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第三次訪美印象(2)
這次在美國,小牧還自駕帶領我們專程去舊金山遊玩,往返花了五天時間。去舊金山途中,沿著海岸1號公路,先後遊玩了聖巴巴拉、丹麥風情小鎮索爾萬、聖路易斯奧比斯波、蒙特雷。用一句話概括這些景點,那就是聖巴巴拉的安閑與靜謐,索爾萬的歐陸風情,聖路易斯奧比斯波的主教山,蒙特雷的海浪,都在我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看到了難得一見的象海豹,那些肥嘟嘟的大家夥,雖笨拙,但卻憨態可掬。麵對這些奇特的海洋生物,不能不發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的感慨。
舊金山是世界名城,在華人世界尤負盛名。舊金山的街道,大都建在起伏的山坡上,但建造得很具特色,九曲花街最為著名,值得一遊。此外,漁人碼頭和金門大橋是舊金山的地理標誌,久負盛名,是不可漏忘的勝景。
在舊金山地區我們住了三夜。觀賞了西部名校斯坦福和伯克利,去了穆爾森林國家公園觀賞紅杉樹,還特意駕車從灣區三座大橋上駛過,他們分別是奧克蘭海灣大橋、金門大橋和裏士滿——拉斐爾大橋。斯坦福校園的紅色建築群形成的特色環境;穆爾森林的聳入雲霄的古樹;遙相呼應的三座鋼骨巨橋的巍峨雄姿,繪製出灣區自然和人文勝景的宏圖。
2016年2月12日,小牧去夏威夷大島參加學術會議,我們隨同前往,入住在費爾蒙酒店。小牧計劃在此遊玩14天,26號的返程機票早已訂好。
引領陪伴我們去夏威夷是小牧的願望,因為此前一年,他曾和整個實驗室的人在此地參加了一位老外科醫生的退休派對,知道這個地方是旅遊天堂,自然風光世間少有。小牧的這個願望和我的內心的願望不謀而合,因為我對夏威夷比較了解,這了解有一個從淺入深的過程,最先知道的是檀香山,因為父親常和我講孫中山的哥哥就在檀香山,孫中山時常從他哥哥那裏獲取革命的經費,甚至還自以為是地認為那兒肯定有許多檀樹,我們用的檀香皂的原料都是那兒出產的。後來學地理知道檀香山是夏威夷群島中的一個島上的城市,學曆史知道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後來被美國人吞並了,被廢黜的女王利留卡拉尼保了一條命,但活得憂鬱。再後來,知道那兒有個珍珠港,是日美交戰的導火線,最終以日本戰敗而收場。這一切認識,都是書麵的,屬於被灌輸的理性範疇。如果能夠到實地旅遊,定是一件快事。
夏威夷是一個群島,其中有四個麵積較大的島,他們非別是夏威夷島(大島)、茂宜島、瓦胡島和考愛島。我們這次玩了三個島,考愛島沒去。分別在每一個島上玩了四天。入住的都是上檔次的賓館。
在夏威夷島我和老伴玩得都很開心,認為那兒是旅遊者的天堂。如果有人問我夏威夷什麽地方值得一遊?我毫不猶豫地說:大島希洛到哈瑪庫亞的海岸沿途風光;基拉韋厄火山;茂宜島的哈雷阿卡拉火山和哈納之路;瓦胡島的努阿努帕裏大風口和威美亞的狂濤。毫不誇張地說這些都是世界級的風景。
這次到美國來,小牧安排了去夏威夷,沒說要去阿拉斯加。因為我曾在北大荒和呼倫貝爾生活了一段時間,經常講冰天雪地裏的故事,老伴聽起來總是一臉的迷茫。心想最好能讓老伴去冰天雪地的地方看一看。我就和老伴說了說了阿拉斯加,老伴馬上就說應當去看看。我對小牧說,小牧說那我們就去阿拉斯加一趟,正好我也沒去過呢,沾你們光。因為2月份去夏威夷,去阿拉斯加就定在3月初。他很快就把往返機票和旅行社都定下來了。我估計阿拉斯加在3月份也會很冷,沒有厚羽絨服會挨凍。在美國買太貴,隻穿幾天就沒用了。所以通知上海的兒子將家裏的厚羽絨服寄三件過來。決定去阿拉斯加是12月份,因為時間充裕,讓寄慢件,僅花了三百塊錢就解決了問題。
2016年3月4日,我們乘飛機去安克雷奇,3月11日從安克雷奇飛西雅圖,在阿拉斯加一共遊玩了7整天。分別是來往安克雷奇——費爾班克斯的旅遊火車上2天,費爾班克斯1天,契納溫泉度假村2天,安克雷奇2天。此次旅遊,老伴和小牧身親體驗了北極的嚴寒,在旅遊列車上,我們目睹了育空河的壯觀的冰雪河麵,遺憾就是沒看到迪納利山(北美第一高峰)的雄姿。據列車講解員說,迪納利峰太有尊嚴了,不是雲層遮著,就是霧氣籠罩,難得一見的。
契納溫泉度假村是觀看極光的好去處。我們在這兒看到了極光,極光並不像日常在畫報上看到的那樣絢麗多姿,畫報上的極光多是單反相機長時間聚光的結果。肉眼看到的極光,很像白色的雲朵,隻有細看才能辨別這不是雲朵,而是難得一見的極光,就這樣也足夠震撼。因為它在天空中翻滾的姿態多樣,速度極快。契納溫泉是阿拉斯加著名的溫泉,出水量大,即便在嚴寒的冬季也可以露天遊泳。我在大興安嶺地區生活了近五年,從未見過這樣的大溫泉。
在安克雷奇,我們參觀了阿爾耶斯卡高山滑雪場。當我們從升降電梯的出口出來,立刻就被壯美的滑雪場驚呆了,偌大的冰雪世界,潔白耀眼,數千米長的滑雪道上,零零散散地布滿了滑雪者的身影,當他們從眼前飛馳而過,如同白駒過隙。而雪道的另一側則是萬丈陡坡,跌下去必然粉身碎骨。足見滑雪者的膽識與滑技之高超。
我們還遊覽了野生動物園,在一大片沼澤地裏我們看到了棕熊與黑熊,看到了麋鹿,看到了美國的國鳥白頭雕和恐怖的林鴞。更值得一提的是,從安克雷奇沿海岸一直往北走,海峽的對岸一溜排聳立著晶瑩的雪山,仿佛神話裏的聖誕老人的住所。每個雪山都有一個大小不等的冰川,許多冰川緩慢移動的結果,造就了阿拉斯加灣的潮泥灘,常年的累計,潮泥塞滿了海灣,使得海麵平如鏡麵,不知經過幾千幾萬年的地質流動,滄海最終變平原。熱愛地理的人,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裏,能實地觀察到幾萬年的滄海變平原的過程,那份滿足無以言表。
3月11日中午,我們飛到了西雅圖機場。出了機場,我們就直奔租車公司,租了一輛吉普。小牧說雷尼爾國家森林公園離這兒90英裏(約150千米),來回就是300千米。得趕快趕路。連午餐都是在汽車上解決的。我說非要這樣急著去嗎?小牧說這兒還有幾個地方要去,時間不多,這尼雷爾山,也是必須去的地方。今天不去,就沒時間了。我和老伴都知道,今天不去,可能這一生都沒機會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