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bing1993

yongbing1993 名博

兵家必爭東北不可再有滿洲國二

yongbing1993 (2025-10-02 11:05:30) 評論 (1)
兵家必爭東北不可再有滿洲國二

日軍入侵中國,必先爭得中國東北。在蔣介石國民黨民國政府的不抵抗之下,日軍很快占領整個東北,扶持建立了殖民政府,偽滿洲國之後,日軍以東北為基地,迅速向中國內地入侵,占領了大半個中國。

偽滿洲國的東北抗日聯軍等民間進行了十四年的抗戰,全中國人民進行了八年的抗戰。到了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150多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4000多公裏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前曾要求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突顯東北之重要,兵家必爭東北。而這一次即《日本投降》之後的中國東北絕對不可以再有《滿洲國二》了。

蘇聯何時打算出兵中國東北?這150多萬軍隊又是如何運往遠東地區的?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以及三國外交部長,聚集於雅爾塔。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討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問題。

早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就對羅斯福和丘吉爾說過:“一旦德國垮台,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隊調到西伯利亞,然後,我們就能聯合起來打擊日本。”當時,三方還就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政治條件進行了試探性的會談。2月8日,斯大林在雅爾塔同羅斯福秘密會談時,提出了蘇聯出兵的條件,他說:“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將難以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麽俄國要參加對日作戰。”10日,斯大林同羅斯福再次會晤,達成正式文本。斯大林向羅斯福表示,大連不能成為國際港口,蘇聯需要得到旅順港周圍的海軍基地。英國沒有參與協定草案的製定。但2月11日,斯大林和羅斯福卻邀請丘吉爾在協定書上簽了字。

丘吉爾對蘇聯關於遠東不凍港的看法感興趣,羅斯福則明確告訴斯大林,自由港的主張可以適用於遠東地區,大連就有這種可能性。雅爾塔會議使斯大林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雅爾塔協定》主要內容如下: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其條件為:1.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2.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恢複,即:a.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b.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複;C.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係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正如當年英國外交部長艾登所說:“那裏是一個將來國際上的是非窩。”艾登還批評羅斯福,說他熱衷於同斯大林搞“秘密談判”,達成有關遠東問題的協定,“既不通知他的英國同事,也不通知他的中國盟友”。1945年8月14日,中國國民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此刻,用“十分得意”來形容斯大林一點也不過分。他興致勃勃地走到地球儀旁,向莫洛托夫描繪蘇聯的邊界線:“這邊怎麽樣呢?千島群島如今是我們的了,庫頁島全是我們的了,您看,多棒呀!就連旅順口、大連都是我們的了。中長鐵路也是我們的了。中國、蒙古——一切正常……您瞧,對我們的邊界我還能不滿意?”

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成了蘇聯向中國東北運兵的大動脈。從1945年5月到1945年8月,蘇聯從9000至12000公裏外的歐洲戰場,迅速向遠東地區和後貝加爾運送了13.6萬節車皮的部隊作戰人員和作戰物資。在遠東共展開了十一個合成集團軍、兩個戰役集群、一個坦克集團軍、三個航空軍集團和三個防空軍集團、四個獨立航空兵軍,有26137門火炮,5556輛坦克,3446架飛機,此外還擁有太平洋艦隊和阿穆爾地區艦隊。蘇聯能在短時間內將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他作戰物質調到遠東,而且沒讓日軍覺察,這確實是個奇跡。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在位於德國首都柏林西南30公裏處的波茨坦,舉行了代號為“終點”的秘密會議。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國首腦的最後一次會晤。

斯大林原定8月11日發動進攻,後因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而提前。莫斯科時間8月7日16時30分,斯大林簽署命令,要求蘇聯遠東紅軍做好準備,於9日零時開始進攻。8月8日17時,莫洛托夫向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宣讀了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書。

8月9日零點10分,蘇聯紅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在四千多公裏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由於一點準備也沒有,仗打起來時,日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竟然還在大連津津有味地欣賞著日本歌舞演出。直到清晨,關東軍綜合各方麵的報告,才得出蘇軍已經開始全麵進攻的結論,急匆匆於早晨六時下達了全麵作戰的命令。經過近一周的激戰,8月14日,蘇軍各集團軍迅速向東北腹地推進。就在這天,日本政府向美、英、蘇、中四國政府發出照會:“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條款事發出詔書;天皇陛下還準備命令所有陸海空軍當局和所有在他們統轄之下的各地部隊停止作戰行動,繳出武器。”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但關東軍的抵抗並沒有停止。

