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拉子不僅是文化名城,還是伊朗什葉派穆斯林重要的朝聖地之一,因為這裏有兩座地位顯赫的聖陵:燈王之墓和小燈王墓。大家知道,伊斯蘭教分為兩大派別:遜尼(Sunni)和什葉(Shia),世界上90%的穆斯林為遜尼派,什葉派是少數派,隻占10%。遜尼和什葉的主要分歧在於,四大哈裏發之後,誰是穆罕默德真正的繼承人。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之後,因為沒有男性子嗣,於是由他的四位弟子阿布·伯克爾,奧馬爾,奧斯曼和阿裏,先後出任政教合一的領袖,稱為四大哈裏發。到了公元661年,第四代哈裏發阿裏被政敵刺死,因為沒有指定接班人,便由阿裏的兒子哈桑繼任,但是不久哈桑就被迫讓位給勢力更大的政敵穆阿維葉。穆阿維葉死後,把哈裏發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葉齊德,葉齊德再傳給他的兒子,由此開創了倭馬亞王朝,原來“哈裏發輪流做”的選舉製變成了世襲製。支持阿裏的教眾,認為阿裏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女婿,他的後人是穆罕默德的嫡親血脈,才有資格繼承大統。阿裏一派在他的另一個兒子侯賽因的帶領下,起兵反叛,挑戰當權的倭馬亞王朝,但是終究勢單力孤,寡不敵眾,在公元680年10月10日卡爾巴拉戰役中,侯賽因和200餘名親隨,被葉齊德的6000大軍包圍,最後全部戰死。這一天後來被什葉派定為阿舒拉節,信徒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
侯賽因之死標誌著阿裏一支的什葉派和當朝的遜尼派之間的徹底決裂。與遜尼派的哈裏發相對應,什葉派的首領被稱為伊瑪目,第一任伊瑪目是阿裏,第二任哈桑,第三任侯賽因,一直傳了十二代,到第十二代伊瑪目穆罕默德·馬赫迪,更是從未露麵,最後不知所終,很多信徒相信他是所謂的救世主馬赫迪,有朝一日將會重返人間。其中前六代伊瑪目都被全體什葉派所承認,但是到了第七代的穆薩·卡齊姆(Musa al-Kadhim),有一部分反對派挑戰他的合法地位,認為他死去的兄長伊斯瑪儀的後人才是正宗,由此什葉派又分裂為伊斯瑪儀派(支持伊斯瑪儀的後人)和十二伊瑪目派(支持穆薩和他的後人),最後十二伊瑪目派占了主流。當今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地的什葉派穆斯林,主要都是十二伊瑪目派。
在倭馬亞朝,什葉派一直遭到遜尼派的統治者迫害,雙方的頻繁內鬥極大地削弱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終於在公元750年,被阿布·阿巴斯的軍隊推翻,倭馬亞家族幾乎被滅族,隻有一位王子逃到了伊比利亞,在科爾多瓦建立白衣大食。取代倭馬亞的阿巴斯帝國,將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兩河流域的巴格達,史稱黑衣大食。因為在推翻倭馬亞王朝的過程中得到什葉派的大力支持,阿巴斯帝國建國初期,特別是哈倫·拉施德(Harun al-Rashid,公元786至809年在位,《一千零一夜》故事裏經常出現的那位哈裏發)和馬蒙(al-Ma?mūn, 公元813至833年在位)兩任哈裏發在位期間,對什葉派非常倚重。馬蒙甚至將第八任伊瑪目阿裏·禮薩(Imam Reza)立為儲君,但是遭到遜尼派大臣的強烈反對。公元818年,禮薩在呼羅珊的馬什哈德暴斃,傳說是被馬蒙派人用藥酒毒死。後來在馬什哈德為禮薩修起了宏大壯麗的陵寢和清真寺,成為什葉派聖地之一。由於其它什葉派聖地都在伊拉克境內,兩伊戰爭後,伊朗什葉派朝聖者無法前往,馬什哈德就成了伊朗什葉派的第一聖地。
