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關稅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製造業回流美國”再次成為政治口號。川普更是多次點名:蘋果應該把生產線搬回美國。
聽起來很燃,但現實是:蘋果真要全麵遷回美國,不是偉大回歸,可能是直接“回歸地麵”。
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來拆解三大致命問題。
一、美國沒那麽多工人,也沒那麽多願幹活的人
在中國,富士康招十萬人開一條iPhone生產線很常見。而美國呢?製造業工人不僅數量少,平均年齡還偏高,年輕人更傾向於互聯網、金融、自由職業,不願意進廠打螺絲。
流水線工作單調枯燥、高強度、加班多,對美國本地人吸引力太低。蘋果那種對精度、產能要求極高的高端組裝工藝,在美國根本招不到足夠勞動力。
更別提語言、文化、培訓周期……這不僅是產能問題,簡直是社會結構問題。
二、工會才是“終極殺手”
美國製造業的一大特色就是——工會非常強勢。一旦蘋果設廠雇傭本地藍領,很快就會被納入工會管理。
後果包括但不限於:
解雇一個人要開三次會議;
要求漲工資、增加帶薪假、提高保險標準;
拒絕加班,甚至突發性罷工。
看看之前通用、福特、UPS這些大公司的罷工風波,動不動就是幾十億美元的損失。如果把iPhone主力產線搬回美國,一旦工會“按下暫停鍵”,全球供貨直接癱瘓。
說白了:你不是在建工廠,你是在建一個“不敢動的炸藥包”。
三、供應鏈根本不在美國,搬過去隻是“裸奔”
蘋果是一家係統集成公司,它的力量在於背後的產業鏈協調能力。從屏幕、芯片、攝像頭,到各種精密小零件,這些供應商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國大陸、台灣、韓國、日本。
這些地方不僅產業配套齊全,效率極高,而且有“工業文化”:今天設計、明天打樣、後天量產。
你把蘋果主產線搬回美國,等於讓整條亞洲產業鏈坐飛機來供貨——不僅貴,根本做不到。
即使強行本地化,也要重建大量基礎設施,十年起步,百億投資,良率還未必能達標。
那蘋果能做什麽?
蘋果不是不懂這些,它當然知道哪裏高效、哪裏劃算,所以采取了“象征性動作”:
把極少量Mac Pro搬回德州組裝;
和台積電合作在亞利桑那建晶圓廠(但其實是代工);
多一些“Made in USA”的宣傳素材,好交差、好防火。
本質上是:把“回美國”的姿態擺出來,但實際產能和供應鏈還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
回美國?是政治姿態,不是商業選擇
蘋果要生存,要利潤,要創新。而美國,不具備做iPhone的勞動力、環境、效率和成本優勢。
真讓蘋果全麵遷回美國製造,可能不是回流製造業,而是把蘋果自己“送走”了——成本暴漲,良率下降,節奏落後,市值縮水,創新遲緩……等不來製造業複興,先看到一家科技巨頭“被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