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王孫(1)》四首
李重元
《春詞》
萋萋芳草憶(2)王孫(3),柳外樓高空斷魂,
杜宇(4)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夏詞》
風蒲(5)獵獵(6)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7)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8)午夢長。
《秋詞》
颼颼風冷荻花(9)秋,明月斜侵(10)獨倚樓。
十二(11)珠簾不上鉤。黯(12)凝眸,一點漁燈古渡頭。
《冬詞》
彤雲(13)風掃雪初晴,天外孤鴻三兩聲。
獨擁寒衾(14)不忍聽。月籠明,窗外梅花瘦影橫。
1. 憶王孫,詞牌名,又名“獨腳令”“憶君王”等。正體為單調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韻。
2. 憶:思念。
3. 王孫:1.王公貴族子弟;2.對男子的尊稱;3. 隱居的人;4.對朋友的尊稱。
4. 杜宇:杜鵑鳥的別稱。
5. 蒲: 一種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
6. 獵獵:風的聲音。
7. 沈:通“沉”。
8. 慵拈(yong1nian1):懶洋洋地拿捏。
9. 荻花:荻的花。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秋天開紫花。
10.斜侵:漸斜。
11.十二:這裏泛指很多人家或家家戶戶。
12.黯:本意指深黑色,引申為陰沉或人的情緒低沉。
13.彤雲: 1.紅雲,彩雲;2.下雪時密布的濃雲。
14.衾(qin1):被子。
李重元,生卒年及生平事跡不詳。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2年)在世。上海辭書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將其作品歸於南宋,故李重元可能橫跨兩宋。南宋黃升編《花庵詞選》及《全宋詞》收其《憶王孫》詞4首,分別詠春、夏、秋、冬四季。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
唐風: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位詞人李重元有些特別。他是個“三無人員”,無生卒年代,無祖籍家鄉,無生平事跡。我們隻知道他大約生活在兩宋之交。他隻給我們留下4首以【憶王孫】為詞牌的小詞,分別反映四季的愁緒閨怨。
宋雨:閨怨不是宏大主題,這4首詞中也隻有《春詞》有點名氣。介紹這一首似乎也就夠了。然而仔細讀來,這4首【憶王孫】皆是佳作。它們既各自獨立,又組合成一首整體的“四季歌”。斟酌一下,最好還是將其一並介紹。
唐風:【憶王孫】這個詞牌,有人說是由李重元創調的,可能的確如此。這個詞牌沒有樂府曲或唐教坊曲這樣的淵源。我一共查到十幾首其他人寫的“憶王孫”。除了李重元外,最早的是李清照,她應該是李重元的同時代人。其他人都更晚,包括清朝的詞作大家納蘭性德。比較一下,還是李重元這4首寫得最好。
宋雨:我們先來看看《春詞》。“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這兩句究竟是說女子來到芳草萋萋、柳枝低垂的野外呢,還是說她是在回憶送別的情景呢?此外,這裏“王孫”是指貴族子弟嗎?
唐風:“王孫”本意是指王公貴族的後代,但後來意思就擴展了,變成了對一般男子的尊稱。比如白居易的“又送王孫去,戚戚滿別情”其實是送別朋友。“王孫”還可指隱士或向往田園的人士,比如王維《山居秋暝》中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以王孫來代指向往田園生活的自己。至於場景,我傾向於是女子回憶早先分別的情景,進而思念丈夫。
宋雨:我覺得被理解成女子來到長滿青草的路旁,觸景生情也是說得通的。第二句的“空”字用得好,反映一種內心空空,失魂落魄的感覺。另外從你上麵對“王孫”二字的分析,我猜測【憶王孫】這個詞牌可能是李重元為這幾首閨怨詞“量身打造”的,字麵的意思可解為“思夫君”。
唐風:你這個推斷有道理。雖然到宋代很多詞牌名與詞作的內容已經沒有直接的關係了,但也不盡然。比如【蝶戀花】多言情,【滿江紅】多言誌。這幾首【憶王孫】更是顧名思義的。女子在那樣悲傷寂寥的心態下,自然是“杜宇聲聲不忍聞”了。詞接著又說“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詞人渲染這種暮色來臨、梨花帶雨、閨房緊閉的意象,但點到為止,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宋雨:我們再來看看《夏詞》:“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先做一下詞解:“蒲”是一種多年生的長於池沼中的草本植物,可達一人多高。“獵獵”形容風的聲音。“沈”通“沉”。如李頎有“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沈沈飛雪白”,周邦彥有“燎沈香,消溽暑”等等。慵拈(yong1nian1)是懶洋洋捏取針線的動作。
