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的毒性
是藥三分毒, 這句話沒錯。事實上,不僅是藥物,所有的食物,營養品都是有毒的,關鍵是量。舉個例子,咖啡因有毒,最低的有記載的中毒量是50 毫克每公斤體重 ,最低的致命計量是400毫克每公斤體重。對一個70公斤的成人來說,至少一次攝入3500毫克才有可能出現中毒症狀,攝入28000毫克才有生命危險。普通人一天喝咖啡或茶,很難攝入超過1000毫克咖啡因的量。況且人體能夠較快地代謝或排泄掉咖啡因,所以咖啡因不會因長期飲用而在體內累積。因此,一般我們不認為咖啡因有毒。當然,孩子例外。嬰幼兒肝髒排毒功能沒發育完全,咖啡因可能在體內積存很長時間。
再回過頭來說藥物的毒性。藥物當然都有毒性,但大多數藥物的劑量遠低於它們產生毒副作用所需的劑量(抗癌藥物例外,下麵會講到)。這就是所謂的藥物的安全窗口。現代新(西)藥的開發在這方麵做了很大的努力,尤其在慢性病用藥方麵。這也是製藥行業在遭受了慘痛的教訓之後(Vioxx,Lipobay)邁出的正確的一步。
有毒的藥物能不能用
答案很明確:It depends。這取決於藥物的毒性的大小和它所針對的疾病的危險性。舉個例子,前一陣子討論的很熱的烏頭堿。 烏頭堿有很強的毒性,致命的劑量很低。能不能用?中醫在用,其實西醫也曾用過。在治療神經痛上,烏頭堿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80年代,德國的藥物風險評估機構就指出,用烏頭堿做藥,風險太大,得到的效果又不足於讓我們去冒這個風險。況且治療神經痛有其他更有效更安全的藥,所以不推薦使用。
但是,如果一個致命的病,比如說存活率很底的癌症,人們就更傾向於容忍毒性較大的藥物。但即便是在癌症治療上,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開始不僅僅關心藥物的療效,而是更注重生活質量的改善。藥物研發企業也正在朝這個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