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後來的發展

來源: va168 2022-05-26 09:52:3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6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va168 ] 在 2022-05-26 09:53:1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得了什麽va1682022-05-26 09:46:03

除了以上四個真理,佛教後來在佛陀悟道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了色即是空、冥想和瑜伽(側重肢體動作,在此不贅述)。

1,色即是空

色就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情感,比如你看某個人,感覺很壞,或者感覺很好,似曾相識,那你就是帶有主觀色彩的。我們看待任何事物,其實都是先入為主的帶有情感的,比如,聽到尖叫會聯想到危險,看到陽光會感到溫暖。這種情感在以前那個技術落後的時代,可以讓我們快速的做出各種判斷,更好的存活下來。

但是由於這個情感是主觀的,有可能出錯,而且不同人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會我們對真理的把握帶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遮蔽。舉個例子,有一個人對你做了一件壞事,你就會給他貼一個標簽,壞人,而且你的實際行動會和他對立。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其實是沒有固定性格的,在不同的場景下,會有不同的表現,他的性格和行為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你給他貼一個簡單、固定的標簽,並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應。

學習佛學可以幫我們認識到,自己對世界的主觀看法是不真實的,真實的世界不帶感情色彩,因此要去除這些色,達到空的境界。所謂的“色即是空”,就是說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主觀情感、看法、內涵,其實都不真實,我們應該客觀、真實的認識世界,把握自己的本心和本真,不受外物的幹擾和迷惑。

2,冥想

佛學強調內在修行,僅僅靠外在認知或學習知識、技能無法領會佛學的真諦。要想領會佛學真諦,還要懂得冥想。

它是一種通過專注呼吸,或者某一件具體的事情,而達到不被人腦模塊輪流影響和控製、不受製於外物的境界,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和自我。這裏有一個例子——你在火車站,各種模塊或外物就如同一輛一輛火車,它們都想把你拉上火車,於是你就在不同的火車之間跳來跳去,猶豫不決。而通過冥想,你可以做到站在原地不動,靜靜的看著各列火車開來開去,而就是不上車。

學佛的意義所在——

學佛之後,真正的悟道之人會把佛法當成一個超越自然選擇的方法。為什麽要超越自然選擇呢?因為自然選擇的設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自然選擇給每個人的基本假設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別人重要,你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以便高人一等,享受榮光。於是,我們總是從自我的視角出發,去判斷好壞,去用精致的利己主義成就自我。但是這個基本假設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全世界有這麽多生物,不可能每個生物都比別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個人都特殊。

那我們能不能換個視角呢,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一種整體視角或宇宙視角去看世界,那麽“無我”和“空”這兩個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們等於就是說,你並不比其他事物特殊,每個人、每個生靈、甚至一草一木都是一樣的,人類並沒有什麽特殊或特別之處。

一塊腐爛發臭的肉,從人的視角來看,它裏麵有細菌、對健康有害,顯然是個壞東西。但是從細菌的視角看,腐肉恰恰是它們繁殖的溫床,對於細菌來說,這顯然是個好東西。這就是“色即是空”。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認識到,所謂的好與壞,善與惡,真與假,都是我們人類的有色眼鏡給定義出來的。

這就是佛學的意義所在:把我們從自然選擇限定的狹小視角中解放出來,從一個更高水平、更寬闊的視角去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

寫在最後的話——

兩千六百年前,佛陀體察到了自然選擇給人的思想的限製。他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工具,但是他通過內心的潛修和艱苦的曆練發現了問題所在,找到了解決方法,還發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學體係,形成了很多佛教經書。佛陀走得非常非常遠,以至於後世的人們已經很難真正理解他。

兩千六百年後,現代科學讓我們再一次發現了同樣的問題,使得我們可以學習佛陀的方法,印證佛陀的思想。這是佛陀的偉大之處,也是我們人類得以存續、和諧共處的法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