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因為一個人,愛恨一座城”。因為認識的兩對好友夫婦,我們對他們出生成長或工作生活的蘇格蘭大鎮佩斯利(Paisley)和“逃婚小鎮”格特納格林(Gretna Green)感上了興趣。2017年7月蘇格蘭度假行探訪了佩斯利,但由於時間有限,未能前往格特納格林;另一個遺憾是重返愛丁堡時沒有徒步健行登亞瑟王座山(Arthur's Seat)。去年7月行程的遺憾由今年7月去英格蘭度假時抽出時間重返蘇格蘭而補上了。因為是同樣的主題,我就將去年7月佩斯利之行與今年7月“逃婚小鎮”行寫在一起,在時間上穿越一年:-)))。
音樂:《Scottish Folk Song - Auld Lang Syne》
照片1:蘇格蘭穿越線路,藍色是2017年7月《四訪蘇格蘭》雜記係列的最後一篇行程,紅色是2018年7月第八次去英格蘭度假時抽出時間重返蘇格蘭補上去年行程的兩個小遺憾。地圖從網上下載,兩種顏色線路和五角星等是我的加注。
照片2:2017年7月《四訪蘇格蘭》的行程中原計劃是有探訪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英國第四大城市),但被到達格拉斯哥當天的瓢潑大雨而取消。記憶中,蘇格蘭的雨通常是細細蒙蒙、綿綿瀟瀟,忽忽然悠悠地下,那雨絲給人一種纏纏綿綿的感覺;印象中極少有如此狂風大雨的時候。有趣的在手機網上查看離格拉斯哥不遠處的蘇格蘭大鎮佩斯利卻是多雲至晴。這使我想起兒時記憶深刻的一個經曆,故鄉揚州古運河的一側烏雲密布,下著大暴雨,而另一側卻是陽光燦爛,天晴無雨;下雨和無雨的分界線是在古運河上方的天空,大約一半的河麵被落入水麵的雨點泛起了漣漪,而另一半河麵則平靜如鏡;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
1. 蘇格蘭大鎮佩斯利(Paisley)
離開格拉斯哥後,我們來到與其鄰近的佩斯利。在蘇格蘭留學期間,我們認識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一位教授和他的妻子,並且成為朋友。這對教授夫婦是青梅竹馬,出生和成長在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個大鎮佩斯利。從他們那裏,我們了解到佩斯利的人文曆史和主要景觀,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一座建於12世紀的修道院(Paisley Abbey),聞名於時尚界的佩斯利圖案(Paisley Pattern)。根據相關介紹,佩斯利曆史悠久,可追溯到6/7世紀;由於佩斯利與格拉斯哥相鄰,所以不設市,在行政上屬於大格拉斯哥範疇;雖然行政級別是一個鎮,但無論在麵積還是居住人口數量,它比不少的蘇格蘭小城市還有大,是蘇格蘭第五大鎮;格拉斯哥國際機場就在佩斯利附近,是蘇格蘭最繁忙的機場。曾經多次到那對教授夫婦在愛丁堡的家做客,但此行是我們第一次探訪他們的故鄉佩斯利。
照片3-4:座落在White Cart Water河兩岸的佩斯利及其街道之一。
照片5-7:佩斯利鎮政廳(Paisley Town Hall)。建成於1882年的佩斯利鎮政廳是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的典範;如今,這裏還是佩斯利舉辦音樂會、表演、會議、或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照片8-9:佩斯利鎮政廳附近的公園及其雕像。
照片10-11:建於1886年維多利亞時代的佩斯利工廠Anchor Mills,曾經生產著名的佩斯利圖案品牌產品。在19世紀,佩斯利成為織造業的中心,以生產佩斯利披肩(Paisley shawl)和佩斯利圖案品牌產品聞名於世。
