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一人滅一國有感大唐使臣王玄策借兵滅北天竺而賦 + 【七絕】筆墨江山

本帖於 2025-03-16 15:05:56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ongshi99 編輯

《文人為將從王玄策單槍匹馬滅天竺說開去》
在上下五千年的浩瀚曆史長河中,中華將星璀璨,人才輩出,他們所創造的不世功勳,令人眼花繚亂。今天我們要聊的是這些名將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為將的文人。按規矩,先呈上拙詩一首:

【五律】一人滅一國有感大唐使臣王玄策借兵滅北天竺而賦
持節西南去,山高路幾千。
張騫通絕域,定遠震三邊。
策馬冰河上,彎弓雪嶺前。
功成回首望,明月漢旌懸。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唐朝官員,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一個典型的文人。唐初4次出使天竺(今印度),他和他的使團開拓了由西藏,尼泊爾入印度的另一條“絲綢之路”,增強了大唐在印度半島的影響。

拙詩中講的傳奇故事發生在貞觀21年(647年),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時,此次使團共30餘人。當使團達到天竺摩揭陀國時,當年由玄奘和尚作為中介並與大唐交好的戒日王剛去世了,國內陷入混亂,權臣阿羅那順趁亂登上王位。

其時離李世民大帝去世還有兩年,此刻的大唐正處於“貞觀之治”的鼎盛時期。李世民大帝攜滅東亞大陸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東突厥之勢,被漠北和西域諸國君主尊稱為“天可汗”。不久大唐又擊破青藏高原邊緣的吐穀渾,並與剛剛興起並在此後200年間雄霸青藏高原(後來甚至大唐的西域和河西走廊都為其所有)的吐蕃和親,結舅甥之盟。放眼整個東亞大陸,惟剩東北亞的高句麗仍在負隅頑抗(李世民晚年兩征高句麗而不勝,最後在高宗朝才將其平定,這是後話了)。

也許是天竺太過偏僻,估計就像差不多距此刻800年前那個西南邊陲的“大”國夜郎,麵對中國曆史上的另一個大帝劉徹大帝的使者,問出“漢孰與我大?”一樣,這位北天竺的新君不知出於何種考量,居然打起了王玄策一行人攜帶的金銀財寶和各國的貢品的主意,公然派出軍隊劫掠使團。漢唐時的中國人與明清後的中國人,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性情,那時是看誰不順眼就打誰,而且還打得理直氣壯、牛氣衝天的,哪裏能忍受這樣的氣。故王玄策手下雖僅30餘騎,仍死戰不退。不過,敵人實在是太多了,真所謂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最後力竭被俘。

按照正常的思維,換一般人,在萬裏之外深陷敵國,估計就認命了,老老實實呆在天竺的監獄裏,期盼有朝一日有人來救。若是這樣,那你還真就小看了堂堂大唐使節王玄策了,他可是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越獄和複仇的。最後還真讓他逮住了一次看守鬆懈的機會,跑了出來。那麽王玄策是不是就直接狂奔萬裏回長安了呢?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這可是大唐時期的中國人啊,而且是堂堂的使節!

當王玄策策馬向北疾馳時,腦子裏一個完美的複仇計劃已經成形。上文我們說道大唐當時在東亞的地位及與吐蕃的關係,其時吐蕃也與尼婆羅(今尼泊爾)結了親家。王玄策先到吐蕃借兵1200,後又通過吐蕃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他領著這8千多人,轉身就殺回天竺了。仇人見麵分外眼紅,三下五除二,一頓砍瓜切菜,天竺7萬大軍直接就灰飛煙滅了,連國王也被抓住了。估計到這時候,阿羅那順腸子都要悔青了,惹誰不好,偏惹了大唐使臣,結果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史載,“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太宗“以玄策為朝散大夫。”。

