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問題還是在於,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損失?我們就按三個軍史的戰鬥傷亡數據來看,用20軍1萬,27軍7千,26軍6千這組數據,合計戰鬥傷亡就是2萬3千餘人。那麽美軍第10軍傷亡是多少呢?《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有張表格,是8735人,其實也是不完全統計,其中陸戰1師的傷亡隻有2621人,要比美國海軍陸戰隊自己的數據少掉1800人。其實就是我以前那句話,每個曆史時期統計出來的傷亡都是不一樣的,美軍也是這樣,這裏麵還有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因素。加上這1800人,美軍第10軍的傷亡是10500人。扣除掉韓軍第1軍團的傷亡930人,差不多就是誌願軍造成的傷亡(其中還要扣除掉美軍第7師的一些傷亡,也是人民軍造成的)。就算9000人好了,敵我傷亡比是1比2.5。
我放一張人家翻譯過的圖片,這樣大家看起來方便點這個傷亡比其實是相當好的,特別敵軍傷亡基本都是美軍的傷亡,屬於比較漂亮的數據了,特別還要考慮到第9兵團因為嚴寒的天氣並沒有完全發揮出戰鬥力。這從側麵證明了第三野戰軍部隊強大的戰鬥力,畢竟第9兵團是三野是最強的兵團,有20軍、27軍兩個王牌軍,26軍的戰鬥力也是中等偏上的。戰鬥數據其實不錯的,可第9兵團卻因為凍餓失去了戰鬥力,所以搞清楚究竟是怎麽回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要來看看西線的情況,上篇文章有讀者說西線就沒有凍傷。不對,西線的凍傷也是很嚴重的,隻是和東線一比較,就顯得不嚴重了。按照《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戰傷外科》的數據,西線的凍傷是2萬餘人。但是數據上卻不一樣,一度凍傷是58.3%,二度凍傷是29.2%,三、四度凍傷是12.5%。(衛生總結上說的三、四度凍傷等於東北軍區後勤部說的三度傷)
《衛生勤務》中數據我們可以注意到,東線的一度傷遠低於西線,也遠低於自己的二度傷,這不是一句“東線比西線冷”就能解釋的,凍傷誌願軍雖然算戰傷,但實際上還是傷病,輕度肯定比重度多。隻不過是統計口徑上什麽樣的輕度統計進去的問題。其實從《戰傷外科》另一組數據也可以看出,即統計凍傷部位的數據,這組數據是20軍,凍傷人數是12818人。和表4不一樣,和本文之前列出的數據也都不一樣。
我先再說一遍,傷亡數據不一樣,是非常正常,各個曆史時間統計出來的都不一樣,各種統計口徑統計出來的也都不一樣。比如《衛生勤務》說第二次戰役誌願軍傷員是56577人,《抗美援朝戰爭史》說第二次戰役我軍傷亡3.07萬人,很明顯《衛生勤務》的數據包括凍傷,可是《戰傷外科》中東西兩線凍傷加起來就51000多人左右。很明顯是對不上的,這裏就是統計口徑的問題,哪一級別的凍傷算進了56577人這個數據的問題? 鬥傷亡是3.4萬人,也比《抗美援朝戰爭史》高,這其中也是采取那個統計口徑數據的問題。再比如最原始的檔案資料《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的第四本《衛生資料統計》上說第五次戰役35師傷亡3420人,這跟35師自己的數據也完全對不上了,還是統計口徑的問題。因為很多輕傷是不算進戰鬥傷亡裏的。誰能把這第四本給我一閱,那是萬分感激。美軍其實也是一樣,我以前就跟大家講過,美軍有9萬輕傷員是不算傷亡數據的。數據的問題到此為止,從各個零星數據都可以看出,實際傷亡肯定是超過5萬2千人的。主要還是責任在誰?
