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世界——最後的愛斯基摩人(1)

打印 (被閱讀 次)

百年時間對一個家庭來說已反複更替了幾代人,許多上一輩的事情都已淡忘。但百年前的世界發生了什麽,相信很多人都能夠曆曆在目。因為1918年,確實是人類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

西班牙流感爆發,據估計2年內導致大約5000萬到1億人口死亡。這個傳染病大爆發也間接終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幾乎所有參戰國都受流感的影響,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行而失去了戰鬥力;隨著歐洲老牌強國的衰落,東歐的一些民族國家紛紛獨立,比如立陶宛、愛沙尼亞、白俄羅斯等等;最後一個穆斯林帝國——奧斯曼帝國開始大量失去對國土的統治能力,於5年後分裂形成單一民族國家(今土耳其)。穆斯林文明開始謝幕,歐洲政權逐漸形成了現今世界的格局;同年,日本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國民政府的聯係,簽訂了"中日聯防條約"。

在上麵輝煌的時代的同時,愛斯基摩人仍然靜悄悄生活在世界的邊緣,維持著千百年不變的傳統生活。誰又能想到,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匆匆結束,勇敢的探險家們開始帶回了大量極地地理、氣候、資源和生態資料,愛斯基摩人獨特的生存方式開始廣為所知;誰又能想到,隨著極地大開發,愛斯基摩人在短短幾十年見就徹底告別了原始生活,20世紀20年代之前的探險故事就成了如今人們了解愛斯基摩人傳統文化的絕唱。

實際上愛斯基摩人是歐洲人最早接觸到的美洲土著。斯堪的那維亞的挪威人(維京人)很可能在公元11世紀之前就見到過他們。據推測是1005年的記載中,挪威人在今加拿大拉布拉多島南岸(推測的地點)發現了三艘獨木舟,共9個人。不知是出於什麽原因,挪威人殺死了其中的8人,留下了一個當作俘虜(注1)。準確的說,當時挪威人殺死的很有可能並非愛斯基摩人。第一,現代愛斯基摩人的先祖 - Thule 圖勒人在公元10世紀初才開始從阿拉斯加地區沿北冰洋沿岸向東發展,逐步消滅或者驅逐原住民Dorset多爾塞特人(注2)。他們來到加拿大東岸已經是12世紀以後的事了;第二,盡管不同曆史學家對民族歸屬爭論不休,但一直居住在拉布拉多島的民族一直被稱為貝奧圖克人(可參見我以前的文章《Shanawdithit (Nancy April) - 最後一個貝奧圖克人》和《Demasduit (Mary March) - 最後一個貝奧圖克人》)。下麵的圖表(取自維基百科)也將支持上述的觀點。

 
公元900年至1500年間北極地區各種文化消長對比,綠色的是多爾塞特文化,藍色的是圖勒文化,紅色是挪威人。

注1:目前有確切的考古證據表明挪威人曾於公元10世紀大規模移民到格陵蘭島(據估計移民人口有5000-6000左右,這與當時的歐洲人口基數相比是一個較大的數字)。並且他們也曾在今加拿大拉布拉多島北端的L’Anse Aux Meadows建立永久居住點

 

注2:愛斯基摩人的傳說中將多爾塞特人描述為身材高大、體格強壯的巨人(愛斯基摩人普遍身材矮小、敦實。相對來說其他民族的普通人可被稱為巨人)。但多爾塞特人不會使用弓箭,隻會用長短矛狩獵,故很容易被掌握弓箭技能的圖勒人擊敗。

上述1005年的記載始於維京人的傳說,可信度有待商榷。目前公認歐洲與北美接觸的正式的記載於一部產生於13世紀、作者不詳的挪威曆史著作《Historia Norwegiæ》。下麵這段文字被認為是描述當時的北美土著人。

 
在格林蘭之外更遠的北方,我們的獵人遇到了矮人,他們稱之為Skrælings(注3)。 這些生物被武器打傷之後,它們的傷口會變白但不會流血。即使是致命傷,它們的血液也幾乎不會流出來。它們完全沒有鐵製工具,用將海象牙做箭頭,用鋒利的石頭當作刀具。(注4)

