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四 --布拉格: 古堡森森話滄桑 列儂牆前道變遷

娜佳85 (2025-09-18 19:53:15) 評論 (1)

今天我們要去的主要景點是伏爾塔瓦河對岸的城堡區(Prague Castle)。昨天我們已經站在查理橋上看過了前戲,遠眺了依山而建布拉格城堡的雄姿,今天憧憬滿滿,因為它是這座城市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曆史核心之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區。城堡始建於9世紀,是曆代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捷克總統的居所, 也是現在總統辦公的地方。這是我們要參觀的主要景點: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老皇宮 (Old Royal Palace) ,聖喬治教堂 (St. George’s Basilica),黃金巷 (Golden Lane) 和城堡花園群(Royal Garden)。

這是城堡圖(網絡截圖)



我們是在現場買的票,不排隊,450捷克法郎,大概合~18美金。



因為是周日,聖維特大教堂要12點才開門,我們到早了,在背陰的教堂側麵的嗖嗖寒風中排了一個鍾頭的隊。說老實話,對這個教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在陰森冰冷的教堂高牆下那凍得半僵的一個小時了。

這是教堂側麵,是不是有陰森森之感?好像中世紀的教會黑暗統治仍陰魂不散,在冷冽的空氣中窒息你。





其實教堂正麵還是很宏偉氣派的,是哥特式建築的精彩範例,也是布拉格城堡的靈魂建築。



聖維特教堂最早是由波西米亞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建的一座羅馬式圓頂教堂,後來隨著時代變遷,才逐漸改建成現在的哥特式樣子。聖維特是公元3世紀末期生活在羅馬帝國的一位殉道基督教徒,據說年僅12歲時便為信仰受難,被天主教和東正教封為聖人。當年瓦茨拉夫一世從德國帶回了聖維特的遺物(聖維特的手臂),建此聖堂紀念他,即今天聖維特大教堂的前身。而之所以選中聖維特的遺骨,有一說是瓦茨拉夫故意選用名字像斯拉夫人的聖人,為了讓當地老百姓更多地皈依基督教,後來他真的如願以償。(可我怎麽覺得聖維特這個名字一點也不斯拉夫呢?應該是叫啥夫的才對呀,像他自己的名字。)

那瓦茨拉夫一世又是何許人也呢?他是公元10世紀時的波西米亞公爵,死後被尊稱為“國王瓦茨拉夫”並被封聖,成為捷克國家守護聖徒。他在政治鬥爭中被自己的弟弟博萊斯拉夫一世謀殺,因他生前致力於基督教推動波西米亞的傳播,因此被視為基督信仰的殉道者。瓦茨拉夫的陵墓就在聖維特大教堂內,他的聖骨則保存在瓦茨拉夫禮拜堂。每年的9月28日為捷克的聖瓦茨拉夫日,是國家法定節日。英國的聖誕歌曲“Good King Wenceslas"(好國王瓦茨拉夫)就是以他為主角。

再來科普一下為什麽捷克在古代被稱為波西米亞(Bohemia)-- 原來這個名字源於公元前就在此居住的凱爾特人(Boii)的音譯。後來,波西米亞地區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統治,最終成為捷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名字也被就沿用下來,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獨立,才改國名為“捷克”,因為捷克人屬於西斯拉夫人種族,他們認為“波西米亞”帶有日耳曼統治下被奴役的殖民標記,所以這個名字被棄用。

很可惜,這次參觀,大教堂內部在裝修,灰天灰地,而且整個大堂都用繩子圈起來,遊客隻被允許排隊轉個圈,走馬觀花,不知所雲。不過裏麵的玫瑰窗還是蠻漂亮的,在灰塵中仍耀眼絢麗,記載了創世紀裏神創造天地,亞當和夏娃,以及諾亞方舟的情景。





聖維特教堂內部,高壇上的是三位聖者,其中之一應該就是就是聖瓦茨拉夫一世



鋸齒形拱頂是這個教堂的特色。



教堂內部幾乎每個角落都布滿了玫瑰窗, 壁畫,雕塑和裝飾。





這幅壁畫記述的是施洗約翰在約旦河給耶穌施洗的經典場麵,當時天開了,有鴿子從天上降下,神的話傳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