二、第9兵團入朝作戰的決策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不管是網絡文章還期刊都說是毛主席決策的,甚至還有說是毛主席親自點將宋時輪。依據是毛主席1950年9月8日的電報以及周恩來起草的《關於加強邊防軍的計劃》中從華東軍區調第9兵團的內容。這都是錯誤的。第9兵團入朝參戰,是粟裕向毛主席建議,並被采納的。1950年7月,中央軍委在決定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後,粟裕一邊推辭,一邊在進行入朝準備工作,他向中央軍委建議增調執行攻台任務的第9兵團入朝參戰,並得到同意。這個內容可參見《粟裕傳》第854-855頁。毛主席怎麽可能親自點將宋時輪呢?想想可不可能啊。粟裕是在7月14日因病被批準去青島療養的。建議第9兵團入朝,並得到批準自然在7月14日之前。這同時說明一個情況,第9兵團早在7月14日之前就知道自己以後會入朝參戰,此時距離朱德去第9兵團做動員報告,還有三個半月時間。也就是說,華東軍區和第9兵團有三個半月的準備時間,這個時間是相當充裕的。一般被引用為最早決策第9兵團入朝的毛主席9月8日電報,毛主席是對華東軍區在9月5日《關於第9兵團北調執行辦法的報告》的批示。
需要注意的是,這份報告不是陳毅簽發的,是粟裕簽發的。更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粟裕名義上仍然是東北邊防軍司令員。這裏就要順便說到毛主席屬意粟裕入朝作戰的說法了。毛主席肯定是有這個想法的,從9月3日給高崗的電報中就可以看出來,毛主席說:“林粟均病,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後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此時毛主席心目中的人選是林彪或粟裕。林彪,眾所周知,反對入朝作戰。有說法說粟裕也是反對入朝參戰的。從之後的一些情況來看,感覺確實存在蹊蹺。
《粟裕年譜》說的很清楚,華東軍區9月5日的電報是粟裕簽發的,沒有帶上陳毅。而陳毅卻是在9月初奉命進京受領任務,即受領第9兵團的任務。9月7日,陳毅在上海主持召開了第9兵團軍以上幹部會議,傳達指示、布置任務。而《抗美援朝戰爭史》卻寫道:“隨後,華東軍區確定了第9兵團的北上計劃。”
請注意“隨後”,那就是9月7日之後,實際上這份報告在9月5日就報軍委了。而且粟裕簽發的這份電報沒有粟裕的署名,署名是陳毅、饒漱石、唐亮等。有意思不?粟裕也是8月底9月初病體初愈、恢複工作的。一回來就搶著簽發了一份自己沒有署名的電報。而《抗美援朝戰爭史》卻故意把電報時間說成9月7日之後,這是為了呼應陳毅受領任務,並開會。接下來更有意思的事出現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件事從此跟粟裕再無關係,毛主席在電報中再也沒有提過粟裕,也沒有給粟裕發過電報。
特別是後一點,是非常不尋常的。我們看一份同時發給東北和華東的電報,那就是斯大林變卦,不肯不肯出動空軍後,毛主席對是否出兵產生猶豫,電令原地待命,並讓彭德懷回京的電報。給東北的電報是發給彭德懷、高崗、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給華東的電報是發給饒漱石、陳毅,沒有粟裕;而東北那邊連韓先楚、解方都有份。而在這封電報之前命令第9兵團提前北上的電報,毛主席也是隻發給陳毅一個人的。而在毛主席等待粟裕那兩個月時間裏,從來沒有陳毅什麽事。此時的粟裕在工作中,這段時間他沒有因病休養,他和抗美援朝戰爭扯上關係已經是一個局外人的身份。10月17日,粟裕從南京到上海了解第9兵團行動和空軍交接情況。在9月以後,毛主席定下來的誌願軍司令員人選其實已經是林彪了,這已經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10月4日,彭德懷趕回北京,第二天上午,毛主席就讓鄧小平把彭德懷接過來。毛主席問:“你看出兵援朝誰掛帥合適?”彭德懷反問:“中央不是已經決定派林彪同誌去嗎?”毛主席談了林彪的情況後說:“我們的意見,這擔子,還得你來挑。”
這段話記載在《毛澤東年譜1949-1976年》第205頁當時的林彪也沒有因病不能工作,10月4日、5日的會議他都參加的,會議還決定由周恩來、林彪去蘇聯同斯大林會談。其實可以看到,林彪沒掛帥,就是因為他反對出兵,因此被否決掉,毛主席是不可能讓一個反對出兵的人去掛帥的。
粟裕的情況,看起來也是一樣,8月的時候毛主席派羅瑞卿看望在青島養病的粟裕,通常都被認為是一個試探。9月3日,毛主席心目中的人選還是林彪和粟裕之一。但隨後粟裕就被否決了,而此時的粟裕正好恢複工作,不存在因病不能入朝。開國將帥大部分人都有病,誰也提前兩個月不可能預知,到了12月粟裕需要去蘇聯養病。不過這些都是八卦,我向來沒什麽興趣,之所以寫一下,是因為和本文主旨是有關的。反正就算八卦錯了,跟主旨也沒影響。
先做第一個結論,第9兵團沒有做好戰爭準備。這和上述內容是有關的,第9兵團是粟裕力主增派在東北去的。這種事被毛主席同意後,是不可能不告訴第9兵團的。所以粟裕甚至還簽發了他沒署名的報告,因為這件事本來就在他工作範圍內。隨後粟裕就似乎不再管這個事了,變成了陳毅接手。這肯定會對第9兵團的準備工作產生影響。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陳毅、粟裕之間矛盾是很深的。張雄文寫過的所謂粟裕秘聞中說:1958年5月,毛主席召集鄧小平、彭德懷、陳毅、聶榮臻等人參加的小型會議上,毛主席讓大家談談對粟裕的看法。大家都不說話,毛主席點名陳毅,陳毅說了一句:“隻一個字,陰。”全場震驚。
張雄文這個說法是有相當可信度的。三野部隊之間最複雜的就是人事關係,所以我以前就說了我是沒本事寫三野戰史的,誰能把三野的人事關係理順,誰就是頂級大家。但是三野這種複雜的人事關係,肯定會對華東軍區、第9兵團的備戰有影響的。
作者:王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