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意人,對近期的關稅新聞也是關注的不少,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最近看到不少媒體又開始熱炒“川普可能卷土重來”的話題。尤其是他新提出的 大規模關稅計劃,又讓全世界都警覺了。
這次不隻是喊口號,他已經明確放話了:
“要對幾乎所有國家征收10%的統一進口關稅,對中國商品加征60%以上的懲罰性關稅。”
是不是聽著就很熟悉?2018貿易戰還沒完全過去,現在又要開第二輪了
先說說這波關稅的“好處”
從共和黨陣營的角度講,他們認為加關稅有幾個作用:
-
保護本國製造業:比如鋼鐵、汽車、芯片等產業,通過加稅讓外國商品變貴,美國本土生產才有優勢。
-
減少對中國依賴:尤其在疫情和地緣衝突之後,川普主打“讓製造業回美國”這套牌依然很吃香。
-
拉攏選民:這波關稅目標直指中下層工人群體,有“反全球化”的共鳴,適合在大選年刷支持率。
-
短期內增加財政收入:進口稅收是進國庫的錢,能“填填洞”。
但問題也不少,甚至有點“飲鴆止渴”
-
關稅其實是老百姓自己買單:進口商品漲價,超市價格繼續飛漲,通脹雪上加霜。
-
企業壓力加大:中小企業很多靠全球供應鏈,成本提高,利潤空間被擠壓。
-
全球反擊、報複:其他國家也可能跟進反製,比如歐洲或中國增加美國產品關稅,到頭來變成“雙輸”。
-
破壞規則,動搖盟友信心:美歐、日本、加拿大這些傳統盟友其實都對“美國優先”政策非常警惕。
那到底這種政策能不能行得通
我個人覺得,這種**“一刀切式”的高關稅政策短期內可能看起來硬氣,但長期副作用太大,美國自身通脹高企、供應鏈已成全球化趨勢,強推本土製造並不是靠關稅就能搞定的。
而且很多產業,比如電子、化工、服裝等,早就離不開全球供應鏈,重新搭建成本極高。真正想“脫鉤”,那就等著物價繼續上天、企業搬離、工人失業潮
但換個角度說,也許美國真的到了要“強行轉型”的節點時期?
這有什麽新的說法嗎?