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國家有大有小,總是有些小國和超級大國比鄰而居。比鄰大小國的關係也是千差萬別,但象俄(蘇)芬關係這樣在幾個世紀內經曆了兩個鄰國所可能經曆的幾乎所有可能的狀況確是罕見。國際關係不象科學那樣可以做實驗研究,所以對曆史的分析就成了主要的研究方法。讓我們來研究一下俄芬關係的發展變遷,也許能對中國和鄰國,包括兩岸關係提供一些啟迪。
芬蘭一早就象波蘭,朝鮮這樣是夾在兩強之間的苦逼民族。瑞典在十八世紀是強國,和崛起中的沙俄打了近百年,戰場幾乎都在芬蘭。芬蘭最後選擇成為沙俄的“特別行政區”,日子過得好多了。沙俄送吃送喝,關懷備至,還允許芬蘭一國兩製。芬蘭在1906年就成為普選製的憲政民主國家。芬蘭人勤勞聰明,善於經商,又加俄國照顧,不久就成經濟強國,就有點民主優越感,反而看不起俄國了(有點象香港人)。趁俄國十月革命大亂,宣布獨立。蘇俄深陷內戰,無暇東顧,就承認了芬蘭的獨立和明顯人為東移過的邊界(離列寧格勒僅30公裏)。
芬蘭標誌性的塑像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說明了二國的曆史聯係
二戰前,蘇芬關係緊張。芬蘭政府非常反共,也養著一大堆白俄。蘇德簽約,秘密條款中芬蘭屬蘇聯勢力範圍。斯大林以此要求以一塊兩倍大的土地交換毗鄰列寧格勒的戰略要地,在當年這總的來說不算過分(想想日本直接開進中國東北,蘇聯也直接占領了波羅地海三國),但芬蘭不從,不但不從,民主政府為了選票,還故意挑釁。蘇聯大軍壓境,芬蘭傾力抵抗。戰爭初期令世界大跌眼鏡,蘇軍傷亡慘重,這令德國軍方也大大小看了蘇聯,從此萌生了侵蘇的念頭。此時國聯開除了蘇聯,英法成立了援軍準備出發。但芬蘭由於一個重要防線失守這時屈服了,蘇芬停戰。蘇聯得到了戰前要求的領土卻拒絕交付許諾交換的土地。芬蘭人覺得氣憤屈辱,更是輸得不服,群情激憤欲複仇。
蘇芬戰爭中被炸毀後重建的中央火車站
當納粹德國欲聯芬侵蘇時,芬蘭一拍即合。巴巴羅薩的北方集團軍群中芬軍是主力,圍困和轟炸列寧格勒芬軍更是馬前卒,迫害共產黨人和猶太人芬蘭幹得也不少。但形勢比人強,隨著蘇德戰場形勢逆轉,芬蘭人知道末日將至,它的民主體製起了作用,罷免了親德政府選上了親蘇內閣與蘇媾和。但如日中天的蘇聯不依不撓誓欲滅了芬蘭,經過幾場戰役芬軍在德軍幫助下暫時守住了戰線。芬蘭再次瞞著德國接受了超級苛刻的條件向蘇聯投降,為了討蘇聯的好背信棄義向駐芬德軍進攻。戰後又和蘇聯簽訂喪權辱國的蘇芬友好互助條約,在憲法中加入反蘇違法條款。終於,芬蘭躲過了斯大林的屠刀,雖然裂土賠款,但避免了蘇聯的占領,保證了既有政體和獨立主權。
芬蘭從曆史中學到了很多。戰後芬蘭拒絕了美國馬歇爾計劃和瑞典的援助,對蘇聯言聽計從。但西方還是視之為自己人,好處沒少給。蘇聯慢慢也對芬蘭放心了,而且保留芬蘭體製和繁榮有助於蘇聯國家聲望和對其他西方國家的吸引力。如此芬蘭兩頭得利,經濟迅速位列前茅,還首先建立了高福利社會,至今仍被列為最適合居住的國家。80年代一度被中美反複警告的西歐的“芬蘭化”(finlandization),實際上是當時西德的豔羨,很多被綁在北約戰車上的西歐國家都想當芬蘭。而加拿大、墨西哥也事實上成了美國的“芬蘭”,芬蘭化是小國與相鄰超級大國之間很理想的一種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芬蘭成熟的民主製度在其麵臨生死關頭時所起的作用。一般認為民主製會傾向民粹極端,但芬蘭的例子表明,當人民了解真相時他們會理智地麵對現實的。是主流民意決定了投降,親蘇,放棄領土,誰也不用怪誰。反倒是蒙蔽真相的日本還在準備一億玉碎,獨裁體製的德國把一國的命運係於希特勒一身,他一死了之卻讓人民去承擔悲慘的命運。
在蘇芬關係的曆史中,大小國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訓。對於小國而言,是沒有資格去玩“遠交近攻”的,否則不死也會過得很慘,二戰前的芬蘭,79年的越南,冷戰時的古巴和現在的烏克蘭都是例子。其次要培養親鄰氣氛,就象單位裏總是員工拍老板馬屁而不是相反,小國總是要委屈點主動點,限製反鄰言論是必要的。
對於大國而言,在崛起過程不免要兼並小國,那些現在還存在的都是硬核挑,不可小覷。對小鄰國不可放縱,要掌握控製扛杆,需教訓時嚴厲教訓決不手軟。大國有地理優勢,其他強國支持這些小鄰國隻是利用,一般不會為之戰鬥,國際輿論對大國影響不大(美國頂著國際壓力封鎖古巴五十多年,民主大國也不比蘇聯溫柔)。除了大捧,胡蘿卜也是必須的,但也不能予取予求,必須是下蛋才給米,下大蛋給好米。但也不見得一定要鄰國或特別行政區釆用自己的製度,民主製可能更好。另外一定要有對該國輿論施加影響的手段。
中國麵臨管理越南、朝鮮、蒙古等小鄰國和香港、台灣這兩個特別區的重任,也許能從二百多年的俄芬關係變遷中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