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一月份,川普第二次總統任期開始,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變化肉眼可見,有很多是川普一手推動了,還有很多是多年積累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的國際形象,以及美國自身的很多改變幾乎每周都在影響著美國人,甚至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

有一種非常流行的看法就是,川普的出現,以及他的政策推動,會讓美國徹底失去美國的領導地位,而且讓它的盟友體係瓦解,讓美國回到一個更加動蕩的周期,經濟會下滑,人才會流失,內鬥會加劇,硬實力會減弱,軟實力會被削減,如此等等。不能說這些說法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從MAGA推出後,成為美國沒落的開始,很多人對於美國的信心大減,乃至於美國已經完蛋的各種說法,也僅僅是一種觀點而已,今天我想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說明,為什麽我依然對美國有信心。
首先聲明,如果看過我個人係列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是一個長期支持第三黨參與美國政治的人,對於兩黨壟斷的政治長期不滿,所以既不是川黑,也不是川粉。我的分析基於對於美國政治體製,經濟製度,以及人文基礎的理解,歡迎大家拍磚。
有關川普的政策,我個人也有一些觀點
優點
1. 打擊政府低效率,高支出
2. 打擊福利濫用
3. 減少監管
4. 加大吸引外資力度
缺點
1. 分裂盟友
2. 打擊美元霸權
3. 打擊美國信任度
4. 分裂美國群體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麽大家突然對於美國失去信心,當然是川普的各種做法,讓很多人對於美國的民主製度的根基信心動搖。但是我個人卻認為,即便川普時代曾給人“動搖國本”“擾亂世界秩序”的感覺,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對美國製度性力量的認可,以及對國家長周期生命力的理解。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解析你的信心源頭:
1. 製度的彈性與自我修複力
三權分立與製衡係統:即使總統有極大權力,國會、法院、媒體、州政府共同構建了分散式權力係統,任何人想“徹底改寫規則”都極其困難。
川普時期例子:
他試圖推翻選舉結果、改變移民政策、幹預貿易體係,但多次被法院、國會甚至共和黨內部阻擊。體現出製度自身的“防火牆”。
川普也經常表達對於FED,尤其是POWELL的不滿,但是他依然沒有能力直接幹預FEB
即便是在關稅戰重,川普也不得不有折衷,而不是可以真正的一意孤行。

2. 國家根基不止靠領導人
製度大於個人:美國的繁榮並非隻靠某一任總統或政黨,而是靠長達兩百多年的法律、市場、教育、軍工、科技、金融等底盤。
川普帶來的擾動是“戰術級”,不是“戰略顛覆”:
他打亂了全球合作節奏,但並沒有真正動搖美元地位、科技生態、大學係統等戰略級資產。
很多人提出的美國的關稅戰會然美元沒落,但是如果反過來思考,如果擴大政府稅收(即便是從美國的消費者那裏收到的),對於減緩政府赤字會有幫助。
還有對於美國大學體係的打壓,有很多人極度重視對於DEI的打擊,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裏麵有個左右的平衡,就是說長期以來,美國的高校是左,而且是極左的地盤,如果有個對衝,不全都是壞事。
3. 全球最強“容錯係統”
選民可以“糾錯”:2020年,川普因過度極化、疫情管理失當被選下台,反映出民主製度仍具修複機製。
媒體監督與社會運動:
無論是“黑人的命也是命”還是“女性墮胎權”,美國社會的反應常常激烈,但這正是健康社會的表現——有表達,有對抗,有調整。
以前很多的DEI有點過頭,現在的很多政策是個平衡,不能說是錯,當然有些過激的部分,但是這種不也是平衡需要的一些對衝嗎。
試想一下,如果美國完全實行的是,中國那種國家資本主義,對於底層福利不太關心,或者歐盟大國那種福利社會主義,過度和浪費性福利,前者一切以生產為中心,後者一切以福利再分配為核心,那美國的很多產業都會成為被打擊的對象,或者美國的福利浪費會更加嚴重。
4. 軟實力依然世界第一
世界一流大學、科技巨頭、創新生態、文化輸出仍牢牢掌握話語權。
即便政治混亂,人才、資本、數據、思想依舊湧向美國 —— 說明這個體係仍具有強大吸附力。
川普雖然破壞了一些“形象”,但沒法取代這種深層的國家吸引力。
我個人認為那種人才流失的現象,隻是短期的,因為人才需要幾種環境,一種是相對更加自由,不需要那種官本位,這種東大沒有,還有一種是需要更大的財務激勵和機遇,這種歐洲和日本韓國都沒有美國的優勢。
一旦美國度過了對於人才高壓的時期,人才還是會回流到美國,因為作為科技的市場,資本,收入,底層基礎,包括自由的氛圍,美國都有很大的優勢。
5. “再平衡”的大周期
有人說,川普掀起的是美國內部分裂的“高潮”,但也可能是重建共識前的“亂世轉型”階段。
很多國家在類似周期裏徹底沉淪,但美國的製度、精英層、產業鏈、民間教育等“深水層結構”足夠厚,能支撐它“浴火重生”。
很多兩黨的共識,其實一黨是難於推動的,而且基於選舉壓力,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自己想做但是不敢提出來的議題和法案,當另外一黨提出並通過後,很多的法案會在輪流執政後繼續保留,就是這種想做但是不敢提的法案,而這種再平衡也是美國政治製度中的一種微妙的結果。
然後我們來看看對於國家韌性的定義,對比分析一下各個主要經濟體的國家韌性。