照片12:佩斯利圖案在時尚界的應用(照片從網上下載)。根據相關介紹,佩斯利圖案原稱為Buta,誕生於古巴比倫,興盛於波斯和印度;17世紀被引入歐洲,很快風靡於整個歐洲上流社會;相關織物傳入到英國後,英國人將Buta紋樣改創,融入維多利亞風格的宮廷印花,製造出符合歐洲審美的新產品。到了19世紀,蘇格蘭佩斯利鎮成了這種新圖案產品披肩的最大產地,也因此有了“佩斯利圖案”這個名字。上百年來,佩斯利圖案在多種領域影響著時代的藝術設計,以其豪華質感和精細紋理被融入到珠寶、時裝等當今世界奢侈品牌的產品設計。據介紹,佩斯利紋樣圖案大多來自具有“生命之樹”象征意義的菩提樹葉或是海棗樹葉,圖案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
照片13: 英國“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的核心成員約翰·列儂(John Lennon)特別喜愛佩斯利圖案,用之裝飾他的愛車勞斯萊斯轎車;著名美國流行歌手“王子” 對佩斯利圖案情有獨鍾,用之做封麵發行了《佩斯利公園》唱片(照片從網上下載)。另外,“王子”還將自己的工作室和唱片公司都以佩斯利命名。
照片14-15:佩斯利的主要景點佩斯利修道院,一座擁有千年曆史的建築。據相關介紹,修道院的起源可追溯到7世紀,最初是由愛爾蘭修道士Saint Mirin建立的一座小教堂;於1245年擴建為修道院,成為當地及其附近區域的一個重要宗教中心。在曆史上,蘇格蘭布魯斯王室(Bruce)和斯圖爾特(Stewart)王室特別鍾情於佩斯利修道院,有多位王室成員安葬於此;蘇格蘭著名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電影《Brave Heart》的主人翁)曾在佩斯利修道院接受過教育。
照片16-17:夕陽照耀下的佩斯利修道院,落日的餘輝給修道院的塔樓灑上柔和的色彩,寧靜祥和。
2. 蘇格蘭“逃婚小鎮”格特納格林(Gretna Green)
在蘇格蘭留學期間,我們結識的好友中有一對夫婦Jim和Doreen;Jim的故鄉格特納格林靠近蘇格蘭與英格蘭邊境,是蘇格蘭最古老的村莊之一。從Jim那裏我們第一次聽說格特納格林在曆史上是英國著名的“逃婚小鎮” ,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為愛私奔者們的天堂;Jim分享了“逃婚小鎮”名稱的來源以及相關曆史。據介紹,他的故鄉“逃婚小鎮” 名稱源於那裏曾經頻繁舉辦的私奔婚姻。1754年,英格蘭頒布新法案規定,如果結婚的雙方都未滿21歲,必須經過雙方父母的許可才能結婚。然而,這條法案在蘇格蘭並沒有施行,蘇格蘭在多方麵有自主權,那個時代蘇格蘭的婚姻法是公民隻需年滿14歲(後改為16歲),無須父母的首肯就可以登記結婚。這就使得許多不符合英格蘭新婚姻法、相愛卻又無法得到家庭認同的英格蘭情侶們跨境私奔到蘇格蘭結婚。靠近邊境的蘇格蘭小村莊格特納格林通常是他們最先落腳地,這裏就成了“私奔者”的結婚天堂,有了“逃婚小鎮” 之稱。
“逃婚小鎮”格特納格林後來成了男女追求愛情的勇氣象征,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婚禮舉辦地之一;當然,如今結婚的人不再是私奔者們,而是自由戀愛的情侶,來自世界多個國家,以歐洲為主。後來,我查閱到在格特納格林每年舉辦的婚禮超過5000場,其中近五分之一的新郎新娘選擇蘇格蘭“格特納格林式”婚禮。另外,我還閱讀到格特納格林出現在多部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劇、以及歌曲中。例如,在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當莉迪亞·班納特與喬治·威克姆私奔時,她留下了一張紙條寫著他們的目的地是格特納格林(後來他們被發現是在倫敦同居)。“逃婚小鎮”如今成了旅遊之地,每年大約有70多萬遊客。
