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一個打領帶的副教授和兩個穿牛仔褲的姑娘(上)

來源: wanmutrt 2022-08-14 14:06: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745 bytes)

一個打領帶的副教授和兩個穿牛仔褲的姑娘

(短篇小說)

萬沐

(故事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內容提示:中文文藝作品中,涉及到大學裏研究生生活的內容,基本都是千人一麵,無非就是研究生呆頭呆腦,導師嚴謹認真,象牙塔裏一篇純淨------是這樣嗎?

看到這類作品,我就要”嗬、嗬”兩聲了!

 

                        (上)

 

下課了,校園裏的老師和同學熙熙攘攘。餘副教授挺直身板,目不斜視,走在馬路中間,紅色的領帶飄在胸前,煞是耀眼。走在兩邊的是一高一矮的兩個女研究生,短袖衫一個粉紅,一個翠綠,紮在時興的牛仔褲裏,身上凹凸有致, 雖然長相並不引人,但卻給人以許多青春的遐想。

走在他們後麵的還有一個人,留著長長的頭發,背有些駝,戴著一副深度的近視鏡,穿著一件灰色的中山裝和一件皺巴巴的黃軍褲,腳上是一雙黃膠鞋。他也是餘副教授的研究生。

餘副教授最近一年來可是真得意了,不僅在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學術著作,也如願帶上了研究生,當他帶著一男兩女的三個研究生在校園裏走過,便吸引來了不少羨慕讚歎的目光。

在八十年代初期,能帶上研究生是很稀罕的事情,而這江州師範學院又是第一次招研究生,餘副教授能被選進招研究生的學術團隊,自然是一件春風得意的事情。

餘副教授大概四十出頭,是一個明清文學的青年專家,平時說起明清小說的作品《金瓶梅》、《肉蒲團》裏的細節眉飛色舞,對秦淮八豔也是如數家珍,很是吸引了係裏的一批青年助教,與當時人文主義的思潮很合拍,大家很喜歡將他當成學校個性解放的標誌性人物。

盡管他的生活並不放蕩,但思想卻很前衛,於是很多係裏的助教將他和性感的女研究生做了小說般的聯想。

與兩位意氣風發的女研究生相比,男研究生顯得有些死氣沉沉。餘副教授和兩位女弟子邊走邊熱聊著,似乎忘記了這位男弟子的存在。

走到岔路口,兩位女弟子熱情地向餘老師告別,餘副教授也向她們揮手,但眼睛裏卻似乎有種戀戀不舍。

餘副教授回家還有一段路,和男研究生是同一方向,他頭也不回地走在前麵,男研究生猶豫了一下,趕緊走上前去,喊了一聲“餘老師”,和他並排稍微靠後地走著,餘副教授臉上有些尷尬,強做出一副笑顏說:“今天天氣還有些熱!”便不再開腔,兩個人默默地走著,五分鍾後,餘副教授到家了,他點點頭,男研究生便一個人向河邊的宿舍走去。

這位男研究生叫王辛,來自豫北農村,他原來是一所專科學校的畢業生,畢業以後在家鄉的中學做教師。王辛雖然生在農村,但是卻感到很不適應當地的文化生活。王辛平日很有知識分子的清高,他很欣賞陶淵明、王維筆下的村居生活。但在學生時代,農村人民公社時代,更多呈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惡鬥,而且粗鄙的文化意識被當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小時候,王辛由於家裏是地主成分,村子裏隻要開會,爺爺就是被批判的對象。也許是由於遺傳的原因,也許是由於受家裏一些存書的影響,比如《唐詩三百首》、《宋詞一百首》,還有叔祖父早年寫的一些詩詞的熏染。王辛寫作文,用他後來知道的一個詞語來講,就是比較“唯美”。雖然中小學時代作文常常被老師表揚,有些時候還要在課堂上被當作範文朗讀,但有的時候卻因為喜歡引經據典,被班主任老師當做“資產階級思想”在同學中批判。從很小的時候起,在學校就被認為是一個有“思想問題”的人。

王辛高中畢業後,考上了省裏一所師範學院的中文係,盡管他對這所學校不是很滿意,但由於學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一上學,便如饑似渴地一頭紮進了知識堆中。在所有課程中,他尤其喜歡古典文學,他覺得這裏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畢業後,他本來的理想是想做一輩子鄉村教師,在靜穆寧靜的農村體驗一把陶淵明的生活情調。他想,在實現土地承包後的農村,人們已經有了很大的自由,不像以前階級鬥爭年代,一家人要提心吊膽地生活,現在時代太平了,而自己在中學裏教書也是當地人尊重的人物,粗茶淡飯、輕輕鬆鬆過一生,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但是,在改革開放後的農村中學環境,也並不沒有農業社會的淳樸,和鄉間學校的寧靜,卻意外喧囂著從城市來的淺薄。鎮上的教師似乎很愛模仿縣城裏的口音,也很愛巴結隔壁鎮政府的幹部,並在普通的農民跟前裝腔作勢,經過四年大學學習,已經將中國古典農村圖景深深印進腦海的王辛,感到比學生時代更無法適應鄉村中學的生活。