然而立下“一人滅一國”傳奇的王玄策極其經曆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王玄策本人也僅僅是官升兩級為朝散大夫,由於官太小,在正史中也沒有被立傳。究其原因,首先唐朝並沒有把天竺當做強大的對手,事實上相較於突厥,薛延陀,吐蕃,大食這些馳騁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甚至是夾在兩強之間的吐穀渾和偷安於白山黑水的高句麗,天竺都是太孱弱的存在。而且與當時其他唐朝名將取得的使唐朝疆域在漠北和西域方向的極大擴張的眾多對外大勝相比,如李靖之攻滅東突厥與吐穀渾,侯君集之攻滅高昌,李世勣(這位就是隋末瓦崗寨的徐茂公,後來又在高宗朝攻滅高句麗)之攻滅薛延陀,還有李世民親征兩次而不勝的高句麗(最後在高宗朝才滅其國),更不要說唐與吐蕃之間綿延200餘年的互相攻伐了,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勝利顯得那麽微不足道也是有些道理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以上那些太宗朝之對外戰爭,無不是傾國之力,動輒十萬甚至數十萬大軍,糧草輜重無數。在看看王玄策,深陷敵後,單人匹馬,憑著一腔熱血,四處借兵,滅國擒王,這個艱難程度顯然不是那些名將能比。更有甚者,王乃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而以上提到的那幾位可都是身經百戰的【職業軍人】。如此相比之下,王之膽量與勇猛,應該也是萬裏挑一的存在了,令人敬佩。。。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了在離王玄策580多年前的一個正午,在東漢首都洛陽為政府抄書的一位才子,突然扔掉手中的筆,道:“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在隨後的30多年中,在東漢政府事實上已經放棄西域的情況下,這位書生僅僅帶著36個隨從,縱橫捭闔,在西域36國中拉一個打一個,硬生生地打出來一個重建的西域都護府及後續之西域長史府,搞得東漢政府都很不好意思地又重返了西域。哪怕是漢末天下大亂,三國並立,司馬氏一統天下,西域長史府始終都能統率西域,奉中原為正朔。直到五胡之亂後,西域長史府才並入當時在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前涼,結束了其曆史使命。這時,離這位書生重建西域都護府已經過去了大約250年。。。

此刻,不用我說,大家應該都猜到他是誰了吧?是的,他還留下了“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

我想王玄策在當時的絕境中,一定是想到了他的這位老前輩。。。

【後記】
文人為將,在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完全不遜色於那些職業軍人。他們的膽量、勇猛和智慧,往往讓人印象更加深刻。他們的事跡也在將星如雲的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朝梁之陳慶之,號稱中國曆史上十大戰神,有“白袍將軍”之稱,他手下的軍隊被稱為”白袍軍“。其人本來是梁武帝身邊的一個棋童,從小身體就非常羸弱,不善於弓馬,史載“射不穿劄,馬非所便”。不過,陳慶之顯然誌不在當一個隨從,他苦讀兵書,演習陣法,抓住有限的機會,終成一代名將。他僅僅率7000人就敢送北魏元顥北歸,一路上大戰四十七次,全勝!攻城三十二座,皆克!直取北魏都城洛陽,殺穿了半個北魏!最後全身而退,返回南梁。史載,“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前幾年,風靡全國的連續劇《琅琊榜》中大帥哥胡歌主演的梅長蘇就是以陳慶之為原型塑造的,不過他手下的“赤焰軍“比陳之”白袍軍“可差不少啊。。。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文人是南宋的虞允文,他是宋高宗朝進士出身,從他的家世及入仕後的人生軌跡來看,完全與軍事不搭邊。然而,他的名字卻最終與南宋生死攸關的一場大戰——”采石磯之役“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了,而與其對陣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史稱“一詠一吟,冠絕當時”的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

完顏亮也非平常人。此人自幼天才英發,深沉有大略,並極度崇尚漢文化。如果他不幹皇帝,那也是一位成就極高的大詩人大詞人。我們先來看看完顏亮的代表作,寫得確實非同凡響。
《題臨安山水》
萬裏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據說這首七絕是完顏亮讀了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後寫的。

《念奴嬌·天丁震怒》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
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顛狂,素麟猖獗,掣斷真珠索。
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誰念萬裏關山,征夫僵立,縞帶占旗腳。
色映戈矛,光搖劍戟,殺氣橫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與談兵略。
須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這場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大戰,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是兩個文人之間的對決。虞允文本是以參謀軍事的身份犒師來的采石磯的,然而到了後才發現原主帥已跑了,新任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宋軍皆想逃走,虞允文堅決製止,遂指揮三軍迎戰,並大破完顏亮。完顏亮經此一敗,逃往揚州,之後被叛亂的部下所殺,“宋事轉危為安”。虞允文此後出將入相近二十年,史稱其“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說他有再造南宋之功,亦不為過。

最後想聊聊一位在下最敬佩的牛人,其與前麵的幾位略有不同,他不但位高權重,而且個人武力值也是極高,是那種能衝鋒陷陣的,而他最後也確實是陣亡於抗清戰鬥中,他的名字是盧象升。

盧象升(1600-1639)(又是一位39歲的!牛人似乎都在這個年紀離世),字建鬥,號九台,江蘇省宜興人,明末東林黨人、軍事將領。天啟年間進士出身,後練“天雄軍”,圍剿農民軍有方,官至宣大總督,兵部尚書,是堅定的對清主戰派,後在在對清戰爭中戰歿。南明墜諡忠烈,清乾隆時又諡忠肅。

