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l81K1b7DFRYlw2Mfl_R87w
"我們驚豔於《人生若如初見》裏,對於曆史細節的嚴謹與考究,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的細節與質感,美術團隊分別複原了北京與上海的市井之貌,既有象征著工業時代輪渡,亦有代表著王權紫禁城,成為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絕佳隱喻;高聳的鑄鐵煙囪旁,工匠仍在用桃木雕刻關公像;留洋歸來的工程師對著《周易》測算機床參數。這種荒誕感恰恰是當時麵臨社會變革之際中華大地的真實寫照。
"在服裝設計上,造型指導楊丹埋設了精妙的曆史密碼:滿族貴婦的“大拉翅”頭飾高度從光緒朝的30厘米縮減至宣統年的15厘米,江南女學生的“文明新裝”悄然收窄袖口——這些細節無聲訴說著變革的漸進性。
為了還原晚清真實的曆史風貌,劇組翻閱了3000份史料,複原600餘場景,定製超3200套服裝,從清朝官服到日本士官學校製服均嚴格參照曆史原型。例如,劇中鬆竹旅館的雕花窗欞、黃埔軍校訓練場等場景,均按故宮博物院圖紙1:1複刻,導演王偉說:“僅僅是清末的軍服,我們就查閱了幾百份奏折,發現了這些製服的演進過程,而在過往的很多電視劇中,這些細節大多是錯的,我們是希望給觀眾呈現出真實的曆史背景。”
"就這樣,在真實曆史事件框架下設定的半塑造虛構人物,將群像的集體特征集中在幾個角色身上,也就讓每個人物的個性鮮明,沒有造作感,仿佛活在真實曆史的肌理當中。"
“《人生若如初見》,既是對少時純粹理想的回望,亦是對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感慨。導演王偉說:他之所以沒有用“熟男”(更成熟的男演員),是因為他覺得故事講的變革是時代青年的選擇。這與片中演員的年齡相仿,而青年們如何選擇,足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這也對今天的觀眾提供了一種平視的視角,讓他們能夠有代入感,設身處地想想,如果自己身處其中,將如何抉擇。這也是這部劇可貴之處——去觸碰曆史的複雜,而不是給曆史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