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我和範博最近獲獎的2張照片的構圖考慮(基本copy自舊貼)。
我的那張:
範博的那張:
我想交待帳篷的環境,所以安放帳篷的這個點找了好久 -也許可以說是擺拍 :-),設帳篷前就我pre-visualize效果了,我希望畫麵裏有前景那些的怪石hoodoos,有背景的山坡,還有前景的草。這樣加上帳篷的話,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的獨特地貌和旅人的體驗。旅遊片非常講究這種信息豐富的所謂“sense of place"的感覺。我對第一天我們選的地方不滿意,第二天逼著範博費了很大力氣把帳篷拖到了這個點。
我這張照片的拍法嚴格來說不是風光片的拍法,而是更接近旅遊片。風光片通常不用看出是什麽地方,一般更講究畫麵的簡潔美麗。範博那張就是典型風光片拍法。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刻,風格完全不同。
這又一次說明了,我們拍攝的,不是冷冰冰的客觀事實,而是客觀世界在我們心中的主觀鏡像。作為攝影師,我們不是簡單記錄眼前的美景。我們需要的設計,是取舍。範博奇怪我為什麽舍得放棄那麽美麗的銀河。而對我而言,天空可以再找,這個奇特的地貌卻太罕見,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一定要為了地麵放棄天空。結果是他的照片更簡潔唯美,而我希望我的照片能有更強的故事性。我相信我們倆各自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感覺。
構圖和設計是非常主觀的事情。但技術不是。下麵說很多人問起過的技術部分。
--------------------------------------------------------------------------------------------
人眼是一部令人驚奇的光學儀器。在這個荒蕪人煙的沙漠裏,璀璨的星空下,我們依然可以辨認黑暗地麵的一部分細節。
可是相機很難直接做到,所以這裏必須有一些技術手段。
星空風光是個非常特殊的題材。別的風光片,如果光線很黯淡的話,我們用長曝光就可以了。可是由於地球的自轉,星星相對地麵在不斷運動,這意味這我們不能用長曝光來拍星空 --- 否則就成了星軌了。可以接受的曝光時間是多少?這和鏡頭焦距,傳感器大小,還有分辨率有關,鏡頭越長這個時間越短。對於超廣角來說,30秒是個極限,這個時候已經能看到一些星星的運動痕跡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控製到15秒之下。如果是長焦鏡頭,這個時間還要短很多。
曝光時間這麽短,而星空的亮度又極其微弱,惟一的選擇就是光圈全開加超高ISO(例如ISO3200)。所以這種拍法是隨著技術進步,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成為可能的。在過去,這一直是個不可能的夢想。有人說我把相機架在赤道儀上不就可以了嗎? 用赤道儀的話,星星的確不轉了,天文攝影可以這麽做。但風光不行。風光攝影得包括地麵,星星不轉了,但地麵在旋轉,結果是星空清楚地麵模糊。
拍下星空隻是第一步。我們還得把地麵也拍進去也行。可是,除非周圍有一些光汙染,否則地麵的亮度會比天空還要暗很多。雖然人類肉眼能分辨出一些細節,但目前的相機技術卻很難把這些細節記錄下來(也許過幾年就可以了)。解決的辦法有幾種:
(1)等月亮升起照亮地麵.下圖就是有月光的時候一次曝光出來的:
但是我很不喜歡這樣的效果。明月高懸之際,自然也是星空稀疏之時, 銀河不再璀璨。而月光在地麵的濃重的陰影,如同陽光投下的影子,讓人覺得很奇怪,也缺少那種隱約可見的夜景片的神秘氣氛。再說,月光的強弱和位置我們很難控製。
(2)人工補光。可以用手電,火把,篝火,閃光燈等。如果場景小的話,可以用閃光燈(如下圖)。但如果場麵很大的話,人工補光則很困難了。而且讓前景和遠景保持均勻亮度會是件非常困難的時期。
對了,在國家公園或任何值得我們愛護的自然,不要在指定營地外生篝火。幾年前,風光大師Michael Fatali,在Arch國家公園的Delicate Arch下點火照明,被抓住了。這下可丟人顯眼了,那個石拱可是美國西南部的象征,算是國寶了吧,石頭竟然給燒變色了點。這樣的行為實在讓人不齒。
(3)目前人們最常用的技術,是兩次曝光。先對天空用高ISO短時間曝一張,然後用低ISO和長時間對地麵曝光。如果地麵實在太暗話,還有個辦法就是把相機放在三腳架上不動,等第二天淩晨天色微明的時候拍。這樣的兩張照片,回去合成一下就可以了。最上麵的2張照片,就是這麽拍下的。
除了這些外,帳篷裏的燈光是點睛之筆,絕不能偷懶。帳篷裏可以掛一盞camping Lantern(不要用現在的那種慘白的LED燈,而是用溫暖的傳統燈泡)。長曝過程中,讓同伴在帳篷裏改變燈光的開啟時間,可以控製帳篷的亮度。
具體到我們這2張,我們沒用camping Lantern, 而是用了一個用PocketWizard遠距離觸發的Canon 580EX閃光燈,燈上蒙了兩層橘色濾光片(double CTO)。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把閃光燈光強設定好後,一個人也可以操作,不需要同伴的幫忙 (不過我和範博還是互相幫忙手工補閃了一下,因為來不及慢慢調光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