燈王之墓(Shah Cheragh),是什葉派伊斯蘭教第七任伊瑪目穆薩·卡齊姆的兩個兒子、第八任伊瑪目阿裏·禮薩的兩個兄弟艾哈邁德(Ahmed)和穆罕默德(Muhammad)的陵墓,全伊朗排名第三的什葉派聖地。據說在公元835年左右,這兩兄弟為了逃避阿巴斯王朝哈裏發的迫害,逃到設拉子,但是最終還是被殺害,葬在這裏。起初隻是一個簡單的墓穴,後來有位阿亞圖拉Dastghā'ib經過此地,發現有光從墓穴的洞裏冒出來,經過發掘,找到了一具身披鎧甲的屍體,屍體上有一枚戒指,上麵刻著的子“驕傲屬於真主,穆薩的兒子艾哈邁德”,證明了死者的身份就是艾哈邁德。因為墓穴發光,而得名“燈王”。
從十四世紀起,這裏成為一個朝聖的中心。經過曆代不斷擴建,規模越來越大,伊斯蘭革命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翻建,變成一座現代風格的宗教建築,規模宏大,裝飾精美,特別是停放靈柩的聖殿,四壁和穹頂都貼滿了一片片玻璃鏡麵,反射出各色耀眼的光芒。參觀燈王之墓的遊客,必須由聖陵的工作人員帶領,女士還要披上從頭到腳遮住全身的恰兜(Chador)。之前在網上看到說不能拍照,不過我們帶著相機進去,一路拍照也沒有人阻止。不知出於什麽原因,Ali對我們參觀燈王墓的要求再三拖延,直到最後一天下午才不得已陪著去了。
1. 燈王之墓的正門。
2. 正門內的穹頂。
3. 通往聖殿的側門。
4. 側門的門樓。
5. 門樓內的穹頂。
6. 祈禱大廳的門廊。
7. 祈禱大廳內部。
8. 大廳內的吊燈。
9. 聖殿內部分為男女兩部分,這是女部一側。聖殿內部的屋頂和牆壁都貼滿了各種顏色的小鏡子,在燈光的反射下,“鏡壁”輝煌,顯得無比絢麗奢華而又神秘。
10. 燈王之墓:聖殿的穹頂。
11. 燈王之墓。
12. 男部這邊,信徒們隻是伏在靈柩邊上祈禱冥想,站在一旁手拿綠色撣子的那位,是負責趕人的,以防有人站在靈柩邊上停留太久。據LD說,女部那邊不少信徒匍匐在地,放聲痛哭,呼天搶地。
13. 金碧輝煌的靈柩。
14. 燈王之墓:大門上的裝飾富麗堂皇。
15. 這座馬赫迪清真寺(Beit-al Mahdi Mosque)就在燈王墓邊上。據說這個地方原來是巴哈伊教的先知巴孛(Bahai prophet Bab Siyyid Ali-Muhammad)的故居。巴孛,原名阿裏·穆罕默德,1819年出生在設拉子。1844年,他宣稱自己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語言的最後一位伊瑪目馬赫迪,自號“巴孛”,意思是“大門”。他對現存的教義進行了許多改革,提出新的教義和律法,吸引了大量信徒,卻遭到什葉派教會和伊朗政府的鎮壓,1850年在大布裏士被槍決。後來他的信徒之一,巴哈歐拉(Bahá'u'lláh),根據他的啟示預言創立了巴哈伊教。
16. 小燈王墓(Imamzadeh-ye Ali Ebn-e Hamze),是阿裏·禮薩和燈王艾哈邁德的侄子Emir Ali的陵寢。
17. 小燈王墓:聖陵的穹頂。
18. 小燈王墓:色彩斑斕的瓷磚拱頂。
19. 小燈王墓:內部也像燈王墓一樣,貼滿了鏡片,因為以綠色調為主,又被稱為“綠陵”。
20. 小燈王墓:聖陵綠色的穹頂。
21. 小燈王墓:各色的鏡片。
22. 小燈王墓:靈柩。
23. 小燈王墓:靈柩裏供奉的做工精美的寶盒,裏麵據說是一部古蘭經。
設拉子除了這兩座聖陵以外,還是兩位波斯大詩人哈菲茲和薩迪長眠的地方。這兩個人是波斯語四大詩人中的兩位,曆史地位大概類似我們的李白與杜甫。