今年7月份在英格蘭度假時我們從英格蘭的湖區前往愛丁堡登山時順道探訪了格特納格林這座邊境小鎮。當時先生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上高中時就到蘇格蘭留學,我們可以提前結婚十年。”聽了他的話,我忍不住笑了,說:“你就做夢吧。” 我們在蘇格蘭好友Jim的故鄉度過了一段有趣的時光。
照片18:靠近英格蘭和蘇格蘭邊境的“逃婚小鎮”格特納格林。
照片19:“逃婚小鎮”中心,象征著愛情的“牽手” 雕塑醒目易見。
照片20:位於“逃婚小鎮”中心的咖啡館。
照片21:“逃婚小鎮”中心的地圖標牌很詳細,一目了然。
照片22:位於“逃婚小鎮”中心、建於1712年的鐵匠鋪,是那個時代舉辦私奔婚禮的著名聚焦場所。據介紹,蘇格蘭法律結婚誓詞能在兩個證人麵前立下,幾乎任何人都有權利舉辦婚禮。那個時代的格特納格林人不多;農忙時,小村莊絕大多數人都去田裏幹法,村裏通常隻有鐵匠在店裏忙碌;所以,鐵匠就成了私奔情侶們的主要證婚人。鐵匠將兩塊鐵燒紅,放在鐵砧上敲打在一起,那塊見證甜蜜愛情的鐵砧成為“幸運砧”;而鐵匠則成了“鐵鑽證婚人”。據記載,鐵匠與另一位村民共主持了5147對新人的婚禮。如今,鐵匠鋪成了結婚博物館,保存有1772年頒發的婚姻證書,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婚姻證書之一。
照片23:位於“逃婚小鎮”中心的愛情婚姻幸運拱門。先生不願意從幸運拱門走一遍,他說:“我自己覺得我的婚姻非常幸福,娶到你是我最大的幸運。”我向先生表示了對他所說的話的感動,但也表達了“抗議”。聽他這麽一說,原計劃從幸運拱門走一遍的我卻變得有點不好意思了,仿佛我那樣做是對現在婚姻不滿意似的。聽了我的“抗議”,先生笑了,說:“你想去走,就去走吧。反正我不相信這些幸運之說。”於是,我大大方方地從幸運拱門來回走了一遍:-)))。
照片24:“逃婚小鎮”中心有多個溫馨的雕塑,拉著手風琴的雕塑仿佛正在彈奏婚禮進行曲;其鄰近的那尊塑像仿佛默默地見證私奔者們的抗爭。
照片25-26:象征著愛情婚姻的牽手雕塑;其鄰近的那尊雕像仿佛述說著有情人終成眷屬。
照片27-29:“逃婚小鎮”中心的介紹和展示訴說著曾經的一個個私奔故事。。。。。。
照片30:“逃婚小鎮”如今成了旅遊勝地,每年有70多萬遊客,小鎮中心有幾個旅遊紀念品商店出售蘇格蘭特產。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小鎮是一位好友的故鄉,如果不是因為順道路過,我們不會因其浪漫的曆史而專程來這裏;並且早已結婚,失去了到這裏舉辦婚禮的機會:-)))。
照片31:“逃婚小鎮”外的田園風光。
照片32:世界各地現代到“逃婚小鎮”結婚的人們在田野留下的連心鎖以及由連心鎖組成的英文字“LOVE”。看到“愛”牆,先生微微一笑,說:“形式主義。不知留下連心鎖的還有多少人依然在一起。”我則微笑著說:“請相信愛情。大家都知道相愛容易,相守難。我相信這些留下連心鎖的人在那時刻他們是真心相愛,並且希望永結同心的。”先生微笑著說:“你這樣想是對的。很高興你是一位樂觀主義者。”我微笑著說:“我是一位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很開心我們在這個“逃婚小鎮”度過了一段有趣的時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