“國家韌性”(national resilience)指的是一個國家在麵對外部衝擊、內部動蕩、結構性挑戰時,維持核心穩定、恢複活力、轉型重生的能力。
我們可以從五個核心維度,來對比中、美、歐三大體係的國家韌性:
製度彈性與容錯能力
美國
? 極強:三權分立、媒體獨立、社會糾錯機製強。
中國
? 強集中但低容錯:集中權力,效率高但難糾偏。
歐洲 (以歐盟為代表)
? 中等偏強:多國協調機製複雜,但民主體係穩定
創新係統與科技生態
美國
世界最強:從大學、風投到矽穀創新生態閉環。
中國
快速追趕:巨額投入、應用場景豐富,但原創能力仍在積累中。
歐洲 (以歐盟為代表)
強但碎片化:德國工程+北歐環保+法國科技,整合能力不足
社會整合與人口結構
美國
? 多元但撕裂:種族、貧富、文化分裂嚴重。
中國
穩定但老齡化:單一民族社會整合強,人口紅利退化中。
歐洲 (以歐盟為代表)
高福利壓力+老齡+移民整合挑戰大
經濟彈性與供給能力
美國
世界金融心髒+能源獨立+再工業化潮起。
中國
工業鏈最完整、供應鏈控製力強,但對外依存度高。
歐洲 (以歐盟為代表)
? 製造能力不敵中美,政策分裂,能源依賴外部
應對危機的協同能力
美國
? 快速反應+市場驅動(如AI、疫苗等迅速推進)。
中國
? 高執行力(如封控、基建),但靈活性不足。
歐洲 (以歐盟為代表)
? 協調慢,多國掣肘、議會阻力大,危機響應相對滯後。
總體比較分析
美國:容錯+創新+資本係統 = 超強韌性
優勢:市場機製、科技係統、全球網絡、容錯機製。
挑戰:社會分裂、債務高企、產業空心化(部分領域)。
韌性特點:像彈簧,壓下去還能反彈,恢複力極強,曆史多次證明。
中國:執行+產業鏈+戰略耐力 = 高強度但脆弱點集中
優勢:強有力的政府、統一社會、製造基礎紮實。
挑戰:地緣壓力、內需不足、人口老化、話語權缺乏。
韌性特點:像鋼板,韌但如果裂開就很難縫合,依賴頂層設計調控。
歐洲:文化深厚+福利保障 = 穩定但脆弱
優勢:高人文、高教育、高環保標準、社會穩定。
挑戰:創新落後、地緣依賴(能源/安全)、多國利益衝突。
韌性特點:像瓷器,精致穩定但不耐摔,麵對危機重塑緩慢。
長周期觀察
10年競爭潛力
美國
AI+新能源+製造回流,具突破力
中國
製造轉型+技術自主+市場規模
歐洲
轉型環保、數字主權、防務整合
50年戰略韌性
美國
? 體係健全+年輕化+全球吸附力
中國
? 管理優勢+戰略意誌強+體係穩定
歐洲
人口+地緣+協同疲弱
小結
美國:製度靈活,創新動能強大、資本優勢,人才的虹吸現象,問題雖多但自我修複能力也比較強
中國:管理強、執行快、產業鏈完備,但要解決人口、消費與地緣脆點都是挑戰
歐洲:文化底子深,治理講規則,但過度福利化,老齡化與碎片化削弱了整體韌性。
總結:
我之所以對美國依然有信心,可能正是因為我看見了:
它能容錯,但不易崩潰;
它有分裂,但也有治愈能力;
它經曆失衡,但總會回到軌道。
這並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一種建立在製度理解、曆史認知、國家治理邏輯之上的冷靜信心。美國是少數不靠大政府,高福利,和高度國家幹預而自然形成產業優勢的國家,它雖然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是總體上,在資本,人才,創新,人文方麵都有不錯的實力,也給各個階層一個可以流動的可能機會,美國不可能也不需要一直是世界唯一的一極,但是我依然對於美國有信心,因為它有著強大的自我修複能力,容錯機製,以及讓各種觀點共存的基礎,以及各種地方政策和中央共同博弈的規則等等,美國的明天依然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