古代伊朗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是在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後,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成了統治者控製民眾的工具,原來伊朗人本民族使用的巴列維語卻被禁止使用,使得伊朗的民族文化出現斷層,瀕於消亡。然而,伊朗文化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伊朗人並不甘心使用阿拉伯語,8、9世紀之交,隨著巴格達哈裏發政權對伊朗的統治逐漸削弱,隨著伊朗地方王朝的興起,伊朗霍拉桑地區的一種地方語言“達裏語”開始迅速流行,一些波斯詩人逐漸放棄將阿拉伯語作為文學書麵語言,而開始用達裏語創作。在地方王朝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達裏語迅速推廣和傳播到伊朗全境。至此,伊朗新的民族語言達裏波斯語誕生了,並一直沿用至今。伊朗人用達裏波斯語創造了繁榮燦爛的中世紀文化和文學,從10世紀至15世紀長達六百多年的時間裏,波斯詩歌璀璨奪目,經久不衰,其中最負盛名的大詩人是被尊為波斯文學“四大柱石”的菲爾多西、莫拉維(魯米)、薩迪、哈菲茲。
第一位大詩人菲爾多西(Firdowsi,公元940-1020年)出生在伊朗霍拉桑省的圖斯城,生活的時代正是伊朗地方王朝興起並力圖擺脫阿拉伯人統治的時代。菲爾多西用30多年的時間創作了《列王記》(Shahnameh),用文字來為伊朗伊斯蘭化前的曆代帝王和保家衛國的勇士們樹碑立傳。這部史詩卷帙浩繁,全詩約12萬行(6萬多聯押韻對句),分為神話傳說、勇士故事和曆史故事,描寫伊朗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曆史傳說,從開天辟地一直寫到薩珊王朝滅亡。《列王記》除了文學上的成就,和政治上的愛國主義意義,也為伊朗民族新興語言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菲爾多西在世時曾自豪地說:“我30年辛勞不輟,用波斯語拯救了伊朗。”菲爾多西被當代公認為是“東方的荷馬”,世界五大傑出詩人之一(其他四位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與歌德)。
莫拉維(Molavi ),又被稱為魯米(Rumi),1207年生於伊朗東部呼羅珊一帶,為躲避蒙古人入侵,經中東來到小亞細亞的科尼亞,在那裏創立了蘇菲教團。魯米的詩歌,主要用來闡述教義,富有哲理和神秘主義的色彩。
哈菲茲(Hafez),本名沙姆士烏丁·穆罕默德(Shamsoddin Mohammad),大約在1320年左右生於設拉子,直到1389年去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裏裏度過。哈菲茲(Hafiz)是他的筆名,意思是“能背誦《古蘭經》的人”。哈菲茲是14世紀伊朗偉大的抒情詩人和神秘主義詩人,被譽為“設拉子的夜鶯”。哈菲斯的詩歌伊朗家喻戶曉,據說每個伊朗家庭至少有兩本書,古蘭經和哈菲斯詩集,每個伊朗人都能背上幾句哈菲斯的詩。
薩迪(Sa'di),全名為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設拉子(Abū-Muhammad Muslih al-Dīn bin Abdallāh Shīrāzī),薩迪是他的筆名。薩迪1208年生於設拉子,早年在設拉子求學。後因蒙古入侵波斯,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巡遊生活,足跡西至埃及、馬格裏布、埃塞俄比亞、敘利亞,東至伊拉克、巴爾赫、印度和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今喀什)。1292年在設拉子逝世。現存的薩迪抒情詩有6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有《果園》(Bustan)和《薔薇園》(Golestan)。
