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場方程(英語:Einstein field equations)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15年[1]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場方程定義引力為一種幾何效應,而時空的曲率則是取決於物質的能量-動量張量。[2]也就是說,如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質量作為引力的來源,亦即有質量就可以產生吸引力,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引力描述成瞬時傳播的力,而愛因斯坦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的“引力”,他從諧和座標的弱場近似得出弱力場的傳遞速度為光速,而且場方程隻要通過近似手段,如弱場、靜態、空間緩變,就能推出牛頓近似。
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動量與能量所造成的時空曲率,再搭配測地線方程,就可以求出物體在重力場中的運動軌跡。這個想法與電磁學的想法是類似的:當我們知道了空間中的電荷與電流(電磁場的來源)是如何分布的,借由馬克士威方程組,我們可以計算出電場與磁場,再借由勞倫茲力方程,即可求出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軌跡。
僅在一些簡化的假設下,例如:假設時空是球對稱,此方程組才具有精確解。這些精確解常常被用來模擬許多宇宙中的重力現象,像是黑洞、宇宙加速膨脹、重力波。如著名的史瓦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