1945年9月,八路軍挺進東北,積極配合蘇軍作戰。蘇軍撤退前,將大批關東軍的裝備交給了中共軍隊,僅第一、第二兩個方麵軍移交的武器就有: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680座軍用倉庫及鬆花江艦隊的船隻。據原八路軍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回憶,沈陽蘇軍曾將日本關東軍最大的武器倉庫——蘇家屯倉庫交給他們看管。他們打開倉庫,“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槍兩萬多支,輕重機槍一千挺,還有一百五十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這不僅裝備了到達東北的部隊,還向山東運送了一批武器彈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麵對戰後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共產黨堅持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和響應。但是,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也受到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製約和幹擾。蔣介石政府依仗美國的支持,頑固堅持剿共和內戰的方針,妄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建立蔣介石集團的一統天下。中華民族麵臨著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抉擇。在這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大搏鬥中,東北地區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鬥爭焦點。

當時所說的東北地區,包括現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河北省的承德地區,總麵積130多萬平方公裏,是一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的現代工業區。同時,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鐵路公路運輸極為發達,鐵路公路均占全國鐵路公路的一半以上,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具有空前盛況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作大會結論報告,他提出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如果東北能在我們領導之下,那對中國革命有什麽意義?我看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勝利就有了基礎,也就是說確定了我們的勝利。現在我們這樣一點根據地,被敵人割得相當分散,各個山頭各個根據地都是不鞏固的,沒有工業,就有滅亡的危險。所以我們要爭城市,要爭那麽個整塊的地方。包括東北在內,就全國範圍來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有了基礎,有了堅固的基礎。”

然後,毛澤東談到東北問題,他說:“我覺得這次要有東北的同誌當選才好。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那麽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地沒有丟,我們又有了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鞏固了。現在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為什麽不鞏固呢?因為我們現在的根據地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也沒有連成一片。所以,我覺得這次要有東北的同誌當選才好。”

會議期間,中央幾次召開從各解放區來的東北籍的代表開座談會。毛澤東對原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軍長李延祿說:你是東北人,你要準備到東北去。

8月8日,蘇聯政府正式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150萬人,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分路進入中國東北及熱河、察哈爾地區,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猛烈攻擊。緊接著,10日至11日,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出關於受降和對日寇開展全麵反攻的8道命令。其中第二道命令就專門作了向東北進軍的部署。

然而,看好東北的並非隻有共產黨一家。蔣介石在一次秘密軍事會議上聲稱:“國民黨命運在東北。蓋東北之礦產、鐵路、物產均甲冠全國,如東北為共產黨所有,則華北也不保。”

為了爭奪東北,蔣介石在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條約》時就物色去東北的人選了。9月1日,蔣介石發表了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的任命。9月3日,蔣介石又搶先以國民政府名義劃分東北為9省2市,9月5日,任命了各省主席和各市市長。還收編了大批偽滿軍共20餘萬人和大批土匪武裝,要他們“保持武器”,“為自己安全而鬥爭”。

蔣介石對他的下屬說:“東北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國革命的歸宿地。經過本黨這30年來不斷的奮鬥,我們中國的革命已經到了歸宿了。希望各位在這最後成功的時刻,格外奮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簣,以竟全功。”

10日,東北行營副參謀長董彥平乘飛機先到長春。12日,熊式輝率外交特派員蔣經國、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委員張嘉熬、行營政治委員會委員莫德惠同機飛往長春。一批“接收大員”也紛紛到達長春各地,企圖用行政接收的辦法,造成東北是國民黨的既定事實。

但是,蔣介石的這個如意算盤打起來談何容易。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在東北並無一兵一卒,從大西南向東北調兵遣將,盡管有美國先進運輸工具的大力支援,也不是馬上就能辦到的事。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他的回憶錄裏就說過:“蔣介石的權力隻及於西南一隅,華南和華東仍被共軍占領著,長江以北則連任何一種中央政府的影響也沒有。”“如果他不同共產黨和俄國人達成協議,他就休想進入東北。”
 
1945年8月30日上午,毛澤東正在重慶濕熱的暑氣中前去拜訪孫中山遺孀宋慶齡,一大批中外記者蜂擁跟隨。而在距重慶數千公裏的渤海西岸,在一個名叫“前所”的小火車站附近,具有曆史意義的場麵出現了。