24. 哈菲茲墓,位於設拉子城北的莫薩拉花園,目前的建築由法國考古學家和建築師安德烈·戈達爾(André Godard)於1935年設計,建在1773年讚德王朝卡裏姆汗時期修建的紀念碑的遺址上。
25. 哈菲茲墓。
26. 墓碑由一座八角形的亭子覆蓋。八根石柱,各10米高。亭子的頂部是一頂托缽僧僧帽的形狀。
27. 亭子頂的內部用馬賽克拚成裝飾圖案。
28. 哈菲茲墓。
29. 前來瞻仰哈菲茲墓的當地人非常多。
30. 墓碑上刻著哈菲茲自撰的墓誌銘:拿酒來 ,讓酒染我的長袍 ,我因愛而醉 ,卻被人們稱為智者。
31. 哈菲茲墓園的門口的鸚鵡抽簽,根據抽到的哈菲茲詩簽占卜。
~?哈菲茲詩選 ?~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我無法再把自己稱作
一個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
佛教徒、或猶太教徒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假如那設拉子的美女
有朝一日能對我鍾情
為了她那顆美麗的印度痣
我不惜把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獻奉
我與每一座教堂
每一座清真寺
每一座廟宇
每一座神殿相愛
因為我知道在這些地方
人們用不同的名字
稱呼同一個神
快來,蘇非,讓我們脫掉偽善的僧袍,
把這虛偽的標誌一筆勾銷!
讓我們把給寺院的捐贈捐給美酒,
把那虛偽的僧衣脫下往酒裏拋。
真主的秘密啊就在幽玄的帷幕中,
讓我們趁著酒意揭啟她臉上的麵罩。
薩姬喲,快用美酒的光輝照亮我們的酒杯,
歌手啊,快唱吧,世事已如我們心意,
我們在酒杯裏看見了情人芳容的倒影,
懵懂者啊,怎知我們嗜酒成癖的歡愉。
天空
是懸空的藍色海洋。
星辰是它的
遊魚
—— ~?????~——
32. 詩人薩迪陵墓,建於1950-52年,由伊朗建築師Mohsen Foroughi設計。
33. 陵墓建築的外形仿照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宮,是傳統與現代風格的結合。
34. 薩迪的墓碑。墓室裏前來瞻仰的伊朗人很多,不方便拍照,於是LD舉著相機在一旁耐心等待,這時遊人友好地紛紛讓開,還互相提醒,給了LD一個機會拍下這個幹淨的畫麵。像這樣的友好舉動,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在其它國家幾乎沒有碰到過,至今還令人感動難忘。
35. 寫著薩迪詩句的瓷磚。
36. 薩迪墓。
~?薩迪詩選 ?~
無論你腹中有多少知識,
假如不用便是一無所知。
牲口雖然馱著無數經卷,
也算不得聰明飽學的聖賢,
驢子雖然馱著重重的口袋,
哪知道裏麵是書還是木柴?
—— 薔薇園(片斷)
無論學者,博士,聖徒,
也無論聖明雄辯的人物,
隻要他一旦羨慕浮世的榮華,
便是跌向蜜裏的蒼蠅,永難自拔。
—— 薔薇園(片斷)
帝王大樹若想頂天立地,
百姓之根深深紮在土裏。
殘害百姓無異自毀根基,
大權在握切莫強奸民意。
—— 果園(片斷)
暫存的一切不要貪求
哈裏發的光榮已成虛無
巴格達城外的江水萬古常流!
雖然玩笑話一句
智者從中得教益
縱有典籍百千卷
愚人始終當兒戲
—— ~?????~——
離開設拉子的那天早晨,Ali特地帶我們到設拉子這家幹果店購買開心果。
37. Tafreshi Nuts幹果店。
38. 一排排的幹果蜜餞,種類多的讓人眼花繚亂。
39. 醃製的橄欖。
40. 雜拌果仁。
這裏的開心果,果仁飽滿,味道濃鬱,香脆可口,有多種口味炒製的,質量非常好。平時旅行,我們基本不購物,但是在這裏卻買了好幾公斤開心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