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與商業願景
-
Builder.ai(前稱 Engineeer.ai)成立於 2016 年,由創始人 Sachin Dev Duggal 發起,主營“低代碼/無代碼”的應用開發服務。公司自稱其平台可讓普通用戶像點披薩一樣“輕鬆構建應用”,並吸引了 Microsoft和 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 等重量級投資者,曾獲最高達 15 億美元的估值。Cinco Días+15Wikipedia+15DEV Community+15
-
起初被推廣為將 AI 技術與“Natasha”虛擬助手結合,自動化完成應用開發流程。但內部揭露其運作方式並不靠 AI,而依賴大量人工開發的“煙霧彈”式誤導。Beam AI+1
起伏曆程與融資背景
-
2016–2018 年:平台上線並迅速吸睛,承諾自己能縮短從需求到產品的構建時間;收獲首輪融資約 2950 萬美元。Beam AI
-
2019 年:媒體揭露多數工作仍由人力完成,而非 AI 自動,董事內部爆料、前高管控訴浮誇營銷與人事糾紛顯現端倪。Beam AIWikipedia
-
2021–2023 年:融資迅速,2023 年僅一輪 D 融就募得 2.5 億美元,估值高達 13–15 億美元,並宣布與 Microsoft Azure 展開戰略合作。Beam AIWikipedia
-
2024–2025 年:資金鏈驟緊,債務激增,財務報表被指大幅誇大收入(發布的 2024 年營收由 55?M 美元被吹至 220?M 美元),最終宣告破產。Medium
崩塌內幕:AI 終究是假象
-
大眾原以為“Natasha”是真實 AI 助手,但媒體調查與前員工爆料揭示,所謂的 AI 過程實際上由印度人力團隊執行,套路被批為“AI 洗白”與“Mechanical Turk”,隻是“包裝”的營銷。DEV Community+1
-
公司運營方式頗有爭議:高燒現金(每季度燒掉約 4000 萬美元)、欠 AWS 和 Azure 等服務商數千萬美元賬款,在運營質量與財務預期之間猛烈脫節。MediumFinancial TimesMoneyWeek
-
有報道指出 Builder.ai 並非完全“假 AI”,也並非雇傭 700 名開發者純“演戲”,但問題核心仍在於誇大技術實力、掩蓋真實開發成本與來源。Financial Times+14The Pragmatic Engineer+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