進入中國境內作戰的蘇軍首次遇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但是蘇軍無法弄清眼前這些手拿武器的人是幹什麽的。我軍偵察科長找來的一位曾在海參崴做過工的老漢前去交涉,但是,蘇軍的翻譯竟然是個蒙古人,俄語和漢語的水平還不如“海參崴老漢”雙方無論如何都難以溝通。更糟糕的是,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攜帶的唯一一部電台此刻與關內的聯係中斷了。

雙方的持槍對峙持續了兩個小時。

突然,曾克林對十六軍分區副政委唐凱說:讓他們看看你的胳膊!

唐凱恍然大悟,他把衣袖卷起來,露出右臂上一個醒目的印記:鐮刀和斧頭。

蘇軍軍官看清楚這個圖案後大叫:“格米尼斯特(共產黨)!”名叫伊萬諾夫的蘇軍營長向唐凱伸出了雙臂。這個特殊的曆史時刻極具象征意義。接著,兩支武裝開始了首次合作:攻擊日軍占據的山海關。

日本投降後,國共雙方都知道東北的重要性。國共雙方收複東北的命令幾乎同時下達。1945年9月5日,曾克林和唐凱的隊伍到達沈陽。

此刻,對於蘇聯,徹底打敗日本關東軍已不是問題,難題是如何處理國共兩黨在中國東北的利益。

9月14日上午,在延安沒有得到任何通報的情況下,一架蘇軍飛機降落在那塊已經成為機場的空地上。曾克林從機艙裏一鑽出來,就朝跑過來的警衛戰士高喊:快去報告!我從東北來!我把蘇軍代表請來了!

駐紮在長春的蘇軍最高司令官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全權代表貝魯羅索夫上校和翻譯謝德明中校到達延安。朱德立即接見了蘇軍代表。

當晚,中央政治局徹夜開會,最終形成一個重要決策:舍棄南方的所有根據地,全力搶占東北。會議決定:抽調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分別率領兩萬幹部和十萬部隊開赴東北。同時,派遣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以及報務員段子俊和譯電員莫春和,立即跟隨蘇軍飛機飛赴東北,在沈陽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黨在東北的一切工作。

此後,以開荒聞名的三五九旅一部在河南林縣接到命令後迅速北進。由於中央關於東北情況的通報已經下達,官兵們中間流傳的說法是:東北遍地是物資,槍炮要多少有多少。部隊把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當地,手裏的輕武器也在北進的途中走一路送一路,不少官兵甚至用自己的槍支和冀中軍區的地方部隊換了自行車。

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是當時進入東北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早在9月14日,黃克誠就以個人名義給中共中央發去電報,建議立即派部隊去東北“創造根據地”。

9月23日,第三師接到中央的命令後,四個作戰旅和三個特務團共35000人立即從蘇北淮陰出發北上。黃克誠沒有輕信東北到處是武器和物資的說法,不但堅持讓官兵把武器都帶上,而且還帶上了過冬的棉衣。事後證明,他的這個命令具有驚人的預見性。

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分別從陸路、海路進入遼東半島。這些鄉音不同、建製雜亂的共產黨官兵,是後來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最初基礎。第四野戰軍以其巨大的規模、充實的裝備、官兵們頭頂上的各色狗皮帽子和勇敢強悍的戰鬥作風以及指揮他們的那個精於戰術計算的著名軍事將領而聞名於世。

當杜聿明於10月28日飛抵長春後,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同意杜聿明的軍隊在蘇軍管轄的營口登陸。不久之後,在杜聿明等待登陸幾個小時之後,得到的消息卻是:“蘇軍衛戍司令不在,國軍無法登陸。”

蘇軍已經撤走,現在占領這裏的是來自山東的共產黨軍隊吳克華部。

於是,巴貝下令軍艦掉頭。在試圖從葫蘆島登陸時,才知那裏也被共產黨軍隊占領了。經過偵察,發現秦皇島隻有五百日軍和少量偽軍。杜聿明和巴貝決定在秦皇島登陸。

“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偽軍投降”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西、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境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出發。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一投降,中共部隊八路軍及新四軍的一些骨幹,馬上開動,沿著長城裏外以及山東、蘇北,日夜兼程,分水陸兩路源源抵達東北:

9月初,冀熱遼軍區曾克林部到達沈陽、本溪。同區李運昌部,到達山海關、錦州。

10月上旬,山東蕭華部到達安東,沙克、萬毅、呂正操各部抵達南滿各地。

10月下旬,吳克華、楊國夫、劉立人等各率部由山東紛紛到達山海關至沈陽一帶。

11月,羅榮桓、黃克誠等由山東、蘇北,率大隊人馬到達安東、沈陽地區及錦州一帶。黃永勝率部到達熱河。

由9月至11月,短短三個月間,中共各路部隊,先後到達東北,有十一萬人。中共中央又從各地抽調黨政軍幹部二萬多人,一同進入東北。

同時中共中央製定了幾項重大措施,提出“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彭真為東北局書記,委員有陳雲、伍修權、葉季壯、林楓。彭真等即刻飛東北,21日在沈陽召開會議,宣布東北局成立。此後陸續派往東北的高級幹部又有高崗、張聞天、李富春等,先後到達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竟達二十人之眾,政治局委員就占有四名。1945年6月,七大選舉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政治局委員13人。

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總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員,羅榮桓任副政治委員,周保中、呂正操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除八路軍、新四軍外,並包括東北舊有的“東北抗日聯軍”、“民主自衛軍”、“自治軍”。

由此,在甚短期間,中共在東北便建立了掌握黨政軍的初期架構,開展工作。

中共能夠如此迅速進軍東北,一來由於抗戰期間,中共部隊在華北冀、熱以及山東、蘇北一帶常年打遊擊已奠下根基,由這些地區進軍東北,得了地利。中共中央搶奪東北誌在必得,一聲令下,劍及履及,其果斷決心,也是成功因素之一。至於蘇聯在東北到底幫了中共多少忙,迄今仍有爭議。但至少中共部隊初到東北,蘇軍沒有像對待國軍那樣百般刁難,則是不爭之事實。國共兩軍爭奪東北,共軍搶得了機先。

中共對進軍東北的人事布置是下了大本錢的,黨政軍精英盡出。軍事上林彪是當時共軍中頭一號戰將,其他如羅榮桓、黃克誠、蕭華也是共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中共又大量啟用東北人士,張學思(張學良弟弟)、呂正操、萬毅等率領的老東北軍,返回東北故鄉有一定的號召力。東北局的彭真、陳雲,後來又加高崗、張聞天等人,更是中共黨內的核心人物,連長期居留蘇聯走國際路線的李立三也回轉東北,參加工作。中共對東北下了如此大的賭注,連羅榮桓自己都說:“如果還搞不好,那就該打屁股。”

中共軍隊幹部初入東北,開展工作並不十分順利。長期以來,日偽統治時代,對於中共在東北的地下遊擊抗日工作嚴厲鎮壓,周保中等人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犧牲很大,1942年後被迫退入蘇聯境內。不同於華北、蘇北等地,中共的勢力在東北民間並未生根,東北人民當時都隻“認同國民黨的中央政府,想中央,盼中央”,對於中共不甚了解。中共軍隊開始並未獲得東北人民支持,初到東北,相當艱苦。

中共部隊進入東北,蘇聯紅軍雖然開了方便之門,沒有刻意阻止,但紅軍對待共軍,也並非完全友善的。據黃克誠、羅榮桓等人的回憶,他們的部隊初到東北,曾受過紅軍不少氣。蘇聯借口與國民政府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東北的大城須交到國民黨手上,中共部隊欲進駐沈陽,也被紅軍趕了出去。蘇聯原來答應將日偽留在沈陽的大批武器移交給中共,後來並未實踐諾言。不過羅榮桓承認,一些中小城市的日偽武器還是交到了共軍手中,“改善了裝備,保證了戰爭初期的需要”。

斯大林對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一向輕視,他曾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譏稱中共為“奶油共產黨”。斯大林對中共戰後武裝奪權的勝算,起初並不看好,當時國軍的人數軍備遠超過共軍,又有美國援助,看起來國民黨遠占優勢。斯大林老謀深算,對國共施展的是兩麵外交,並非完全一邊倒向中共,國共相爭,斯大林是坐山觀虎鬥,伺機從中取利。在東北,蘇聯對中共部隊,最初援助是有限度的。

中共搶先進軍東北,天時、地利、人和雖然都占了便宜,但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亦不少。

最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解放了東北,占領了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