唐風:柳永的《定風波·自春來》 “針線閑拈伴伊坐”中,“閑拈”含義類似但略有不同。這句有些名氣,不在於它多高妙,而是據說晏殊引用這一句嘲笑柳永。然而在後世看來,柳永有些作品不同於純文人詞的俚俗,恰是其率真和生命力所在。
宋雨:小池塘中,風吹著蒲草颼颼作響,雨後的荷花散發出陣陣清香,彌漫到整個庭院。“冰雪涼”當然不是說古時候夏天有冰,而是用冰涼的井水去“冰鎮”瓜果。容器中李子沉底而瓜漂浮著。從描述來看,少婦的生活條件是比較優越的。
唐風:享用著冰涼的李子和瓜,清涼爽快不言自明。女子此時無心思再做針線活了。隻想躺在竹製的方床上美美地睡個午覺,沒準兒還能夢見夫君呢。這裏的“午夢”與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中那個少婦的夢是一樣的,但願這次不要被鳥兒打擾。當然,這是宋朝,她的夫君肯定不在遼西,那地方已經歸遼或金國了。
宋雨:《秋詞》首句“颼颼風冷荻花秋”,一上來就給人一種涼颼颼的感覺。從整詩分析,下一句“明月斜侵獨倚樓”說得是天黑後的景象。顯然天黑時月亮已位於高天,隨後漸漸西斜。“侵”的本義是指循序漸進的移動。月光背景下“獨倚樓”,此處當然反映的是相思。
唐風:唐詩宋詞中“倚樓”的意象未必全部指相思。現在古代典籍都電子化了,一些手工幾乎不可能的檢索變得非常容易。比如經電子檢索得知,《全唐詩》中出現了31處“倚樓”,《全宋詞》裏有83處“倚樓”。有人專門撰文對唐詩宋詞中的“倚樓”問題進行研究,頗有趣味。
宋雨:“十二珠簾不上鉤”中“十二”代指許多(家),“不上鉤”是說簾子從鉤子上放下來了。也就是說天黑了,家家戶戶把窗簾放下來。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句,反映的是思婦主觀感覺與他人隔絕,產生的進一步的孤獨感。接下來“鏡頭”轉到主人公,她心緒低落地凝視遠方(“黯凝眸”),她看到的是“一點漁燈古渡頭。”這一句給人的心理感受,有點像“夜半鍾聲到客船”(張繼《夜泊楓橋》),是一種難以言狀的蒼涼與寂寥。
唐風:《夏詞》和《秋詞》雖不常被選,卻如水彩畫般優美。整詞沒有直接描寫少婦的心緒,不帶思、恨、怨、孤等詞匯。作品完全通過對景物和人物動作來體現和暗示人的心情。這種表現方式是相當高明的。
宋雨:《冬詞》的頭兩句“彤雲風掃雪初晴,天外孤鴻三兩聲”,是說大風過後烏雲散去,雪後初晴。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幾聲孤雁的鳴叫。從整個詞來分析,這是發生在晚上或夜間的。大雁在夜間不歇息嗎?
唐風:我夜間聽見過大雁鳴叫。為了肯定,我日前去查了一下,的確,大雁是經常在夜間飛翔和鳴叫的。如果是在遷徙中,它們在夜間也不會迷失方向。這就與第三句“獨擁寒衾不忍聽”一致了。一人獨自躺在被窩裏,感覺到“寒”,但並非如“狐裘不暖錦衾薄”(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那樣是因氣候寒冷造成,而源於心中的孤寂與寒意,因此思婦對孤鴻的鳴叫就格外“不忍聽”了。
宋雨:結句“月籠明,窗外梅花瘦影橫”寫得很妙。室外月光籠罩,一片光明。而詞人接著不說“床前明月光”,也不說”清月出嶺光入扉”(韓愈), 而是借助橫在窗簾上的梅花枝的影子,來顯示月光的明亮,並增加了讀者對冬梅的想象,頗具匠心。
唐風:【憶王孫】這個詞牌的最後一句很有意思。它前麵是個“三句半”,前三句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意象和表達。然後,用三個字的“半句”另辟蹊徑,而結句則對此進行引申和擴展,產生一個極富情韻又令人深思的結尾。
宋雨:這4首小詞既不用典故,也不刻意錘煉字句,而是采用白描的方式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它們雖然也是典雅的文人詞,但與周邦彥那種極盡工巧的類型迥然不同。詞人所選擇的意象是普通人熟知的,如芳草、柳樹、拈針、狄花、孤鴻等,所以無須解釋就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唐風:很多時候,優秀的短詩、小詞,不在於主題的高大上,而在於其構思的精巧和表達的精妙。這就好比一首兩分鍾的音樂作品,雖不可與交響樂相類比,但依然可以打動人心。我認為這4首【憶王孫】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從具體表達來看,作者的手段也是多樣的,如《春詞》由外及內,《夏詞》從生活細節反映內心,《秋詞》由近及遠,《冬詞》從視覺、聽覺、溫度覺諸方麵反映人的心理狀態。這些都顯示李重元這位無名詞人,在寫小詞方麵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因此,這幾首詞常被誤作是一代詞帝李煜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