這幅畫則描繪了耶穌複活的場景。畫中耶穌從墳墓中升起,周圍有士兵和天使,有的驚嚇,俯伏敬拜,展現了聖經中這一最大的神跡。



這幅位於下方的長幅畫則描繪的是最後審判和耶穌得勝的場景。耶穌被置於中心,周圍是眾聖徒和天使,象征著耶穌的神聖權威。



這張展板介紹的是捷克建築師卡米爾.希爾伯特(Kamil Hilbert)(1869-1933)與他主持修建聖維特大教堂的貢獻。右下角的插圖是他設計的瓦茨拉夫聖骨箱頂部裝飾圖,用於裝飾聖瓦茨拉夫禮拜堂內部那口棺木頂部的寶石雕飾。可惜,因為在修繕,禮拜堂也關閉了。



這位身著文藝複興時期盔甲的貴族男子,手握頭盔,如騎士一般站得筆挺,正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波西米亞國王,哈布斯堡家族成員(1552-1612),他的胸前有十字標記,是象征”金羊毛騎士團“的標誌,常見於哈布斯堡王室成員,左下角則是哈布斯堡王室盾徽。他在位期間,將宮廷從維也納簽到布拉格,使其成為中歐科學、藝術和魔法研究的中心,當時開普勒、布魯諾等人都曾在他宮庭工作,藝術、煉金術和天文學蓬勃發展。



從聖維特教堂出來,我們去了旁邊的老皇宮(Old Royal Palace),它外觀平平,建於12世紀,卻是布拉格城堡中最古老和最具曆史意義的建築之一,它曾是波西米亞國王的 主要宮殿,也是“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1618 年)的發生地。

網絡截圖



進門就是弗拉迪斯拉夫大廳(Vladislav Hall),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哥特式宮廷大廳,古時用作國王登基典禮,騎士比武、節慶舞會、甚至是馬術表演的場地。現在的總統就職典禮也在此舉行。可惜四圍都用繩子攔住,不得入內參觀。

網絡截圖



老皇宮最有名的就是二樓的議會廳(Diet Hall)和國王會議室了。通過一條寬大的騎馬樓梯,上到二樓(騎士可以騎馬上樓進入大廳),就是議會廳了,舊時,波西米亞貴族議會(The Bohemian Estates)就在此舉行會議。



這就是第二次拋窗事件的發生地點。當時(1618年)波西米亞王國由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但波西米亞貴族大多是新教徒,屬於胡思派後裔或路德宗。哈布斯堡王朝違背了1598年頒發的“宗教寬容令”,關閉新教教堂,並拒絕與新教貴族溝通。於是,新教貴族突襲了會議室,與兩位哈布斯堡代表對峙,並當場將他們和一名書記員從窗口扔下。窗戶距離地麵約有20米,三人卻奇跡般存活,據說是因為掉落在糞堆或垃圾堆上,也有人說是聖母瑪麗亞保佑。這一事件的後果是波西米亞貴族宣布廢黜哈布斯堡統治,引發天主教與新教國家的全麵戰爭(三十年戰爭)。



在這之前,還有第一次拋窗事件,那是發生在 1419年7月30日的布拉格。胡思信徒們在一次示威中衝入新市政廳,將7名代表和市長扔出窗外,由此引發了持續15年的胡思戰爭。(胡思紀念碑,我們在“布拉格: 老城廣場流水帳  網紅書塔奇幻景”一文中介紹過)

接下來我們按照票子上的指示,參觀下一個景點: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Basilica)(III), 粉白的牆麵,外觀矚目 ,由波西米亞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創建於920年,973年增建了本篤會的聖喬治修女院。是本篤會的傳教中心。女主還為皇帝加冕,可見地位之重。如今這裏經常作為展覽和音樂會場地開放給公眾。



教堂內部采用厚重的石牆,小窗和圓拱,古樸沉穩。教堂內安放了多位波西米亞王室成員的石棺。最著名的就是聖盧德米拉(St Ludmila)石棺,她是波西米亞最早的基督徒之一,也是波西米亞的守護聖人,聖瓦茨拉夫一世的祖母。她在921年被謀殺,後來被其孫瓦茨拉夫追封為聖人。