盧象升出生書香世家,他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後裔。幼時潛心讀書,好騎射,力氣很大,天賦異稟。他為官清廉,關心百姓疾苦,雖為文官,但好軍事,慢慢轉向軍事方麵,官至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曾先後多次督師四方,獲尚方寶劍,便宜行事。他所編練的“天雄軍“與洪承疇孫傳庭等的“秦軍“在征討農民軍過程中,戰功卓著,有“盧閻王”之稱。後又調任邊防,主張抗清,亦戰功卓著。

然而,明末政治的腐敗,卻徹底葬送了這樣一位天縱英才。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侵,崇禎帝和戰不定,內閣首輔楊嗣昌主張議和;但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然楊嗣昌手握兵權,事事掣肘,切斷盧象升的糧餉,屢屢調走盧部生力軍,致使號稱“總督天下援兵”的盧象升部隻剩區區5千老弱殘卒(一說7千)。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盧象升移兵钜鹿(今屬河北)賈莊,已斷糧七日,全憑當地百姓自願捐糧維持,全軍無一人有怨言。

此刻,宦官高起潛統數萬關寧鐵騎(明軍中唯一有能力與清軍野戰的部隊)就在距離賈莊不到五十裏的地方,盧象升派人去求援,高起潛竟移兵他處,可憐尚方寶劍亦無用。盧象升知事不可為,遂誓與清軍決一死戰。史載“……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盧象升殉國後,其親兵不忍清軍鐵騎踐踏毀壞他的遺體,遂撲在其身上,背上中二十四箭而死。戰後,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因其尚在服父喪期間)。當地正是盧象升早年作父母官的地方,百姓皆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戰後楊嗣昌卻一意誣陷盧象升臨陣脫逃,派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盧象升遺體,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報告,堅持盧象升已戰死,兩人都被被處極刑而死。盧象升遺體停屍八十多日後方為家人收殮,令人憤慨。

楊嗣昌之所以如此明目張膽陷害排除異己,崇禎是脫不掉幹係的。楊乃其寵臣,而崇禎又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發生這樣的事也就不奇怪了。遺憾的是,另一位挽大廈於將傾的牛人孫傳庭之死,也與楊有關。不過,天道有輪回,楊嗣昌最後因剿農民軍不利,在驚憂交加中而死,也算是報應。

行文至此,不禁感慨萬千。明末英雄輩出,若盧象升,孫傳庭和洪承疇三人中,哪怕一人得崇禎完全信任,明應該都不至於亡,不要說還有更早一點的孫承宗,袁崇煥了。而這裏麵,盧象升明知必死而死戰而死,更是令人扼腕。

每當想起盧象升的陣亡及撲在他身上的親兵,才真正理解 【忠義】 這兩個字的沉重。。。

最後以七絕一首作結:

【七絕】筆墨江山
墨染江山筆作戈,
殘陽如血落長河。
春秋幾筆風流盡,
千載猶聞破陣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策馬冰河上,彎弓雪嶺前。文人為將,別有威風。 -Mimmy- 給 Mimmy 發送悄悄話 Mimm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1:01:24

漢時超勇唐時將,異域呈威天討功。 屈辱不留心跡上,總思拔劍斬渠戎。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1:45:10

勇士兄壯詩鏗鏘!讚。王玄策的故事以前也看過,但我總有些好奇,曆史無記載,故事又是怎麽考證的呢?但無論如何,王玄策都是一位 -閑雜人員- 給 閑雜人員 發送悄悄話 閑雜人員 的博客首頁 (204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1:51:49

謝閑兄雅臨!其實《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但寥寥數語,也沒有給他立傳,主要還是大唐根本沒看上天竺:) -yongshi99- 給 yongshi99 發送悄悄話 yongshi99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1:56:16

1990年西藏發現碑刻“大唐天竺使出銘”記述了唐代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途中經過吉隆的過程。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2:05:08

謝謝居士詩友。是的,我也看到了,但似乎還是沒看見第二次的具體情況。但 -閑雜人員- 給 閑雜人員 發送悄悄話 閑雜人員 的博客首頁 (126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2:10:42

碑文隻記載出使途經土蕃之事。應是路途艱辛故立碑以記之。滅天竺國之事應在其後。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3:51:31

知道了,謝謝! -閑雜人員- 給 閑雜人員 發送悄悄話 閑雜人員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7:08:41

春秋幾筆風流盡,千載猶聞破陣歌。----江山幸有書生氣,筆墨常懷勇士魂。 -''''''- 給 ''''''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1:56:17

功成回首望,明月漢旌懸。 -秦照- 給 秦照 發送悄悄話 秦照 的博客首頁 (51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4:02:30

勇士兄是曆史達人 -JoyAnna.- 給 JoyAnna. 發送悄悄話 JoyAnn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4:55:24

一並致謝Mimmy,居士兄,閑兄,冒號詩友,莊主和安娜,問周末好! -yongshi99- 給 yongshi99 發送悄悄話 yongshi99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21:15: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