注3:Skrælings在挪威語境中指野蠻人。

注4:挪威人的鐵製品很大可能性是來自於從歐洲大陸帶來的沼澤鐵,當時的格陵蘭島並不存在鐵礦。

不難解釋挪威人的記錄中將其接觸的北美土著描繪成為野蠻人和怪物。從公元12世紀到14世紀,圖勒人向北向東將多塞特人趕出原本的生存領土,最後在格陵蘭島北部地區遭遇了已經在此定居過百年的挪威人。為了爭奪生存空間,雙方發生了大量的衝突。留存至今的維京人幸存者回憶中不時會出現入侵者屠殺維京定居者的描述。

雖然維京人是第一批接觸美洲大陸土著的歐洲人,並且當時他們憑借航海技術有可能已經探索過北美的加拿大沿海地區,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那是一塊新的廣闊的大陸,所以現在我們仍然把發現新大陸的榮譽賦予哥倫布。


隨著公元15世紀維京人在北美大陸定居點崩潰(注5)圖勒人在北美的極地地區的最後一個競爭對手也就消失了。到1650-1850的小冰川時期,圖勒人民族分裂,一部分圖勒人南下,留下的成為了後來愛斯基摩人的先祖。

注5:相關崩潰原因的分析和推測有很多種說法,筆者比較中意Jared Diamond在《Collapse:How Socirties Choose To Fall Or Succeed》一書中的看法。

18世紀愛斯基摩人再次與白人大規模接觸前,其人口數量的估計為10萬人左右(當然這是一個很粗略的估值)。同美洲的其他原住民的遭遇一樣,愛斯基摩人沒有對舊大陸傳染病的抵抗力。愛斯基摩人成批成批死於麻疹、天花等等疾病。直到18世紀末,人口才慢慢恢複到4萬5千左右。原因有三:其一,通過與白人的皮毛貿易,愛斯基摩人開始使用鐵器工具。生產力的提高允許養活更多的人口;其二,小冰期逐漸結束,北極地區開始轉暖,食物資源更為豐富;其三,活下來的愛斯基摩人開始具備對傳染病的初步抵抗力。


愛斯基摩人擁有絕無僅有令人驚訝的一個能力。他們能夠以最少的人口,占據最廣大的地域,同時還能夠保持文化傳統的一致性。憑借數萬人口;西起阿拉斯加,東至格陵蘭島,另外還包括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部分,基本上半個北極圈的土地麵積(注6)。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在這樣大麵積的地理分布基礎上,無論是相貌、語言、生活文化,還能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相貌上,他們都普遍擁有一副短小但敦實的身體,頭較大但臉較小,典型的蒙古臉配上眯眯眼,與南部地區生活的北美印第安人相貌截然不同。他們的方言,除了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部分地區有特殊口音之外,其他的愛斯基摩人都基本能夠不用翻譯直接交流。你很難想象到不借助現代化的通訊與交通工具,一位愛斯基摩人在阿拉斯加營地創作的一首好聽的歌曲或者是好笑的笑話,一年或者多一點的時間後,你會在4000多公裏之外的格陵蘭島的聚會上聽到。他們自我介紹是因紐特,在本族語言的意思是"人"。愛斯基摩人這個名字來自於1611年的一位耶穌會教士,他詢問居住在北邊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稱自己的鄰居是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注6:愛斯基摩人的先祖曾生活於今西伯利亞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如今這裏的人口統計中還有大約1500人歸屬於愛斯基摩人。這個論述要歸結於這個地區大量出土的被歸類於圖勒文化的考古成果。它顯示出圖勒人由西伯利亞東部遷徙至阿拉斯加的過程,但是遷徙原因我們至今還在推敲當中。

作者保留版權

滄浪一羽 發表評論於
加國的因紐特人不知是否愛斯基摩人?麵部特征相似。隨博學習北美數量最多的先民曆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