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退休了,我家的就業率將驟然跌到零。這種變化在統計學上堪稱“斷崖式下跌”,要是放在股市裏,早就觸發熔斷、拉閘停牌。家庭從“滿就業”瞬間進入“零就業”,意味著再也沒有人早起打卡、加班熬夜。鬧鍾退役、績效考核作廢,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醒的早晨和悠閑的午後。
放眼大家族,我們大家裏就業率大約隻有16%。兩個人養13個人。絕大多數人不是已經退休,就是在學校。家族經濟的支柱早就不靠工資,而是靠養老金、股息、房租這些“被動收入”。聽起來好像危機四伏,其實隻是社會趨勢的一個縮影。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六十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占比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1.9億,占比13.5%。勞動年齡人口在“十四五”期間預計淨減少3500萬。換句話說,像我家這樣“零就業”的家庭,未來會越來越多。
有趣的是,就業率清零,並不意味著貢獻清零。恰恰相反,在當下這種“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經濟環境裏,有時候不工作比工作貢獻還要大。為什麽?因為我們退出崗位,讓年輕人有了更多就業機會;而我們轉向專門消費,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崗位。孩子正在大學埋頭刷夜,另一個正準備去商學院,學費高得像家庭財政赤字,但這筆支出本身就支撐了教授、助教、行政和一整個教育產業鏈。日常生活裏,我們一家一年餐飲、旅遊、醫療、娛樂等消費大約80萬元(學費不算)。按照社科院的估算,每100萬元消費能直接帶動10~15個服務業崗位,那我們一家相當於每年養活至少十個“打工人”。養老金用來旅遊,是導遊和司機的生計;周末去餐館,是廚師和服務員的收入;日常看病買藥,是醫生和藥劑師的工作機會。我們不工作,卻讓更多人有工作。
這不是孤立現象,而是全球趨勢。美國65歲以上人口將在2030年占到20%,2022年老年人消費支出超過1.4萬億美元,占全國消費近五分之一。日本的“銀發經濟”市場規模超過100萬億日元,相當於再造一個韓國GDP。歐洲老齡化國家裏,老人對醫療、旅遊和休閑的消費,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表麵上,老人退出了崗位,降低了就業率,但他們用錢包撐起了另一批崗位。
所以,當別人說我家就業率從100%掉到0%,是不是社會負擔?我完全可以回答:錯了,我們不工作比工作還要有貢獻。在一個工廠產能過剩、AI自動寫稿畫畫、年輕人加班到吐槽的時代,社會缺的不是生產,而是需求。多一個工人可能隻是多一批庫存,但多一個消費者,就能立刻轉化成別人的收入和崗位。我提前退休也是給後麵一串年輕人上進的機會。
這樣看來,我家的零就業率不是危機,而是一場小小的社會實驗。我們退出崗位,讓年輕人上台;我們主攻消費,間接製造就業。表麵是“零就業家庭”,實則貢獻了一個“就業乘數效應”。哪天統計局要是在就業率旁邊加一欄“消費拉動就業指數”,我相信我們家的數字一定漂亮得驚人。
所以,別再說退休是吃閑飯。等我下次在陽台上喝咖啡時,如果有人質疑,我就把這份算賬甩給他:我這一杯咖啡,可能比你今天開會八小時,創造的就業機會還要多。
拉後腿了-我家就業率跌到0%
板磚引玉 (2025-09-20 01:09:21) 評論 (3)明年我退休了,我家的就業率將驟然跌到零。這種變化在統計學上堪稱“斷崖式下跌”,要是放在股市裏,早就觸發熔斷、拉閘停牌。家庭從“滿就業”瞬間進入“零就業”,意味著再也沒有人早起打卡、加班熬夜。鬧鍾退役、績效考核作廢,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醒的早晨和悠閑的午後。
放眼大家族,我們大家裏就業率大約隻有16%。兩個人養13個人。絕大多數人不是已經退休,就是在學校。家族經濟的支柱早就不靠工資,而是靠養老金、股息、房租這些“被動收入”。聽起來好像危機四伏,其實隻是社會趨勢的一個縮影。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六十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占比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1.9億,占比13.5%。勞動年齡人口在“十四五”期間預計淨減少3500萬。換句話說,像我家這樣“零就業”的家庭,未來會越來越多。
有趣的是,就業率清零,並不意味著貢獻清零。恰恰相反,在當下這種“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經濟環境裏,有時候不工作比工作貢獻還要大。為什麽?因為我們退出崗位,讓年輕人有了更多就業機會;而我們轉向專門消費,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崗位。孩子正在大學埋頭刷夜,另一個正準備去商學院,學費高得像家庭財政赤字,但這筆支出本身就支撐了教授、助教、行政和一整個教育產業鏈。日常生活裏,我們一家一年餐飲、旅遊、醫療、娛樂等消費大約80萬元(學費不算)。按照社科院的估算,每100萬元消費能直接帶動10~15個服務業崗位,那我們一家相當於每年養活至少十個“打工人”。養老金用來旅遊,是導遊和司機的生計;周末去餐館,是廚師和服務員的收入;日常看病買藥,是醫生和藥劑師的工作機會。我們不工作,卻讓更多人有工作。
這不是孤立現象,而是全球趨勢。美國65歲以上人口將在2030年占到20%,2022年老年人消費支出超過1.4萬億美元,占全國消費近五分之一。日本的“銀發經濟”市場規模超過100萬億日元,相當於再造一個韓國GDP。歐洲老齡化國家裏,老人對醫療、旅遊和休閑的消費,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表麵上,老人退出了崗位,降低了就業率,但他們用錢包撐起了另一批崗位。
所以,當別人說我家就業率從100%掉到0%,是不是社會負擔?我完全可以回答:錯了,我們不工作比工作還要有貢獻。在一個工廠產能過剩、AI自動寫稿畫畫、年輕人加班到吐槽的時代,社會缺的不是生產,而是需求。多一個工人可能隻是多一批庫存,但多一個消費者,就能立刻轉化成別人的收入和崗位。我提前退休也是給後麵一串年輕人上進的機會。
這樣看來,我家的零就業率不是危機,而是一場小小的社會實驗。我們退出崗位,讓年輕人上台;我們主攻消費,間接製造就業。表麵是“零就業家庭”,實則貢獻了一個“就業乘數效應”。哪天統計局要是在就業率旁邊加一欄“消費拉動就業指數”,我相信我們家的數字一定漂亮得驚人。
所以,別再說退休是吃閑飯。等我下次在陽台上喝咖啡時,如果有人質疑,我就把這份算賬甩給他:我這一杯咖啡,可能比你今天開會八小時,創造的就業機會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