常,而他們中很多,其實已經成了政治動物,社會的粉紅現象就是一個標誌。以前以為,隻有我們老一代簡中才有喜好談政治的後遺症,現在發現錯了,年輕簡中粉紅群更是政治口號不離口。

看了一劍的兩黨貼,提點澳洲。澳洲政界現代史裏一直有個叫民主黨的第三黨,我出國後,它還存在了很長時間,甚至某些時段風頭很盛,它有點類似美國曆史上的輝格黨(盡管遠沒達到替代黨的勢頭),其基礎主要是知識精英,他們既瞧不起工黨工會運動起家的土氣,也不甘融入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傳統性的保守,自成一黨,政治野心小於優越感標榜。

民主黨以後一下沒了,最後第二任黨魁棄黨加入工黨政府撈了個不起眼的部長。它波瀾不驚的消亡,是在澳洲政治十分平穩的時期。澳洲兩大黨的執政理念的差異一直非常小,無非就是民眾吃膩了炸雞腿換個烤雞而已,保守進步這樣的意識形態之爭的色彩那時非常淡薄,在野黨真真扮演的,是執政黨的監督和各項政策的獨立審核,這正是現代民主的精髓所在,民眾放心他們的互替互督,他們不以政治擾民,民眾也不必介入他們些小的政治分歧,那個時期是澳洲社會進步最大的時候,社會和諧,多元,包容。

如今大不一樣了,美國的政治撕裂和意識形態大戰正在登陸澳洲,非常令人擔憂,左傾的更加激進盲動,右傾的更加極端固舊,民眾紛紛加入戰陣,各種單一議題的快餐小黨和獨立候選人層出不窮,政治本應政客操心,政治外溢騷擾民眾,民眾介入政治紛爭,說明政治體係出了問題,不再健康。

如今生活成本不斷上漲,房價高企不下,不管何黨執政,都應以經濟為重中之重,不要試圖打政治牌玩政治攻訐來轉移視線分散精力。當民眾連購買日常用品都拮據,你再向他們推銷政治理念不是傻不是自搬石頭?用政治喂飽民眾是隻有專製國才幹得起玩得轉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