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

來源: 弓尒 2018-05-30 17:41:3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6934 bytes)

民俗特色

編輯
插茱萸插茱萸
每年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曆史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 但現在民俗仍然保留著。

 

茱萸,又名“樧”、“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按中國古人的習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以示對親朋好友的懷念。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曾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茱萸和吳茱萸的區別

山茱萸和吳茱萸的區別之種屬不同

山茱萸和吳茱萸的藥用價值不同

File:Cornelian cherry 1.JPG

File:??????2.jpg

山茱萸 dogwood

風俗[編輯]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荊楚歲時記》載楚俗九月九日飲菊花酒。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

唐代,王維十七歲時所做異鄉遊子重九懷鄉思親的抒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言絕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峰位於中國河南焦作的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景區,形似茱萸。每逢農曆九月季節,秋高氣爽,山上野生茱萸茂盛,佩帶茱萸,登高以健身、望遠、懷念。登上茱萸峰,喝杯懷菊花茶或懷菊花酒,頓覺神清氣爽。登高遠足、喝菊花茶/酒、插茱萸都具有驅病消災、健身長壽的意義。

 

 
山茱萸
山茱萸
山茱萸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山茱萸目 Cornales
科: 山茱萸科 Cornaceae
屬: 山茱萸屬 Cornus
種: 山茱萸 C. officinalis
二名法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 Zucc.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成熟果實為中藥,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蜀酸棗肉棗薯棗雞足實棗萸肉天木籽山芋肉實棗兒山萸

Related image

Related image

藥用[編輯]

山茱萸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生山穀。」;《名醫別錄》中記載:「生漢中山穀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采實,陰幹。」;《本草綱目》中稱山茱萸為肉棗。

炮製後的飲片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厘米,寬0.5-1厘米。表麵紫紅色或紫黑色,有光澤。肉質柔軟。

山茱萸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症。命門火熾、素有濕熱及小便不利者不宜使用。

應用於腎氣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杞菊地黃丸八仙長壽丸桂附地黃丸益明地黃丸濟陰地黃丸方劑中。此外,民間也用鮮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

化學成份[編輯]

含有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7-O-甲基莫羅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鱉甙(loganin)、山茱萸鞣質1、2、3(cornus tannin l,2,3)、山茱萸甙皂甙鞣質維生素A樣物質、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等。

 

======

 

 
吳茱萸
 
科學分類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無患子目(Sapindales)
科: 芸香科(Rutaceae)
屬: 吳茱萸屬(Tetradium)
種: 吳茱萸(T. ruticarpum)
二名法
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 T. G. Hartley

吳茱萸(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伏辣子曲藥子氣辣子臭泡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吳茱萸及其變種石虎疏毛吳茱萸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其性熱味苦寒,有散熱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腕疼痛等症。

果實[編輯]

吳茱萸及其變種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

性狀[編輯]

吳茱萸的果實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表麵呈暗黃綠色或褐色,粗糙且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有覆蓋黃色茸毛的果梗。質地硬而脆,氣味芳香濃鬱,味辛辣而苦。

化學成分[編輯]

含有吳茱萸堿(evodiamine)、吳茱萸次堿(rutae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evodiamine)、檸檬內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吳茱萸烯(evodene)等。

中藥性味[編輯]

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脾,胃經。為常用的溫裏藥。有溫中散寒,開鬱止痛的功效。長於治療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胱腹冷痛、胃冷吐酸、腳氣水腫等症,外治口舌生瘡。中醫以吳茱萸為主藥的成方很多,如《丹溪心法》用它治肝火,《千金翼方》中用它治頭風,《聖惠方》中用它治胃虛冷等。吳茱萸辛熱燥烈,易損氣動火,故不宜過量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

曆史[編輯]

吳茱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名醫別錄》中記載:"吳茱萸生上穀川穀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陰幹。陳久者良。"陳藏器說:"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蘇頌說:"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餘,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或雲顆粒緊小,經久色青綠者是吳茱萸,顆粒大,經久色黃黑者是食茱萸。"明代李時珍說:"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壘壘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李時珍所指粒大的原植物可能是吳茱萸,粒小的原植物可能是石虎。古人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慣,唐代詩人王維留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

處方用名[編輯]

有:吳茱萸、吳萸、淡吳萸、製吳萸。藥用別名:吳芋、左為、純幽子、氣辣子等。在商品經營和藥用處方上,常用其別名吳芋。

所有跟帖: 

【本草綱目 - 酒】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160586 bytes) () 06/04/2018 postreply 11:52:21

【核桃】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13672 bytes) () 06/07/2018 postreply 16:49:28

【大背景圖片集】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1180 bytes) () 06/08/2018 postreply 12:55: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