經過兩年的掙紮,王辛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教師夢終於破碎了。最後,他發誓離開這個處於邊緣文化地帶的地方,發誓去尋找理想的人文環境。

經過兩年的準備,王辛終於考上了南京一所著名的大學,在七十多個考生裏,他的總分是第三名,但是這個明清文學的研究室,隻招三名研究生,而這個研究室的助教考的是第五名,按照係裏的計劃,他是必須上的。最後,王辛便被調整到了江州師範學院。

而這時候王辛已經結婚了,他的妻子是一個農村婦女,孩子才一歲多,要扔下家庭,去外地讀書當然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但是最後妻子和家裏其他人還是支持他去上學。

研究生麵試的時候,有好幾位教授參加,餘副教授一看到王辛土裏土氣的打扮,便心生厭棄,更喜歡一位叫李蕾的東北女學生,千方百計爭取這個皮膚白皙、大眼睛的女學生通過,然而其他的係領導和導師更傾向於王辛,因為除了王辛麵試的成績好以外,他們也不希望係裏第一屆研究生全部都是女生。

餘副教授名叫餘震,其實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的農家子弟,但是他從小卻卻很討厭農村的環境,很向往城裏富貴人家的生活。高中沒有畢業,就流浪到江浙一帶的城市做盲流,打過魚,養過蜂,擺過地攤,也替街邊的暗娼拉過皮條。在那樣一種艱難的環境中,餘震對文學卻有一股癡情,一直讀書孜孜不倦,甚至能夠將唐詩三百首全部背下來。他下定決心要通過文學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經過了多年的風春雨打後,終於時來運轉,七七年國家恢複大學招生後,餘震在上海一家破爛收購廠,一下就考進了江南一所著名的大學,大學畢業後被分到江州師範學院。由於餘震的工作能力很強,也很會拉攏上級領導,很快就被提升為副教授,過上了他向往的生活。

但是據係裏老師講,餘副教授很不願意提及自己過去的生活,以後和不了解自己的人交往,更是對外宣稱自己是上海人,並憑空捏造了一個資本家的祖父出來,誇說自己的祖父原來是殼牌石油公司在上海的大股東,更說自己父母親是解放前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畢業生,在文革中雙雙死於非命。而實際情況是,她的父母親是在三年饑荒時期,在安徽農村雙雙餓死的,通是被餓死的還有他的一個弟弟。

江州師範學院中文係為第一屆研究生導師,其實是一個小組。組長是楊教授。楊教授是以前中央大學的教授,已經七十多歲了,但他卻有一個年輕的太太,這位年輕的太太是一個國民黨專員姨太太生的女兒。據說專員和姨太太四九年去了台灣,留下幾個月的女兒由家裏的廚師撫養。女兒後來已經算是工人的子女,七六年被推薦成了工農兵學員,上了江州師院中文係。

據說楊教授這位年輕的太太盡管從小在廚師家裏長大,但遺傳基因卻無法抹去,由於她的媽媽當年是一個昆曲旦角演員,在蘇州城裏十分有名,被當時的一位專員看上,並金屋藏嬌,四九年由於局勢緊張,專員和姨太太匆忙中逃往台灣,本以為過不了多久就會返回上海,於是就將不到半歲還在生病的女兒交給了家裏的廚師吳阿四夫婦照看,誰知一去就失去了音訊。吳阿四為了免得麻煩,就說孩子是自己的,也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養,為她取名吳海燕。

吳海燕二十歲前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卻覺得自己就是和家裏的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樣。她能歌善舞,人也非常活泛,後來都準備和廠裏一個小夥子要結婚了,卻突然得到了一個推薦上大學的機會,便毅然和小夥子斷了關係,高高興興上了江州師院中文係。

剛讀了一年,全國就恢複了高考,吳海燕看到過去通過爭取政治進步那一套已經吃不開了,便很快投到剛剛被學校啟用的楊教授的門下。一年後,楊教授家被問個摧殘得奄奄一息的師母去世,吳海燕更是經常上楊教授家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給了楊老師無微不至的的關心。楊教授也在學習上傾心幫助她,沒有等到畢業,吳海燕便以獨立作者名義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上發了四五篇關於《紅樓夢》的學術論文。七九年大學一畢業,吳海燕這位優秀的工農兵學員自然而然也就變成了楊教授的夫人,並且留了校,在係裏講授起了明清小說。吳海燕漂亮又精致,係上的人背後都調侃說是林黛玉嫁給了賈赦。

另外的一個研究生導師雷教授平時非常低調,穿著樸素,他以前做過著名學者俞平伯教授的助教,但是說話舉止有些木訥,楊教授並不待見他,而餘副教授也不太將他放在眼裏。

由於餘副教授年輕而且積極肯幹,所以在導師組就扮演了一個最吃重的角色,平日裏不僅對研究生進行日常管理,也負責協調與係裏、學校科研處、教務處的聯係,而且著裝也很講究,即使平時穿件襯衫,也要整整齊齊打上領帶,顯得精神抖擻,風頭似乎也蓋過了著名的紅學家楊教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