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排律 勤工儉學篇
儉學向深山,挑挑行李懸。
步程朝至暮,營處澗鄰泉。
起早磨鐮刃,尋柴到嶺巔。
草偏零棘雜,手破不皮全。
汗漬衣粘體,風停氣欲燃。
偶能逢野果,片刻作神仙。
日下斜勞影,擔搖搓嫩肩。
論斤稱任務,碼垛待窯煙。
饑腹思香灶,喧聲入晚天。
缺蔬鹹菜老,唇裂血絲鮮。
嘴痛難常語,夜聊多怪篇。
鋪通頭腳錯,被合夢鼾連。
犬吠填村謐,月清由水湲。
山中方七日,人事話經年。
每憶如陳釀,無須沽酒錢。
* 勤工儉學是文革遺產,文革結束後仍進行了好幾年,目的是給學校增加一些資金以貼補購置文具等,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學雜費幾塊錢(在當時農村這不是一個小數),也給學校夥房備足柴草,更被當作鍛練學生意誌品質的一個方法。初一那年秋天,用衝擔挑上被子行李和鐮刀要子(稻草擰成的繩,用來捆柴),走了二十多裏路駐紮在一個小山村,分組住進山民家,在廳屋地上用稻草搭通鋪放上床單被子就可以睡覺了,住一個多星期。每天完成一百斤柴草的任務,初三學生每天兩百斤。隻要軟草類,不要樹枝,由學校賣給附近的窯場,大概兩分錢一斤。割柴本身不是難事,很小就會,但此處柴都是當地人割剩下的,弄一百斤並不容易,有時要到很遠的山巔。自帶大米,全班集體升火,由幾個年紀大點的女生做飯,就自帶鹹菜下飯,隻吃過兩頓蔬菜。幾天後嘴唇幹裂流血,口難張開,手上磨泡起繭,肩上的皮磨破,回家過後好久後才恢複。不過那時的教育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基本沒有人叫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