右邊那座大的有頂蓋的石棺就是她。



這是她的石雕。



走出陰暗沉悶的教堂,來到灑滿陽光的黃金巷(Golden Lane),心情不由也放鬆許多。黃金巷裏人頭攢動,簡陋低矮,酷似貧民區棚戶房的建築與身著現代服裝的遊客放在一起,感覺有點滑稽。“滑稽”,正是我用來形容黃金巷的詞。黃金巷,可是和黃金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原來是城堡守衛者、仆人、金匠等人居住的地方,小巷的名稱也來源於第15號小屋曾經居住的金匠。這條巷子如今是一條商業街,是紀念品,手工藝品等小商鋪的聚集地,也是城堡遊覽商業化的一個展示吧。



這是卡夫卡1916-1917年居住的22號小屋,現在賣書和紀念品。

關於卡夫卡,我們在前幾天的遊記“布拉格: 查理橋頭祈福祉 伏河美景歎為止”中介紹過。





很多房間可以入內參觀,看見16世紀時人們是這樣生活的,感覺就一個詞“憋屈”。上兩張照片你們感受一下。







城堡的皇家花園是免費參觀的。我們兩個沒有方向感的女人,瞎摸瞎撞,走了許多冤枉路,才找到。原來就在聖維特教堂的反麵。拍照挺好的。



我們從正門馬蒂亞斯門(Matthias Gate)出了城堡。其標誌性象征就是門上的巴洛克式裝飾和兩側的巨人雕像(代表戰鬥場景,力量和保護),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在1614年下令建造。這裏每天中午12點有衛兵換崗儀式,我們那時還在聖維特教堂門口排隊呢。



這是我們的下山路線 (網絡截圖)



經過星巴克



一路上從高處俯瞰布拉格參差的紅瓦屋頂,藍天映襯下,錯落有致。





半山腰的地方,是個小廣場,我們坐下來小憩。廣場中心矗立的雕塑是聖母瑪利亞柱,也稱為瘟疫柱,建於17世紀,以紀念黑死病後的幸存者。



走走逛逛,途中經過安靜的使館區,就來到靠近河邊的列儂牆(Lennon Wall)。這麵牆雖然名字源自披頭士成員約翰.列儂(John Lennon),但它的意義遠不止音樂,它是一麵承載了言論自由、反抗壓迫與青年理想主義的象征之牆。這堵牆起始於1980年12月8日列儂被槍殺後不久,捷克的年輕人在這麵普通的牆上塗上了他的頭像、歌詞和和平標誌,以及自由口號。這在當時共產黨統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政治抗議味道。後來,當局一次次塗掉塗鴉,人們又一次次重新畫上去,牆上的圖像和文字不斷更新,不斷消失,又不斷重生,無論你來自哪裏,隻要有自由的想法和衝動,就可以寫上去,畫上去 --從列儂肖像,和平鴿到反戰標語與塗鴉詩句,這裏有壓不住的人民聲音。它就像一張鮮活的麵孔,每天都在變,值得你駐足片刻,靜靜看一看這麵會說話的牆,它也一定會引起你心中的共鳴。









我們的晚飯是在一家叫“Memory”的日餐館吃的,他們也有越南Pho麵,不過和美國的Pho麵味道完全不一樣。但是sushi很好吃。



吃完飯,沿著夕陽中的伏爾塔瓦河慢慢走回去,完美的一天。



說實話,今天的古堡遊,感觀平平,但下午一路下山遠眺布拉格,列儂牆,晚餐,和閨蜜邊走邊逛的經曆,現在回想起來,特別甜蜜。就像以前讀大學時,每周五下課,我喜歡和我的好朋友一路走回家,從虹口的上外經四川路,河南路,一路走回南市,一路有說不完的閑話,吃不完的零食,看不完的景,現在回想起來,讀書的事全忘了,隻有這些片段深留腦海。愛走路的我,可能就是那時練就的本事吧!所以在我看,旅行的樂趣看景打卡固然重要,但一路的所遇最精彩,這也是我不願跟旅行團的一個理由吧!好了,扯遠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