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認識到有些傳統文化教育可能是錯誤的。
比如那個最著名的“下天下之憂而憂”,現在看來就不如佛教的”先天下之樂而樂“科學。如果我們放眼看去,會發愁的人到處都是,但是活得快樂的人十分稀少、罕見、難見。
為什麽呢?
因為人們其實是不知道怎麽樣活才能快樂的。因為發愁很容易,真正快樂很難。看看曆史上,隻有佛和莊子之類的人才是知道怎麽活得快樂的人。
佛有極樂世界、極樂境界。
莊子禦風而行,逍遙而遊。
相對於宇宙的幾百億年的時間來說,一萬年算什麽呢?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太久。
人如果找到了永生,為什麽還要發愁呢?
為什麽要爭分奪秒呢?邊生活邊欣賞不好麽?來得驚奇,去得從容,不是很好麽?
追求知識,或者財富,其實不都是象大胃王的比賽一樣,過分貪多難道不是愚昧麽?
無論財富,知識,還是食物,吃飽就好,為什麽一定要比吃得多呢?
貪多嚼不爛,有什麽意識呢?
知道怎麽獲取知識和食物是實用知識,知道什麽是滿足是智慧。
智慧可以說是一種元知識。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這句話是關於人生的定理,這個定力是人生普適的限製,應該從小就學習領會。
就像初中必須學習熱力學第一定律一樣,我們就不費心去做無用功了。
這樣人生就會輕鬆、理行很多。
大部分人在學習熱力學第一定律時,不會認為這是個消極的定律,但是在學習莊子時反而會認為莊子是消極的。
人生到底是用來欣賞的,還是用來折騰的?
如果不願意用莊子的眼光來科學看待人生的局限,人生就變成了折騰,而不是欣賞。
=======
再加上一個場景,假設有一天你、我到了天堂,能想象我戰天鬥地建設天堂?還是在阿彌陀佛或者耶穌的引導下,在天堂裏的一個地方生活。能設想自己一定要管理天堂,先天下之憂而憂?這是不是把老天爺看的太低了?想想整個宇宙,都在轉著呢。我們也沒有貢獻什麽力量。站在太平洋邊都顯得人生渺小,不要說站在天堂、無盡的宇宙中間了。
所以,我們的人生應該不是為了承擔改造宇宙的責任,而是認識、欣賞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